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據(jù)報道,趙先生和家人到成都旅游,在機場到酒店的路上將一個黑色雙肩背包落在出租車上。歸還包的的哥提出應(yīng)給300元“誤工費”的要求,引來趙先生的抱怨和投訴。當事人的哥也對媒體喊冤,稱假期生意太好走不開,對方支付從溫江到文翁路的來回費用較合理。
這件事不大,卻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廣泛關(guān)注,網(wǎng)友的觀點分歧也很明顯:一方認為,的哥既然拾金不昧,就應(yīng)該好人做到底,送包提出收取“誤工費”很不道德;另一方則認為,的哥提出交還遺失物品,失主不能既要求的哥免費送來,又要求別人和顏悅色相待。(60分)
對此,你贊同哪一方觀點?請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wù)。
思路引擎
本題要求考生從兩方觀點中選擇自己贊同的一方進行作文。根據(jù)考題,學(xué)生應(yīng)鮮明地表明立場,明確提出自己贊同哪一方觀點,進而展開寫作。寫作時,考生應(yīng)對兩方觀點進行深入思考與對比。如認為“的哥”應(yīng)“好人做到底”,根據(jù)材料,其觀點的落腳點為“道德”,那么學(xué)生就需要進一步思考,什么是所謂的“不道德”?什么又是“道德”?而贊同“另一方”的,學(xué)生就需要思考失主為何不能如此要求“的哥”,是因為這已經(jīng)超出了“的哥”的工作范圍?還是因為“的哥”放棄了在此時段賺錢的機會?不管贊同哪一方,學(xué)生都需要進行深入思考、仔細分析,再動筆。
思路一:贊同第一方,低調(diào)做好事,不求回報。有網(wǎng)友認為的哥“送包提出收取‘誤工費很不道德”,在現(xiàn)代社會,低調(diào)做好事的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德。幫助他人,不計得失,不求回報,承載著當下人們對道德的美好向往。助人為樂,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傳承和弘揚。好事做到底的精神,在當今社會更為可貴。
思路二:贊同第二方,高調(diào)做好事,勿被道德綁架。有網(wǎng)友認為,失主不能既要求的哥免費送來所失之物,又要求別人和顏悅色對待。的確,撿到包的的哥能將包交還,已難能可貴,適當收取“誤工費”也應(yīng)被理解。若上綱上線到道德的層面對其進行拷問,則是不該。記得以前,老司機的車陷進泥里,被一群不計報酬的下班工人推出;現(xiàn)如今,同樣的事情,卻常遭遇無人理睬的尷尬。為什么老司機的忙在今天無人敢?guī)??請注意,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為媒體的妙作,因為當事人的漠然,因為受傷的總是幫人者。社會應(yīng)該反思,當一個人做了好事,宣傳一下,高調(diào)一些,又有何不可?
佳作展示一
好事當傳千里
◎歐陽睿
撿包的哥交還遺失物品卻收取“誤工費”事件引發(fā)熱議。我們很理解失主的心情,但細細思量,的哥拾金不昧,能還回遺失物品已是不易,適當要求點兒補償也無可厚非,何必將其綁到道德的戰(zhàn)車上,拿道德說事兒呢?
猶記得媒體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杭州57歲的何大媽在晨練時不小心一頭栽進了荷花池,82歲的孫老伯奮不顧身跳入池中救人。當大媽心存感激,打算登門道謝時,卻被老伯要求找電視臺、報社宣傳他的行為。試想,孫老伯要求媒體宣傳他的行為,難道僅僅是為了名譽,為了幾句贊美之詞?為了在鏡頭面前露一露臉?事實上,孫老伯不是為了宣傳自己,而是要提醒社會,喚起有的人已缺失的道德良知,讓他們敢于站出來,重拾助人為樂的熱情。
社會提倡道德,但不應(yīng)將道德捧上神壇,那無異于“捧殺”,道德應(yīng)當是接地氣的,道德不能排斥個體的權(quán)益與合理訴求。對拾金不昧并送還的人而言,要對失物付出保管與送還的時間以及經(jīng)濟成本,而這并不是撿拾者“天然”應(yīng)當承擔(dān)的,社會不能苛求撿拾者“毫不顧己,專門利人”。也許,你認為行善只是個人的事,與他人無關(guān),做好事求回報就是不道德,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社會是集體的,人的行為具有社會性,你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不僅僅關(guān)乎自己,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人。做好事理應(yīng)得到別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當事人要給大家做出表率,讓大家一起行動起來。我們的社會正缺少做好事的風(fēng)氣,若是高調(diào)的善行能吸引和帶動更多的人,使其投身于為善的大軍,又何樂而不為呢?
盡管在社會大眾的潛意識里,做好事“理應(yīng)”不為名利,不求回報,但實際上,這并不合理。為何做了好事,還要掩藏自己的善意呢?付出了獲得回報本是天經(jīng)地義,做了好事要求回報亦可說本著一片好心,再說回此次事件的“的哥”,他所說的難道就毫無道理嗎?有人認為既然拾金不昧就應(yīng)好人做到底,為什么呢?拾金不昧源于“的哥”具有道德素養(yǎng),但為什么就非得“好人做到底”?為了“好人做到底”,就要自己默默地承受損失嗎?將心比心,雖然300元并不是“巨款”,但對于一個天天開出租車為生的“的哥”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憑什么的哥就應(yīng)該放棄自己的收入,將乘客自己落下的包送過來呢?
做了好事,有了善舉,當事人有適當?shù)奈镔|(zhì)或精神的訴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應(yīng)該給予必要的滿足感。好事當傳千里,這個社會不應(yīng)吝嗇任何的褒揚之詞。
模擬評分:基礎(chǔ)等級20分+發(fā)展等級15分+語言表達15分=50分
點評:文章首段擺明態(tài)度,針對網(wǎng)友“的哥既然拾金不昧就應(yīng)該好人做到底,送包提出收取‘誤工費很不道德”的看法,旗幟鮮明地道出自己的權(quán)衡與選擇:反對道德綁架,切勿拿道德說事,表明自己對“的哥”的理解與支持。文章結(jié)合孫老伯救人求宣傳一事論述觀點,闡發(fā)自己的深刻思考,可謂有理有據(jù),透徹精辟。
佳作展示二
行善不必求回報
◎閔 智
近日,四川撿包的哥交還遺失物品索要“誤工費”一事引發(fā)社會熱議。做了好事是否應(yīng)該索要回報?對此,我想說:“的哥交還遺失物,行善不必求回報?!?/p>
我們需要首先肯定的哥內(nèi)心的善良以及對趙先生一家?guī)淼谋憷?,銘記其對社會的貢獻。但他卻索要因此造成的“誤工費”,這讓觀眾大跌眼鏡。索要“誤工費”一事的背后,值得我們反思。究其本質(zhì),卻是純真時代的一去不復(fù)返,浮躁之風(fēng)滲入善行善舉,虛榮心與功利心蓋過羞恥心與內(nèi)心的熱忱。助人的情操是無可厚非的,但善舉若都需對等的回報才能得以實施,人人都因為外界的贊揚才行善舉,人人都在考慮自己的得失,這難道不是對中華五千年助人為樂的品德的一種詆毀與諷刺?
若人人都像的哥一樣索要“誤工費”,那這個社會該有多勢利?“愛心爸爸”劉校長奔波四十年,圓無數(shù)學(xué)子大學(xué)夢,誓言鏗鏘卻默默無聞,直至患病死去才被大眾所悉知;七旬老人“炎黃”捐款27年,清貧暮年伶仃孤苦,卻從來不愿透露姓名,暴露在媒體的聚光燈下?!笆┯枞?,但不要使對方有受施的感覺,幫助人,但給予對方最高的尊重。這是助人的藝術(shù),也是仁愛的情操。”善本無心,何須有意。不要為財富、為虛榮、為攀比、為功利披上行善的外衣,這樣行善,光鮮的外表背后未免太過不堪。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钡母缛绻X得行善。幫助他們送還遺失物會耽誤做生意,他大可不必把東西送到機場,他可以委托警察送還,或者委托公益人士去送還,讓別人去彰顯人間大美。畢竟“最美的東西往往都是沒有聲音的,它們沉默,但埋得很深”。
當今社會,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但如顧城所言“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心中若有他人,又何懼慈善的路會因冠冕堂皇的借口而終止呢?若是真心為了善而行善,又何必索取對等的“誤工費”?百善俱美,方因其不予言語不動聲色。
“時代影響心態(tài),心態(tài)照映時代?!边@是一個浮夸的社會,所以更需每一個人一點一滴、默默無聞地行善與努力,也希望的哥在沒有“誤工費”時也能行善良之舉,也能堅持自身的善行,就如大多不圖回報的好人一樣。
模擬評分:基礎(chǔ)等級20分+發(fā)展等級15分+語言表達17分=52分
點評:這是一篇材料豐富、語言老練的議論性散文。文章以獨特的視角和別致的寫法,詮釋了“行善不必張揚”的主題。文章開篇提煉新聞材料,提出了“行善不必求回報”的觀點,通過融入“愛心爸爸”、七旬老人“炎黃”等相關(guān)材料,很好地佐證了這個觀點。運用兩則并列的素材,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增強了論證效果。文末聯(lián)系實際,總結(jié)全文,并對的哥寄予期望,富有張力,升華了文章的主旨。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說服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