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一個人的性格,影響畢生事業(yè),左右治世功名,或至決定終生命運。喜怒哀樂者,人之常情也。如何于常情中彰顯天下之達道,孫中山不失為先行者。
對孫中山這樣一位平民革命家,世人的評價頗高,國民黨人尊為“國父”、共產黨人敬稱“革命的先行者”、西方學者譽之“中國近代化的先驅”。
他以平民的行誼,做著為了平民的功業(yè);他以獨有的性情,展示了時代的人格和風貌。
生性倔強 孜求國事
魯迅說:“中山先生的一生歷史具在,站出世間來就是革命,失敗了還是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之后,也沒有滿足過,沒有安逸過,仍然繼續(xù)著進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臨終之際,他說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孫中山孜孜以求中國的自由與平等,致力國民革命近四十年。艱難險阻令他屢戰(zhàn)屢敗,而與生俱來之“倔強”,激勵他屢挫屢起,百戰(zhàn)不撓。
1894年底,孫中山與海南籍人士宋嘉樹初次謀面,頓感一見如故。宋氏向孫打聽一同鄉(xiāng),孫答與該同鄉(xiāng)有緣分卻“不相生”,常為小事爭得面紅耳赤,有幾次甚至動了手。宋嘉樹覺得好笑,隨口說道:“小心!說不定我也會和你打架的。”
說干就干,孫中山說:“那我們就來一場‘檀香山式的摔跤吧?!睂O中山抓起一把濕泥往自己嘴上抹了一下,宋嘉樹也在嘴上抹了泥。這種摔跤比賽的規(guī)則很有意思,不是以誰被摔倒定輸贏,而是比試意志和忍耐力,以先發(fā)出聲音者為輸。
孫中山少時干農活,身體硬朗。宋嘉樹做過水手,身體素質更好。開始幾個回合,孫中山敵不過宋嘉樹,但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倔強勁兒,摔倒了爬起來,咬著牙,就是不吭聲。料想自己贏定了的宋嘉樹,猛然發(fā)現(xiàn)孫中山背后有一個糞池,只要再退后一步就會跌到里面!他一著急,不禁脫口而出:“小心。”孫中山這才張開嘴,狂喜地叫道:“你輸了!你先出聲,是你先出聲,我贏了。”
走上職業(yè)革命道路,歷經歲月的洗禮,孫中山愈發(fā)干練、成熟,不服輸的志氣與遠大的革命理想相結合,鑄成了“心堅則不畏大敵”的頑強意志。孫中山環(huán)繞地球,呼號革命,幾乎每兩年就繞地球一周,至武昌起義以前,大概繞過地球六七周。他一面考察各國政治得失和古今國勢強弱的道理,一面做革命運動,先后領導了十次反清起義,每一年多就醞釀發(fā)動一次。
奈何這些起義都失敗了,有人問他:“清朝有二十二行省的土地,四萬萬人民,內有海陸軍的鎮(zhèn)服,外有列強的幫助,請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推翻清朝呢?你不知道失敗多少次了,為什么還不喪氣,總是這樣熱心革命呢,這是什么理由呢?”孫中山總是信心滿懷:“我不管革命失敗了有多少次,但是我總要希望中國的革命成功,所以便不能不總是這樣奮斗。”
民國建立,先后掌控政權的北洋軍閥政府,掛著“中華民國”的“空招牌”,仍舊專制主義衣缽。執(zhí)著追求民主、共和的孫中山繼續(xù)戰(zhàn)斗,個中之艱辛,能有多少人可以體味?1913年冬天,東京大雪紛飛,反對袁世凱的斗爭剛剛失敗,革命黨人一下子從民國的“元勛”變成專制政府的“通緝犯”;及至流亡他鄉(xiāng),不僅無錢買衣服過冬,甚至連買木炭的錢都沒有,一個個凍得搓手頓腳。所能做的,只能把廢棄的書報,扔進火爐,以微弱的火苗取暖。一次次政治失利和軍事失敗,全然是身心的折磨。于逆境中,少數黨人悲觀失望以至相互詆毀,或消極,或隱退,或賣身……孫中山勉勵同志說:唯我輩既以擔當中國改革發(fā)展為己任,雖石爛??荩松砩写?,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敗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難而縮步。精神貫注,猛力向前,應乎世界進步之潮流,合乎善長惡消之天理,則終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毛澤東贊譽孫中山:“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半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倍鴮O中山還有“奢求”——他贊同“鞠躬盡瘁”,但不主張“死而后已”!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海陸軍大元帥,帥府秘書長譚延闿將其父親任兩廣總督時收藏的兩方漢白玉古印呈贈孫中山。古印鐫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字樣。孫中山收到玉印,留下“鞠躬盡瘁”一方,命侍從將“死而后已”一方送回,并附書一函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諸葛亮對蜀后主劉禪表明心跡之言。我輩乃革命黨人,‘鞠躬盡瘁是其素志,但未竟之志,后死者當繼之;吾人當以‘死而不已為己任,庶幾再接再厲,貫徹始終?!蓝灰?,黨人之真精神也!”譚延闿讀罷信函,不由驚嘆:“孫先生真?zhèn)ゴ?!死了尚不肯放棄革命責任。我等望塵莫及矣。”(陳龍韜,《跟隨孫中山先生的幾點憶》)
情懷淡泊 秉公精神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笨墒?,世間上有多少人能夠主動放棄優(yōu)裕的生活,甘愿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自身呢?
孫中山一生平淡節(jié)儉。日本友人宮崎寅藏說:若是為了幫助窮苦朋友們,或為了達到革命目的,孫先生是相當敢用錢的。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卻非常樸素而簡單,既不喝酒,不玩女人,更不花不必要的錢。有電車的地方,他一定坐電車;而就是坐小包車,也是算得很精,從不隨便亂花。并且,不管天氣怎樣,他經常帶著大衣和洋傘走路,這樣,萬一下雨,他還是一樣可以去任何地方。
1902年底至次年夏間,孫中山駐足越南,住入法國人開辦的三等旅舍,條件簡陋,床椅破舊,通風不好,時令炎熱,讓人透不過氣來,房間透出一股霉味。陳少白看不過去,請他換間條件好的,孫中山就是不愿意,生怕多花錢。
1907年,孫中山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群島來回奔忙,舍不得坐頭等艙,覺得二等艙已夠“闊氣”了。同志勸他對自己好一點,以便為革命養(yǎng)精蓄銳。每每聽到善意的建議,孫中山就說,二等艙有兩個好處:一是節(jié)省費用,二是可不必像坐頭等艙的紳士們那樣吃得華貴,穿得筆挺,可以較為隨便一些。
在芝加哥,孫中山的日常費用,都由華僑負擔,他不愿意入住大旅店。吃飯在華僑餐館將就,飲食也不講究,偶時上來一兩碟好菜,他總是叮囑不必吃這么好的菜,少點花銷,既吃得高興,心里也踏實。1905年初夏,孫中山出入東京。為省錢,寄宿于宮崎寅藏家里,把一小房間辟作讀書辦公,生活不雇傭人,全由宮崎夫人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