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平
【內容摘要】地方史志因其具有歷史資料性的特點,和歷史學科的聯系相對密切。隨著地方史志編寫的興起,圍繞在學生身邊的、耳熟能詳的某些歷史事實,最易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也使得地方史志融入初中歷史教學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當然,地方史志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也面臨著課程設置、教學觀念、編排體例、考核評價等現實困難,需要從理順關系、加強師資、介入編排、重構評價等方面予以探索實踐。
【關鍵詞】地方史志 初中 歷史教學
地方史志作為地方歷史文化傳承與記錄的載體,是我國豐富的文化瑰寶之一,將其融入初中歷史學科教學,可以豐富和補充初中歷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歷史發(fā)展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傳承和發(fā)揚悠久、燦爛的地方歷史文化,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懷和志向,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地方史志融入初中歷史教學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制約,需要廣大歷史教師進行不斷地探索與實踐。筆者作為有著二十余年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經歷的老師,愿將自己這些年的思考、探索、實踐等過程梳理出來,拋磚引玉,助推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一、地方史志融入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與困難
1.課程設置未能考慮地方史志的融入
初中歷史課程設置的總體思路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出發(fā),充分發(fā)揮歷史教育功能,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在板塊、章節(jié)的編排設計上,主要通過“點—線”結合方式呈現,所謂的“點”是指基本的歷史事實,所謂的“線”是指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與線索,“點”“線”結合,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fā)展脈絡與時序??梢哉f,這樣的編排設計相比以前的舊教材進步不少,但從地方史志的融入角度來看,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材編寫設計未留下引入地方史志的教學空間,地方史志與歷史教學之間融入角度小、空間不足。再例如課時安排較為緊張,初中每個班級每星期僅按照國家教材內容設置2節(jié)歷史課,加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擠占、壓縮,歷史教學課時十分緊張,地方史志的融入顯得困難重重。
2.教師缺乏融入地方史志的教學觀念
由于受傳統(tǒng)的影響,初中歷史在學校管理者、家長等心目中是典型的“副科”,是僅比音體美等強一點的學科,因而師資的配備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筆者所在的西部農村初中,學校歷史老師很少有歷史專業(yè)的師范畢業(yè)生,大多數是年齡較大、身體較弱、教學能力較低等處于邊緣地位的教師擔任,他們普遍性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精力不足,很多人是天天混日子、等退休等狀態(tài),沒有把初中歷史當作一個重要的學科去對待和承擔。就連正常的歷史教材內容都很難按照課程標準進行講授和教學,更不用說教材之外的地方史志內容。何況地方史志要融入歷史教學,還需要歷史老師的教學內容取舍、教學方式選擇、教學效果關注等方面進行詳細、扎實的設計和備課,這對初中歷史老師的師資力量是很大的考驗。
3.地方史志編撰體例不利于教學實施
地方史志由于內容極為廣泛,“縱”可以追古述今,“橫”可以記自然、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社會風土、人情人物等,編排體例較為自由,從范圍上有全國和地方之分,是研究地方的歷史地理、文化傳統(tǒng)、風土人情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具有“資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具備“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xù)史之無”的存史價值。其編撰體例有的以時間編排,更多的是以內容不同來編排,無論何種編排體例,都無法和初中歷史教材完全一致,需要根據歷史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和選擇,有針對性地融入某些內容和章節(jié),這就對于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的歷史學科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和制約。
4.課程考核評價未列入地方史志內容
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原因,初中歷史學科處于邊緣學科的尷尬境地,其考核評價方式方法也因循守舊,基本上圍繞課本進行一些簡單的測試。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初中歷史學科納入了畢業(yè)會考和高中錄取考試科目之中,歷史學科的地位有所改變,學校、學生、家長開始關注歷史學科的考核評價,但由于考試內容未涉及地方史志內容,因而重視課本、忽略地方史志的歷史課程評價體系并沒有改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史志融入歷史學科教學。
二、地方史志融入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1.理順課程設置與地方史志融入的關系
初中歷史課程設置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傳承、發(fā)揚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诖?,在初中歷史課程設置時,應該充分考慮地方史志的融入,給予歷史教師更多的選擇、取舍空間,將原先割裂的、分離的、并驅的關系進一步調整和理順,使之變成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和諧關系,從而提高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在課時的設計安排上,適當增加歷史學科的課時數,給予地方史志教學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歷史教師有時間、更從容地開展地方史志教學。
2.加快初中歷史學科教師建設與培養(yǎng)
進一步加強初中歷史學科教師建設,借助各級各類培訓,把歷史學科與地方史志的融合列入培訓內容,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輔導,提高初中歷史教師的學科教學觀念,引導其充分認識地方史志融入歷史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必要性,充分認識歷史教學引入地方史志可以發(fā)展不同歷史領域的關聯性、引導學生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關系等意義和作用,逐步形成正確歷史教學觀,努力使初中歷史教學更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以更加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方法,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對地方歷史文化進行感知、理解和實踐探索,為后續(xù)的高中歷史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3.嘗試讓初中歷史教師主動介入地方史志編排
地方史志的編撰一般由政府所屬的志史辦公室負責,例如XX縣志辦公室、XX文史辦公室等,他們屬于事業(yè)單位性質,人員大多由其他單位人員調配組成,幾乎不太考慮歷史專業(yè)結構和背景,地方史志的編修往往是隔幾年才修訂一次,需要修訂時會臨時抽調一些比較專業(yè)的人員參加修訂工作,這就為相對來說專業(yè)水平較高的初中歷史教師抽調介入地方史志編排提供了可能條件。歷史教師參加地方史志編排工作后,就可以根據歷史學科教學需求進行最大可能條件的編排,使其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學的融入與結合。同時,歷史老師通過參與地方史志的編排工作,也可以對當地豐富的歷史資料有更多的掌握和積累,便于在歷史教學中因地制宜的取舍與選擇。當然,歷史教師介入地方史志編排需要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由他們出面和史志編撰機構做好銜接和溝通,為歷史教師的介入提供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
4.把地方史志納入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評價體系
在新課程改革中,課程評價體系的重構是其重要內容之一,因而建立多樣性、科學性的歷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具有現實的可能性,作為歷史學科教師,要努力改變傳統(tǒng)歷史課程評價依靠單一筆試、死摳課本等缺點,將地方史志教學內容適當列入教學考核評價,促使學生、家長重視地方史志的教育。另外,還要創(chuàng)新課程考核評價的方式方法,打破用課堂測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的模式,采用實地考察、小論文、手工制作、歷史劇創(chuàng)作等豐富多樣的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散思維,為地域歷史文化的整合、傳承、發(fā)展提供幫助和支持。
總之,地方史志融入初中歷史教學雖然面臨著重重困難,但也有其獨特的地域優(yōu)勢、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楊漢章.論地方史志與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利用[J].科教文匯,2007(9):103.
[2] 程峰.地方史志與歷史教學[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3):58,60.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徽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