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敏,郭衛(wèi)華
(天津醫(yī)科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天津 300041, 1475452466@qq.com)
道家生命哲學作為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其特有的“自然主義生命觀”在學術思想中獨樹一幟。它站在自然宇宙的高度,以更為廣闊的胸襟和視野看待人的生命價值。面對科技與倫理觀念之間的沖突,道家尊重生命,崇尚回歸自然,追求生命的質量和精神層面的自由,充分體現了對生命自身的價值關懷。然而,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深遠發(fā)展,它在帶給人類研究新進展的同時,也給中國傳統(tǒng)社會特別是道家崇尚自然的生命觀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自然生命的深度干預和決策,動搖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用外在技術手段強行改變人類自身身體結構,沖擊了道家生命哲學所倡導的尊生、貴生、重生的生命哲學觀。
道家將自然概括為生命之源,人與自然緊密聯系,在自然中考量生命價值。《道德經》開篇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1]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母,自然是依托,生命產生于“道”,又復歸于“道”。由生到死的變化猶如四季更迭交替,從出生、成長、發(fā)育到逐漸衰老和死亡。面對基因編輯這樣一項新興技術,給關于生命的尊嚴與價值帶來嚴重挑戰(zhàn),找出兩者可以相適應的方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道家基于“自然”賦予人以生命的神圣,通過天、人、道給予了生命本身最高的價值。由此,產生出道家“自然主義”生命觀的核心,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
第一,崇尚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自然主義生命觀的核心思想。人作為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的統(tǒng)一體,對待生命已經不能僅局限于生物性的本能,老子更注重生命自身的價值,面對一切外物,生命至高無上。他說“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1]在老子看來,珍惜生命并不意味著貪生怕死,故步自封,拒絕接受新技術帶來的改變,而是指更深層次的珍惜自身的價值與尊嚴。對待生命,道家是嚴肅謹慎的,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不強制加以改變,自然而然地發(fā)展。
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貴生、重生的觀點,認為生命高于一切。因此,莊子主張“善待生命,以盡天年”[2]。道家從“自然”的層面探討生命觀,一方面肯定了人平等地享有生命所帶來的權利,即對人生命價值的肯定;另一方面,把人生命的自然屬性上升到“道”的層面,認為生命具有尊嚴,且不容置疑。正所謂“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盵1]一個將自己的身體看得比天下重要的人,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這反映出老子對人身體的重視,給人身體以極高的肯定,無論是愛社會還是愛他人,首先要做的是愛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身體、肯定自己的價值。
崇尚自然、重生、貴生的生命價值觀在老莊道家主要是從個體自身的生命價值來說的。將人置于宇宙的視野下,把握人生價值[3]。從某種意義上說,與儒家通過揭示人與物的關系抬高人類不同,道家所說的人的價值,從未脫離“存在”[3]二字,通過宇宙間存在即合理的聯系把握生命價值。
第二,順應自然。順應自然是道家自然主義生命觀的理性思考。道家注重生命的存在,主要解決的是人的生命在現實中更好地生存的問題,即生存之道——解決生命更好存在的問題,面對外界應持有的態(tài)度以及生命體自身所具有的生存境界。
道家將生命的本質描述為“自然”,從這個層面來說,生命存在的前提就是保持自然屬性,不受外在人為干預。置于生命倫理的視野下,是否也可以理解為新的技術不應該主觀性地干預人自然的生長?老子講求“道法自然”,認為不僅是道法應自然,人法也應自然。這就是說,人應當順應自己的本性而生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真”。所謂“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盵1]“質真”是順應自然本性,“若渝”是依照生命本性發(fā)展[3],從中不難看出,“道”中蘊含著“真”的性質,“真”在“道”的化生下[3],貫徹到人的自然生命中。其次,“和”?!昂汀钡纳举|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萬物生衍的依據,“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盵1]之于人的身體,陰陽二氣交感激蕩達成新的和諧,失衡所導致的結果無法估量,向自然生命回歸,保持自身生命的和諧狀態(tài)。最后,“樸素”。莊子進一步發(fā)展了老子的自然主義生命本質觀,明確提出人性自然觀點。《秋水》篇中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盵2]保持自己的純真本性,謹守與生俱來的自然天性。
總之,道家對人類的生存之道給予了真正切實的人文關懷。對生命如何保存,有何種價值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解答,生命的本質、存在、價值都有其特定的道理。面對外界的干預,順應自然是人類必須尊重的法則,更新技術手段是文明發(fā)展的結果,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同生命的質量及尊嚴價值畫等號。
第三,回歸自然?;貧w自然是道家自然生命觀的最高內涵。道家追求生命超越,認為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祿,而在于生命的過程本身。在這里,道家的生命超越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是針對人肉體來說,提出了一系列的養(yǎng)生方法,如養(yǎng)形、養(yǎng)神、節(jié)食等,用于保養(yǎng)身體、延長壽命[4]。二是針對精神層面來說,即擺脫對現實條件的依賴,獲得人格的獨立和自由。作為道家自然生命觀的最高追求,回歸自然本質是對人理想境界的追求,人類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意識的存在,從根本上區(qū)別于其他生物。因此,當現代科技對人類的生命尊嚴發(fā)起挑戰(zhàn)時,道家回歸自然的思想就會產生一定積極的影響。
每一個人作為現實的、真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常態(tài)是必然。道家基于“自然”的生命觀強調尊重這種現實的必然性,通過外在的一些方式,主觀的保養(yǎng)身體,珍惜生命。在生命的范圍內,道家主張的是對生命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從生命觀的角度看,老莊形成一種善待生命、尊重個體以及他人生命的觀念,將人作為主體和主要目的,反對將人視為工具。
在自我世界中的挺立,以致最終實現整個人類世界的大道,是道家生命哲學所追求的目標。通過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的三種方式,層層遞進,超越片面的大眾意識,追求個體自由。在追求“大道”的過程中,對主體性重新認識,肯定自身生命價值。由此,在21世紀的今天,技術和修養(yǎng)的手段都應該是為人類服務的,而不是讓部分人為技術的進步而犧牲。盡管科學技術作為發(fā)展的第一生產力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但技術的發(fā)展不應與尊重生命的價值追求相背離。因此,道家自然生命觀中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弘揚生命價值的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文明意義。
2018年發(fā)生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4]是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身體上的嘗試,其實驗的方法和對象違背了科研領域的相關倫理原則,因此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探討,科學界、學術界、媒體等各領域都對此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蚓庉嫾夹g并不是第一次在生命哲學層面進行討論,作為在近年來發(fā)展起來可以針對基因組進行精確修飾的技術,它可以完成敲除、敲入、突變等過程,在本質上是利用非同源末端鏈接對基因進行修復和重組[5]。但它同時是一把“雙刃劍”,對人自然生命的深度決策,從本質上改變了自然生命,不僅加劇了主體自然生命與精神界限的沖突,同時對社會傳統(tǒng)的自然生命觀發(fā)起了挑戰(zhàn),動搖了先秦道家對人生命價值及尊嚴的積極引導作用,一次又一次挑戰(zhàn)人類的文明底線。
第一,“自然人”與“技術人”生命價值的沖突。人正常的生老病死被老子稱之為“天道”,符合自然的生長規(guī)律。自然界給予的遺傳密碼在優(yōu)劣、強弱中穩(wěn)定有序地運行著,因此產生了人的高矮、胖瘦以及不同的樣貌才華,每個人都有其在社會中不可替代的獨一無二性,《莊子》中有言:“天下至重,但不能以天下危害自我生命”[2],這里將生命的價值置于比天下還高的位置。在生命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過程中,主體逐漸認清自身價值。人生命的價值不僅體現于自身的實現,其大多數行為都體現在與生命客體相互關系的確立。因此,生命價值涵蓋萬千,道家將其總結為三個層面:人類的生命價值(自然價值)、群體價值(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3]。三者互相呼應,在自然界缺一不可,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缺失其中的一個方面,可能會導致主體在社會中對自身存在的懷疑。打破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按照人自身的預想對生命進行干預,動搖生命的神圣性。從這個角度看,道家崇尚自然的觀點有助于人對自身生命價值取向的判斷,接受已經存在的自己,提高對生命存在的價值認同感。
基因編輯技術是人類利用現有的高科技手段,根據自身的主觀需要,強行改變遺傳密碼,這個從“自然人”向“技術人”轉變的過程,動搖了人對自身自然生命價值的認同,生命自然價值的缺失,是否會影響人在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方面的實現,最終導致人對自身產生懷疑。試問,“露露”和“娜娜”的父母究竟是懷著生下健康孩子的目的參與實驗呢?還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僅僅是生出永遠不會感染艾滋病毒的孩子[6]?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的問題在于對生命價值認識的不清晰,基因編輯技術稍有不慎,便會將人類置于物化的邊緣,將人商品化,人為地區(qū)分好與壞,操縱人類發(fā)展,按照需求進行生產和改變,這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走向是不利的,從自然的存在變成實現目的的手段,即“自然人”同“技術人”[5]之間生命價值的矛盾。
第二,對生命尊嚴的挑戰(zhàn)。道家注重人生命存在的意義,享受生命之美,維護并且對生命始終保持一份尊重,崇尚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尋找生命真諦,認為生命誕生之后伴隨的是對自我生命的認同感以及尊重,生命尊嚴是底線,不容挑戰(zhàn)。人的尊嚴是人的內在價值和存在意義的根據,根據道家的自然生命思想,生命由自然孕育出來的,人的生命不僅是一個有機體的自然發(fā)展過程,更是一個完善道德、履行責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命的尊嚴逐漸外化體現為主體人格的尊嚴。為了追求某些商業(yè)目的和所謂的科研自由而將人類“物化”,作為“商品”進行處理,是對生命尊嚴邊緣化的表現,侵犯了生命尊嚴底線。對人體進行基因編輯實驗,人為地將個體分為實驗者與被實驗者,破壞了人與人之間自然平等的關系,使生命尊嚴處于一高一低的不平衡狀態(tài),將人類尊嚴的問題獨立出來。生命尊嚴的底線一旦被突破,人人開始想要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變自身身體狀態(tài),那么社會中的主體對生命的敬畏就會逐步被消解,生命的神圣性開始淡漠之時,科學技術不僅完成了對自然的統(tǒng)治,同樣也完成了對人的統(tǒng)治,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又將在何處尋找。
上述,針對有獨立行為能力的個體來說,基因編輯技術是對其個體生命尊嚴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上的實驗,由父母或者實驗主導者主觀決定嬰兒的身體構造,是否構成了對嬰兒主體尊嚴的挑戰(zhàn)?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隨意改變子女的基因,人為的判斷子女基因的好壞,是否對下一代的生命尊嚴構成了侵犯?類似問題的出現,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正是如何讓傳統(tǒng)生命哲學觀可以正確引導醫(yī)學技術發(fā)展所面臨的困境。
第三,逆勢而為的不確定與不安全。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認為萬事萬物的發(fā)展都應符合規(guī)律,堅守“自然而然”的觀念?;蚓庉嫾夹g的強行介入和改變逆轉了自然發(fā)生的可能性。逆勢而為帶來的后果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因素。就目前的醫(yī)學發(fā)展情況而言,基因編輯技術還不成熟,在人類身體上開展實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無法掌控,后續(xù)可能出現的問題對人類自身的影響更是無法測量。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來看,因基因編輯導致的諸如基因突變、脫靶效應,出現其他缺陷和疾病等問題都無法解決[6],需要長期不間斷地進行監(jiān)控,這將是一件漫長而艱辛的事情,不僅僅是針對實驗本身,還包括了伴隨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進入社會后,他們能否面對輿論的壓力?是否能接受作為一個“實驗品”而誕生?是否可以和大多數自然人一樣正常生活工作……這一個個潛在問題在當前都無法妥善解決。當然,以上的一切可能只是假設,但是,面對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基因編輯技術的普及就需要對生命價值進行反思。
道家的自然生命觀從“道”和“德”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將技術與倫理觀念分層是對道家自然生命觀的錯誤認識??茖W技術應該是基于善的底線為人類社會更好地服務,他所體現出來的應該是關心人、維護人并且可以為人類未來發(fā)展謀福利,最終表現出的應該是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由此,道家的“順勢而為”同基因編輯技術的“逆勢而為”所產生的沖突成了醫(yī)學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在保證正確價值取向的同時使得醫(yī)學技術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是目前亟待解決的。
基因編輯技術與道家自然生命哲學之間的價值沖突不可避免。但是,促進兩者積極互動,緩解矛盾,找到其中的動態(tài)平衡,使兩者可以更好地服務人類社會,無論是對道家文化完成向現代化的轉型,還是基因編輯這項新興技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在兩者之間建立起可以溝通對話的渠道,在存異中求同,辯證的考量技術與生命價值的關系,找到兩者相互促進的可能性,使全人類走向最終追求的理想幸福境界。
基因編輯技術以自然界的基因庫為依托而產生,符合社會進步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最初是為了破解生物基因密碼,這是對科學知識的積極探索。技術與傳統(tǒng)生命觀中違背“自然生長”的價值沖突不應當成為將這項技術被排除、被壓制的理由。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道家基于保護身體的出發(fā)點提出了諸多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盡管在歷史的演變中,一部分被轉變?yōu)橹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與道德掛鉤。但無論過程的變化,它的目的始終是珍惜生命、保護身體,最大限度地減少來自外界的傷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基因編輯技術希望減少病痛、遺傳對人類傷害的目的是一致的。作為21世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生命技術科學形式之一,它可以解決我們在遺傳學中面臨的許多困境,甚至一些惡性疾病也擁有了治愈的希望,給無數處于疾病折磨的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如果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幫助人免受某些遺傳疾病的威脅,那么它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善”的、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因此,基因編輯技術與道家在珍惜生命的出發(fā)點上相一致。
技術的進步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項重要指標,基因編輯技術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為部分患者服務的醫(yī)療手段,更是可以讓全人類更深層次了解自己的一種主體性行為,從生物層面解開了生命從何而來的問題。雖然這項技術帶來的風險有很多,但它也具有一定積極意義。面對如此情況,道家的自然生命觀并不是將其具有進步意義的一面也進行批判,道家對生命的終極問題——生從何來也在進行著不斷地思考。從探索生命源頭的意義上說,兩者的探索目標是一致的——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自己。在了解過后,道家自然生命觀從精神上引導大眾接受自己,從而更加敬畏生的可貴,即重生、貴生;基因編輯技術則可以對可能出現的遺傳性疾病進行預防,從而達到人們對自己從身體到精神全方位的了解。
基因編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的自然生命和現實生活。這其中發(fā)揮關鍵作用的是實驗者的態(tài)度,或者可以說是人類主體性功能作用的發(fā)揮。“技術并不只是物質現象,而且也是精神現象。它不是外在于文化的,它本身也正是社會發(fā)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技術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世界,它不像自然那樣是‘自己’形成的,技術所包含的知識不是由外在世界引起的,而是由人發(fā)現、揣摩‘構想’出來的?!盵7]這就是說,技術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產物,并不是超出人類世界的其他存在,它自身的產生和應用同時接受著來自社會道德倫理的考量。因此,基因編輯技術想要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應該是在社會的整體價值取向下進行的,即首先維護人類自身的尊嚴和權益,其次才是從技術手段層面帶領人類走向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道家的自然生命哲學觀念仍然對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有著影響,其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觀點始終貫穿于現代生命倫理之中。道家對生命哲學的思考是整體的、宏觀的,不僅局限于某一項技術或者事件的發(fā)生。基因編輯技術雖然對人類破解基因密碼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但并未從本質上改變人的精神追求和向往,人的主體性依然把握在自己手中。在現代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中,道家自然生命觀配合其他社會倫理思想共同發(fā)生著作用,任何科學技術如果失去了主體性的建設,它的自身科學價值也會丟失。就這個角度來說,道家的生命哲學引導大眾精神層面的倫理建構,面對新技術,并不是完全被動和無解的,它可以發(fā)揮自身的哲學智慧來調節(jié)和改變人類在面對基因編輯技術時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接受現在的自己同時從技術層面更好地了解自己??傊?,道家自然生命的思想可以廣泛運用于人類的日常生活,即可以精確細致的理解,也可以出于大局廣泛的考量。
盡管道家的自然生命觀已經開始面臨與基因編輯技術的種種理念矛盾,但它強大的包容適應性仍然可以有機會應對由基因編輯技術引出的一系列現代倫理問題。我們應該堅信,它可以用哲學的智慧將人類從技術的牢籠中解放,同時代一起進步?;蚓庉嫾夹g會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道家生命哲學共同更好地作用于人類,前者為人類破解更多的生命困惑,后者為人類引領精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