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000廣西玉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廣西玉林
有報道顯示,全世界3%~5%人口為慢性乙肝病毒(HBV)攜帶者,且存在一定地域性差異[1]。我國是HBV 攜帶者大國(約有7 000 萬人),患者感染后如任其發(fā)展,將會發(fā)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研究報道顯示[2],53.0%肝細胞癌患者由于HBV 感染引起,盡管乙肝疫苗已被普及應用,能使乙肝發(fā)生率、傳播率獲得大幅度降低,但疫苗對于部分HBV-DNA載量較高孕婦所生新生兒無明顯效果。目前,臨床上對于HBV 攜帶者缺乏有效治療方法,且核苷酸類似物在短期內無法根除HBV,而長期使用抗病毒治療易產生耐藥、相關不良反應,導致對于HBV 攜帶者臨床上是否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存在爭議[3-4]。因此,本文以慢性HBV攜帶者為起點,分析慢性HBV攜帶者抗病毒治療必要性、可行性,并綜述如下。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慢性HBV 攜帶者病原學、病毒免疫學及組織病理學有了全新認識,具體如下。
慢性HBV 攜帶者的病原學特點:慢性HBV 攜帶者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持續(xù)6 個月或以上,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為代表,肝功能生化指標持續(xù)異常,且患者未見厭油、納差、肝區(qū)疼痛等臨床癥狀與體征。臨床研究表明,HBV 復制狀態(tài)能影響慢性HBV 攜帶者預后,且臨床可分為活躍期與非活躍期兩種[5]。對于HBV 感染者,病毒顆粒能通過胞飲等作用直接進入肝細胞中,并且在生物酶作用下形成穩(wěn)定雙鏈共價閉合環(huán)DNA,成為HBV 基因轉錄模板;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時,血清HBsAg 快速下降表明免疫得到控制,亦說明該方法有效,能實現(xiàn)病毒學應答。因此,慢性HBV 攜帶者治療過程中可加強血清HBsAg 水平,評估患者預后[7]。
慢性HBV 攜帶者病毒免疫學特點:國內學者研究表明,慢性HBV 攜帶者體內HBV 病毒并不會對肝細胞造成直接傷害,但能誘導HLA-1 限制性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從而對肝細胞表面HBV 抗原產生免疫應答[7]。因此,臨床上對于控制病毒感染更多依賴于保護性免疫反應,必須消除被感染的肝細胞,臨床多表現(xiàn)為各種急、慢性病毒[8]。同時,患者感染后病毒在機體內持續(xù)時間、臨床結果由病毒因素、宿主免疫狀態(tài)共同決定。成人期感染HBV 后多呈自限性,臨床表現(xiàn)為急性肝炎;而年齡較小者感染HBV 后可能會發(fā)生免疫耐受,在較長時間內不會致病。國外學者研究表明,HBV 感染早期階段逃避免疫識別重要原因是對于HBV 感染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識別效應不佳,且該過程常有多種免疫因子共同參與[9]。
慢性HBV 攜帶者組織病理學特點:既往谷丙轉氨酶(ALT)增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肝臟組織學研究的主要群體,認為明顯病理學改變不會出現(xiàn)在慢性HBV攜帶者病情相對較強或尚未發(fā)病肝臟中。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轉氨酶正常并不能說明肝臟無纖維化或炎癥壞死。國外研究表明,對于慢性HBV 攜帶者組織學可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肝細胞變性、壞死、肝臟纖維化。國外學者以ALT 正常、未接受治療的慢性HBV 攜帶者肝臟組織進行分析[11],結果表明,ALT 正常組肝臟炎癥分級G2~3 患者比例為25.0%,高于ALT 輕度增高組51.0%。國外學者進行一次薈萃分析,研究中對ALT 正?;颊?30 例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慢性HBV 攜帶者伴有不同程度肝臟纖維化。
目前,臨床上對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方法較多,但無論何種方法,均為抑制病毒復制、減輕肝細胞炎性壞死及肝臟纖維化,從而達到延緩、降低并發(fā)癥的目的。因此,加強患者病情評估能明確病情、判斷預后。臨床研究表明,肝臟病理學檢測是評估慢性HBV 攜帶者肝臟纖維化、炎癥因子金標準。但該檢測方法具有較高風險性、創(chuàng)傷性,檢查過程中出血、感染率較高,導致患者耐受性較差[12-13]。國內學者研究表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多數存在于人體肝細胞漿內,當機體感染病毒后,會引起肝細胞受損,臨床表現(xiàn)為血清ALT 水平升高,可反應肝臟炎癥及治療預后。國內學者收治成年人處于免疫耐受期慢性HBV 攜帶者57 例,對患者進行肝臟活檢,結果表明,84.0%患者處于免疫耐受階段[14]。
從慢性HBV 攜帶者自然史、肝臟病理學上可看出,慢性HBV 攜帶者不是健康病毒攜帶者,且ALT 不能完全確定抗病毒治療適應證,其異常程度可反映免疫強度,但無法反映肝纖維化改變情況和肝實質炎癥活動。2015年美國肝病協(xié)會提出:健康成人ALT 男性為30 U/L,女性為19 U/L,根據該標準則可能遺漏部分處于亞臨床肝病患者[15];ALT、肝臟纖維化、炎癥壞死之間無明顯關聯(lián),ALT 升高并不能反應肝臟纖維化。由此看出,利用血清ALT 已經無法有效評估患者抗病毒治療效果、標準,應結合患者肝組織學、HBV-DNA水平等進行綜合評估。2015年根據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對于ALT 處于低水平增高者,HBV-DNA定量呈陽性,且年齡>30歲者應進行肝組織活檢,確定存在纖維化后應采用抗病毒治療;對于年齡>30歲但ALT 持續(xù)正常者,或伴有肝癌、肝硬化家族史者,應給予肝活檢或無創(chuàng)檢查,對于確定肝臟纖維化后應給予抗病毒治療[16]。
HBV 于1966年首次被發(fā)現(xiàn),且經多年發(fā)展,臨床上對于慢性HBV 攜帶者治療已從單純保肝治療過渡到主動抗病毒治療。從干擾素、核苷酸類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等),廣泛用于慢性HBV 感染患者中[17]。近年來,隨著抗病毒藥物的不斷更新,臨床已經證實積極給予患者抗病毒治療,不僅能幫助患者恢復HBV 特異性T 細胞功能,降低HBV-DNA 載量,亦可降低傳染性、疾病進展,逆轉肝纖維化與早期肝硬化。因此,臨床上對于確診慢性HBV 攜帶者應選擇合適時機,盡早啟動抗病毒治療。①核苷酸類似物,國內學者以慢性HBV 攜帶者抗病毒治療有效性、安全性作為對象,所有患者均給予恩替卡韋進行48 周治療,結果表明,患者完全病毒學應答率為97.9%,同時患者治療后血清HBeAg 轉陰率與血清學轉換率分別為8.5%和6.4%。由此看出,ALT 水平或肝功能損害無法決定抗病毒治療效果,且患者治療過程中具有較高安全性。②干擾素是臨床上最為常用抗病毒治療藥物。國外學者以HBeAg 陽性患者作為對象,所有患者均給予干擾素治療,治療周期48 周,療程完畢后完成血清學HBeAg 檢測,結果表明,血清學HBeAg檢測轉換率為18.5%。國內學者針對ALT低水平乙肝患者給予派羅欣治療,觀察組與試驗組均治療48 周,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后復發(fā)率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③干擾素聯(lián)合核苷酸類似物。研究表明,將核苷酸類似物聯(lián)合干擾素用于慢性HBV 攜帶者中能獲得良好治療效果,且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一治療。國內學者以免疫耐受期兒童23 名作為對象,所有患者先給予拉米夫定8 周抑制病毒復制,然后聯(lián)合拉米夫定和干擾素治療44 周,結果表明,治療后7 例患者獲得血清學HBeAg 轉換,達到病毒控制效果。國內學者研究表明,HBV 攜帶者ALT 升高患者伴有免疫力水平下降,導致患者單一使用干擾素、核苷酸類似物效果不佳。因此,治療過程中對于長期治療效果不佳者,可適當延長治療周期,必要時可將多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進行干預,提高免疫學應答率,從而清除機體內的病毒。
綜上所述,我國是慢性HBV 攜帶大國,攜帶人口已超過7 000萬人,發(fā)病后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但隨著病情延長,將會逐漸演變?yōu)槁愿窝?、肝臟纖維化、肝硬化。目前,臨床上對于慢性HBV 攜帶者以抗病毒治療為主,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延緩病情發(fā)展,利于患者恢復。但是,治療前應完善有關檢查,評估患者身體狀態(tài),善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使得患者治療更具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