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
葉圣陶說:“語文課的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边@就要讓學生具備很強的獨立閱讀及寫作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小學是學生閱讀習慣培養(yǎng)的“黃金期”,但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學生的學習任務(wù)也越來越重,大部分學生把課后時間交給了各類興趣班和家庭作業(yè),很難抽出時間閱讀。筆者就如何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和奠定學生的自能閱讀這一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現(xiàn)在,面對越來越重的學習壓力,學生可用于安靜閱讀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想要獲得更多的閱讀時間就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時間,讓他們學習利用“微時間”閱讀,這就有賴于“擠”。
1.“用”碎片時間,“利”習慣培養(yǎng)。小學生年齡小,自控力差,這就需要老師給學生規(guī)定幾個固定時間讓他們進行不同形式的閱讀。如早上起床大聲朗讀經(jīng)典詩文10分鐘,中午午飯后安靜默讀優(yōu)秀讀物30分鐘,每晚睡前自讀喜愛的讀物30分鐘……像這樣,久而久之讓學生形成閱讀習慣,“微時間”形成“大積累”。
2.“舍”教學時間,“得”閱讀方法。閱讀,不能只是“看”,還得“想”,讓學生進行有“思考”的閱讀,這才叫作真正的閱讀。課堂上,教師對優(yōu)秀讀物進行指導、推薦,教給學生閱讀方法。通過引導學生看書名、目錄進行猜讀,在喜歡處精讀,反復讀,于難讀處跳讀,瀏覽,讓學生學習針對不同的讀物選擇相應(yīng)的讀書方法。
微積累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將相關(guān)積累內(nèi)容化整為零,充分利用課內(nèi)、課外適時、適度地積累語言,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
1.融合課堂,加強課內(nèi)微積累。課前一分鐘,教師可以安排“古詩誦讀”活動,以周為單位,將誦讀內(nèi)容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jié)合,把同一類別的誦讀內(nèi)容放在一起。如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選擇李白的《望天門山》《早發(fā)白帝城》等同樣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讓學生背誦積累。
2.延伸教學,重視課外微積累。老師做學生閱讀的“引路人”,根據(jù)不同學段的課程標準要求為學生推薦適合的課外書目,布置適量的閱讀任務(wù)。如教師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看圖寫話”《父與子》時,就可以順勢推薦經(jīng)典漫畫《父與子》。有了課堂上的預熱,學生更樂意去閱讀。在學完寓言《寒號鳥》一文之后,就推薦學生去讀一讀《中國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同類型的文章,引導學生品一品小故事中蘊藏的大道理。
1.課內(nèi)推薦分享。課前一分鐘,學生按學號每天一人到講臺前推薦一本書或講一個故事。不僅分享閱讀的感受,也可以推薦最近看過的書,說清楚書的作者、推薦理由等,并相互借閱。
2.小組交流分享。以時間或是全書為節(jié)點進行微分享活動。小組成員研究確定“主題”,準備分享內(nèi)容,最后在組內(nèi)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除了生生分享,也可以進行師生分享。師生共讀一本書,是對學生閱讀的最大肯定,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3.親子共讀分享。父母和孩子共讀同一本書,與孩子交流分享讀書的感受,既能增進親子關(guān)系,又能提高孩子讀書的興趣,輕松突破閱讀障礙。
微習作具有“言微文小,寫作即時”的特點,它表達靈活,用時少,能有效降低學生習作難度,可以作為學生日常寫作訓練的一種方式。
1.隨文練筆?!拔⒘曌鳌闭f白了就是日常小練筆,只有把積累的語言優(yōu)化整合并落實到習作上才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教師在教學《狐假虎威》一文之后,可以讓學生這樣續(xù)寫故事:一天被騙的老虎在山中再一次見到了狐貍,這一回它們之間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像這樣既來自課文,又富于想象力的童話故事是學生喜愛的主題,可以促進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2.圖文互譯。既然圖畫可以寫成文章,那反過來文章也可以變成圖畫。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完故事類的文章后,發(fā)揮想象給文章配上有趣的圖畫。為了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將故事用圖畫的方式來進行概括,把故事內(nèi)容變成“起因——經(jīng)過——高潮——結(jié)果”四幅畫。像這樣利用“圖文互譯”,帶著思考的閱讀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微”字中包含了“大”智慧,語言積累就應(yīng)從點滴做起,“厚積”才有“薄發(fā)”。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從“微”處著手,利用“微時間”引導學生關(guān)注“微閱讀”,實現(xiàn)“微積累”,讓學生真正自覺自能閱讀,提升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大進步”。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qū)文星小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