凌惠波
摘 要:經(jīng)過對課堂教學要素的分析、篩選,我區(qū)確定了以科學方法來分類,把小學科學課型劃分為實驗研究課、信息利用課、邏輯推理課、調查研究課,并根據(jù)科學方法的特點對這四大課型進行深入研究。微課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強、內容短小精悍以及表達形式豐富多樣的特點,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教學中巧用微課,可以優(yōu)化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教學,起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作用。文章主要探析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教學中有效應用微課的優(yōu)勢,探索把微課運用到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任務——研讀(搜集)——分析——運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有效利用微課進行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微課;信息利用課;教學策略
集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觀性于一體的微課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解決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教學中的一些抽象的問題,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谇捎梦⒄n,我們可以優(yōu)化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任務——研讀(搜集)——分析——運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微課對于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應用微課是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教學變革發(fā)展的要求
經(jīng)過研究,我們根據(jù)各個年級信息利用課不同的信息資料的載體特點,把信息利用課分為兩大類:圖文信息利用課、網(wǎng)絡信息利用課。
我們在上圖文信息利用課時,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運用知識能力。上圖文信息利用課時,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在研讀資料前帶著問題閱讀,要做讀書筆記,這是思維的外顯??梢龑W生把印象深刻的內容用波浪線勾畫,在旁邊適當做批注;也可引導學生在讀完一個作品后,想一想有哪些可取之處,哪些可以吸收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還可以通過維恩圖、樹形圖、泡泡圖、簡筆畫等整理信息的方法,整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建構知識寶庫。
我們在上網(wǎng)絡信息利用課時,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篩選信息能力、分析能力和運用知識能力。上網(wǎng)絡信息利用課時,教師要特別注重讓學生在篩選信息資料前帶著問題搜索,通過相關詞搜索查詢相關網(wǎng)頁、網(wǎng)站,再查詢相關資料,并下載有用的資料,編輯整理成文檔,存于磁盤或打印。
從信息利用課的兩種課型來看,更有必要利用微課來優(yōu)化,以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推動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應用微課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當前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大都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難以快速消化大量的科學知識,且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我區(qū)的“研學后教升級版”就是實現(xiàn)“以師為本、以教為本”向“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轉變,始于學生需求,終于學生滿足,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在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的教學中利用微課教學,能夠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自主思考中有效學習科學知識。
二、巧用微課提升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的教學效果的策略
我們對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型做了大量的考察,不斷探索,反復研究,構建成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任務——研讀(搜集)——分析——運用”教學模式,操作基本流程為創(chuàng)設情景,確定任務——明確目標,自主研讀(搜集)——小組合作,討論分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在研究信息利用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巧妙利用微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任務
學習情境指學生學習時所需要的課堂學習場景。教師制作微課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實際上也就是依據(jù)學習目標,圍繞學習內容,教師巧用微課講解與加工科學知識,采用視頻、圖片的方式將抽象的科學知識清晰地展現(xiàn)給學生,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巧用微課對課堂學習的有關場景進行描繪、設計和美化,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巧用微課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從內容上來說主要包括:創(chuàng)設閱讀文本提出問題情境,以實現(xiàn)學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創(chuàng)設閱讀文本提出問題情境,以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思維;創(chuàng)設探究式情境,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求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設體驗式情境,以強化學生的自主感悟與自我調控。
學習任務是教學活動的前提性環(huán)節(jié)或準備性環(huán)節(jié)。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幫助學生確定學習任務,再組織學生以此目標為任務起點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學習任務的確定和明確非常重要,學生只有明確了學習任務,才“知道自己需要學什么,學習應達到什么標準,以及如何達到這些標準”。學習任務就是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確定從內容來說,必須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從呈現(xiàn)來說必須反映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xiàn)課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學習目標的確定應在學生的參與下進行,這樣可使學生對學習目標產生認同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巧用微課明確目標,自主研讀
學生的學習除需要教師為其確立學習目標和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外,還需教師提供必要的學習引導。因為在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基于“任務——研讀(搜集)——分析——運用”教學模式中,雖然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進行,但自主性探究學習并不等于是學生自己的自由學習,而是一種引導性或指導性的教學。教師利用微課引導學生進行信息研究學習,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合理的組織與點撥。教師制作的微課在組織與點撥要以知識的形成過程、思維的發(fā)展過程、能力的提高過程為主線,以多方合作互動、多項信息溝通、多種感官協(xié)調為方式,指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研讀活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制作微課的引導下主動、自由、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研讀活動。學生研讀的過程是帶著任務——研讀信息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背景材料可由教師提供,也可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學生將這些背景材料作為學習資源和學習線索;在此基礎上學生先分析問題,并確定解決問題方式方法;學生按照此方法進行討論、研究、交流、質疑、辯論,教師利用微課進行必要的點撥;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問題得以解決,即學生獲得對知識的理解、整合、內化,并促成自身的發(fā)展。
總之,在研讀過程中,學生很多的設計是教師事先不曾料想的,雖然有些設計不夠嚴密、科學,但總比直接或間接的模仿要好。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微課設計中,教師不能馬上把正確答案告訴學生,而應讓學生思考交流后再播放微課內容。呵護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督促其從挫折中進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學習的價值所在。
(三)巧用微課小組合作,討論分析
《科學課程標準》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獲得解放手腳、張揚個性的機會。例如,在教學《把種子散播到遠處》時,教師通過微課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捏一捏、摸一摸、滾一滾等方式來探究和發(fā)現(xiàn)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知識的產生過程,并且注重引導學生及時回顧和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體驗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最后可以利用微課把比較好的探究方式展示出來。
小組交流反思階段主要是讓學生評估證據(jù)。學生要分析和思考收集的數(shù)據(jù)是否可靠,數(shù)量是否充足。只有讓學生經(jīng)過一系列的反思階段,思維發(fā)生碰撞之后,我們才能適時地利用微課展示比較好的做法,讓學生了解新的證據(jù),形成有論據(jù)支持的解釋,并將新的解釋與初始想法做比較,從而改進自己的想法,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巧用微課獲得知識,解決問題
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這是由自然科學的實踐性特點決定的。在應用過程中,一方面,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到了鞏固和提高;另一方面,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必然要積極動腦,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種種條件解決困難,從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發(fā)展。有目的地制作微課,把科學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科學。
例如,在學習《水的三態(tài)變化》后,筆者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的情景,向學生提問:海洋里的水總是不會溢出來,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這是什么原因?我們能不能做出自己的解釋呢?利用微課出示:自然界水循環(huán)圖,邊說邊演示水在自然界的變化。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綜合應用水的三態(tài)變化知識,考驗學生的能力。
任何的教育改革首先應當是教育理念的變革,利用微課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根深蒂固的東西沒有變,在操作層面上的創(chuàng)新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有位著名的語言學家曾這樣說:“盡力在語言的藥丸上涂上歡樂和果醬?!爆F(xiàn)時課堂教學所需要的不是灌輸,而是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微課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活色生香”。
■參考文獻
[1]高文.現(xiàn)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2]董德兵.微視頻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模式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2).
[3]陳劍.小學科學教學天然實驗室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