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篆刻藝術備受世界青睞,屬于一個篆刻底蘊深厚的國家,其展現(xiàn)的藝術美、文化美、生活美等值得深入推敲和學習,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繼承和弘揚,以傳承國粹,彰顯風貌。本文以吳昌碩印邊為例,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深入剖析篆刻殘破體現(xiàn)的美感和文化內(nèi)涵,為我國篆刻技藝的弘揚和改進提供支持。
吳昌碩是我國的篆刻大師,其自身的金石情懷、金石底蘊、篆刻思想和篆刻技藝備受推崇,并深刻影響齊白石、潘天壽、沙孟海等新一輩篆刻大家,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篆刻藝術的發(fā)展,可謂厥功至偉。通過對吳昌碩作品的賞析,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普遍存在印邊殘破的特點,這種殘破表現(xiàn)得較為自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篆刻作品的“雕琢之氣”,在刀筆刻畫中體現(xiàn)自由灑脫的情懷,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消除一種壓抑感和思想的“制式模式”,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
一、天然去雕飾,灑脫存真情
探究吳昌碩的篆刻作品,能夠給人一種天然去雕飾、灑脫存真情之感。
(一)殘破的印邊流露一種自然的心境
賞析吳昌碩的篆刻作品可知,邊緣位置多通過人為的敲打來形成一種不規(guī)則的“破壞”,從而產(chǎn)生邊緣殘破的現(xiàn)象。這種殘破不但不會給人一種技藝不夠精湛、篆刻過程刀筆功夫粗淺的印象,反而給人一種自然、灑脫和生動的感覺。這種殘破使人感受到印章的生命,感受到金石的情懷,讓思緒隨著這種殘破而跳動,展示更多的不是“形”,而是“情”,從而使篆刻藝術得到升華。
(二)雕刻的過程也是對生命的塑造過程
吳昌碩的每一件作品都熔鑄其真情實感,在其篆刻藝術世界中,這并不是一塊沒有生命的金石,自己也并不是按照已經(jīng)制作好的樣本進行“完全復制”,而是將其看作一個新生的生命,自己的每一筆、每一刀都是在塑造這個生命,所以必須給予其一定的自由度,這種自由度便可以通過邊緣的殘破來體現(xiàn)。除此以外,從美學的角度分析,殘破也是一種美,這種美體現(xiàn)在給予欣賞者一種思維的跳躍和眼球的刺激,使人在一般的欣賞思維下、在常態(tài)的視覺中產(chǎn)生變化,從而感受到不一樣的感覺,體會到非凡的藝術美感。所以,吳昌碩的印邊殘破是一種美的體現(xiàn),更是一種靈性的啟發(fā),還是一種藝術的升華,如《園丁生于梅洞長于竹洞》《暴書》《千尋竹齋》等。
二、殘破顯古韻,懷味久且純
吳昌碩作品多在印邊位置發(fā)生殘破,這種殘破能夠給人一種古韻古香的感覺。
其一,將這種邊緣殘破的篆刻作品與一些齊整的篆刻作品進行對比分析,二者皆可以產(chǎn)生美感。但是,前者具有古韻風情,使人擁有一種歷久彌珍的情懷。與此同時,金石作品具有較強的珍藏價值和歷史價值,一些年代久遠的作品往往備受專業(yè)人士青睞,因此,這種邊緣的自然殘破感更具古樸之風。
其二,我國篆刻藝術由來已久且注重通過意境評價作品,吳昌碩的印邊殘破能夠產(chǎn)生一種意境,在普通中表現(xiàn)出特別,在常規(guī)中彰顯獨特,意境深遠。通常,普通的篆刻作品更加注重清晰、規(guī)整、造型等方面工作的開展,將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間位置作為篆刻的重點,對于邊緣位置關注較少,即使關注,也往往采用常規(guī)的齊整模式,而吳昌碩則注重邊緣位置,并一反常態(tài),通過殘破和不規(guī)則增強作品的境界感和藝術性,使人更多地感受到“印章大小有限,但給人想象的空間無限,印章雖然有形,但給人的思維無形,印章雖然內(nèi)容唯一,但具有的情感很豐富”,這種深邃的意境通過殘破的邊緣體現(xiàn),應加強對其的學習和研究。例如,《好學為?!贰逗谇嗵铩贰兑辉掳矕|令》《湖州安吉縣》等案例皆具有殘破的表現(xiàn),皆自然流露一種古樸之風,使人能夠感受其深邃的意蘊,給人一種歷史悠遠但值得回味、歲月匆匆但飽含真情的感覺。
三、邊殘意雄渾,質樸含大氣
以吳昌碩的印邊為例,開展篆刻殘破的賞析,這是一種在前人沖刀法和切刀法基礎之上發(fā)展而來的新型刀法,集百家之長,通過大量的篆刻實踐,不斷完善和改進,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種刀法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實現(xiàn)沖中帶切、切中帶沖、切中帶削等不同的刀法,展現(xiàn)猛利、挺勁、爽快、含蓄、渾樸等特點,通過刀法展現(xiàn)字意,彰顯雄渾大氣、質樸高尚的篆刻藝術美。除此以外,本研究認為,篆刻不僅要求篆刻者具有精湛的技藝,還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心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這樣才能做到德藝雙馨,增強作品的內(nèi)涵,使自己的思想更自然地融入篆刻中,展現(xiàn)個性。吳昌碩的殘破刀法受到秦漢古印殘破不全的啟發(fā),具有古樸、含蓄、渾厚、滄拙的美感,并在此基礎上融入現(xiàn)代的篆刻思想和刀法,賦予作品感情,使其形成一種殘缺美,令人回味無窮。例如,《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泰山殘石樓》等使人用有一種天下之大,茫茫無際,千古之書,蘊藏萬千,泰山殘樓,滿載歲月滄桑的感覺,能夠使自己的思緒在印章圖像的賞析中飛躍,無須品讀書畫、文章等內(nèi)容,所以吳昌碩印邊殘破可以實現(xiàn)“印章與內(nèi)容相映成趣,且趣味更濃”的效果。
四、無形藏有形,形意相間生
吳昌碩印邊殘破屬于一種“無形”的表現(xiàn),但經(jīng)過深入體味和品讀之后,能夠給人一種“有形”的感覺。簡而言之,在篆刻之中,這種殘破表現(xiàn)出的無形拓展了整個印章展示的內(nèi)容和展示的效果,不僅使其具有形體美、意向美、內(nèi)容美,還在一定程度之上通過殘破增加其內(nèi)涵。這樣使人在觀看印章圖像的過程中不僅對印章的內(nèi)容較為關注,還會對整個印章的字體形象較為關注,通過這一形象加深對印章內(nèi)容乃至書畫作品的感知。以吳昌碩《鮮鮮霜中菊》為例,其每個字邊緣的殘破能夠使人感受到菊花的搖曳多姿,感受到大片菊花傲霜開放,卓爾不群,堅挺質樸。通過印章整體的圖像觀看,人們能夠獲得一種生活的啟發(fā),菊花擁有傲霜的氣節(jié),堅強而向上,樸素而淡雅,在零落的秋風中淡然自若,欣賞者雖然沒有聞到菊花的清香,但是可以感受到菊花的品質。與此同時,結合我國古代部分文人對菊花的品讀和賞析可知,其與吳昌碩通過篆刻表達出的情懷具有相似性。例如,白居易的“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表達了一種難以改變現(xiàn)實,遺世獨立,但又不甘于隨波逐流的情懷,其質樸、孤傲且具有正氣,卻略顯一絲憂傷。吳昌碩印章邊緣殘破也表現(xiàn)一定的滄桑和往事,內(nèi)容豐富,與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結語
以吳昌碩印邊為代表的篆刻殘破屬于一種刀法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更是思想和境界的升華,博采眾長,體現(xiàn)個性,賦予篆刻作品生命,展示質樸、渾厚、自然、滄拙和含蓄的藝術美感,形意結合,靈活生動,內(nèi)涵豐富。在后續(xù)研究中,人們應加強對以吳昌碩印邊為代表的篆刻殘破的學習和賞析,深入品讀其技藝、思想、情感,為我國篆刻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常州市高級職業(yè)技術學校)
作者簡介:趙勇(1978-),男,江蘇揚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教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