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良
我在長江頭,家住長江尾,天路騰空起,我愛上了那山那水。
幾乎每個青藏鐵路建設者當年都是懷著朝圣的心態(tài)走向青藏高原的。在青藏高原逐漸隆起的漫長過程中,生成了草甸、濕地、凍土等獨特的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孕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
回到內地工作好幾年了,我時常會思念雪域高原,曾經(jīng)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曾經(jīng)的酸甜苦辣、汗水和快樂都留在了唐古拉山,揮之不去是濃濃的青藏情結。回望唐古拉山,回首修建青藏鐵路線時,每個建設者,克服了高原缺氧、多年凍土、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的三大世界難題,在雪域高原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把青藏鐵路線修到拉薩,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
我知道我一定會回來,再次踏上青藏高原,去追遂羌塘草原的綠,追遂那里的神山、圣水。
“天大地大沒有反應大,爹親娘親不如氧氣親”,這形容的是青藏鐵路線上經(jīng)過的一個縣城——西藏自治區(qū)的安多縣。它的海拔有4700米,氣候寒冷,空氣稀薄,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高城”。
青藏鐵路上的一個軌排生產(chǎn)基地,就設在安多縣城外3公里的草原上。這個基地擔負著青藏鐵路安多至唐古拉山埡口110千米,以及安多至拉薩500千米的軌排生產(chǎn)任務。鐵路修到拉薩后,當大批的觀光游客來到這里時,人們將如何面對這世界上最后一片凈土,如何對待這片脆弱的草原,都是鐵路建設者要考慮的。
為了不破壞草原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剛到高原后便對職工進行了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教育,讓大家心里始終繃緊環(huán)保這根弦。在高原上,生活垃圾有嚴格的管理,宿舍里有垃圾桶,外面有垃圾池,定期消毒處理,運往指定地方堆放。上班的工人手里都有一個塑料袋,把用過的飯盒、煙頭、礦泉水瓶,都裝到袋里帶回來,雖然麻煩,但為了這一片凈土,我們也要努力做到。生活中的污水,施工中的廢油廢水,都是經(jīng)過一次沉淀,然后用水泵把沉淀后的干凈水灑向路面,防止污水向地面滲透,力爭把鐵路建設對沿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在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人們?yōu)樯鷳B(tài)環(huán)境做出了各種努力。在藏羚羊的主要遷徙通過地區(qū),我們都修建了通道,這些由層層疊疊格柵組成的通道,在我們看來如同迷宮,實際上,那是模仿藏羚羊行進路線而特別設計的。在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還特意修建了全長11.5千米的清水河以橋代路特大橋,那是專門給動物遷徙留下的通道。我每次從西藏安多到格爾木時,都會到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索南達杰保護站里看藏羚羊??吹教炜找廊徽克{,冰雪依然晶瑩,藏羚羊還是那么悠然,心中頓感欣慰。
晚上躺在床上,看著墻上掛的從西藏帶回來的羊皮畫和藏族朋友贈送的潔白哈達,頓時,一股暖流從心底翻滾著涌上心頭。不知不覺間進入了夢鄉(xiāng),神山、圣湖、青稞酒、酥油茶、藏族朋友、我的親人……久別的雪域高原,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