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庚 (湖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chuàng)新”“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運用各類載體,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目前,微信是最受大學生歡迎、覆蓋面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平臺。如何利用微信傳播手段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
1、微信傳播特征
微信是一種現代化的傳播工具,但絕非簡單的信息傳播。正如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指出的,傳播的最高境界是構建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中國社科院黨圣元認為,大眾全程參與的包括微信在內的網絡傳播,關乎文化世界和精神家園的構建,從而對人類文明產生重要影響。中國社科院劉方喜也認為,微信使大眾能夠參與包括文藝在內的信息生產、傳播、消費、反饋等各環(huán)節(jié)、全過程,成為重塑包括文藝在內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的重要民主力量。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讓包括微信在內的互聯(lián)網成為當代中國最大的變量。英國的倫敦騷亂、美國的華爾街運動、法國的黃馬甲運動、香港占中事件等,都是通過社交平臺煽動迷惑、控制、要挾進而企圖達到險惡目的。
2、高校微信傳播特征
目前微信覆蓋到高校的所有大學生,每個大學生都擁有一個微信賬號。而大學生微信使用率即微信活躍用戶數比例達到96%以上。調查顯示,有52%的大學生每天刷微信的時間在2小時以上。高校微信傳播具有傳播者和受者同質化、信息混雜化、圈子封閉化、效果集群化等特征。高校微信使用者有教師和學生兩個群體,大學生人數多且非常活躍,所以高校微信以大學生為主。大學生年齡相仿,擁有共同的思想觀念、興趣志向和思維方式,同時又都處在校園這個相對集中的物理空間,因此在微信上傳播和接受的信息內容、價值取向等都呈現同質化效應。同時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根本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的同時,在細節(jié)方面,每個人所關注的信息都不一樣,個人根據自己的風格在朋友圈分享文章、發(fā)表評論,使得微信信息呈現混雜化特征。大學生由于心理尚未成熟、視界不夠開闊,加上客觀原因,往往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中,不容易走進其他群體的圈子,也不輕易讓其他人走進自己的圈子。而微信是基于熟人關系建立起來的社交平臺,導致大學生微信傳播呈現圈子封閉化的傾向。大學生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有著相同的利益需求和感情需要,那些反映大學生利益訴求和戳中大學生痛點的微信文章,很容易得到大量點贊和分享,刷爆朋友圈,從而呈現集群效應,帶上鮮明的大學生烙印。
3、大學生微信空間心理特征
大學生微信空間心理特征,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異化與迷失,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盲目從眾:調查顯示,許多大學生在朋友圈參與各種事件的討論,主要是看熱鬧,沒有自己的分析判斷,也不懂得自己為什么參與進來;受定勢思維影響,很多問題被貼上“理所當然”的標簽,容易以偏概全;在朋友圈中,現實的道德約束相對減弱或失去效力,過激言論容易得到傳播,理性的聲音被埋沒,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應。困惑迷惘:受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等不良思想影響,同時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沖擊而新的價值觀念尚未完善成型,加上大學生分析鑒別能力不強,容易產生困惑迷惘心理。失衡宣泄:社會的貧富差距和校園的一些不公平現象,讓大學生認為別人受益多,是因為別人“剝奪”了自己的利益,自己受益少,是因為自己的利益被別人“剝奪”,心理學家稱之為“相對剝奪”感。焦慮浮躁:主要是學習困難、生活困苦、心理困惑、思想困境、就業(yè)困難、網貸危害等帶來的,此外還沾染了市場急功近利的風氣。質疑探尋:主要表現為質疑社會、質疑權威、質疑政府,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自我表現: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個性張揚的一代,喜歡標新立異、展現自我,喜歡被點贊、獲得分享的成就感。
1、認識不到位
長期以來,西方文化、西方節(jié)日大行其道,受到不少國人尤其是大學生熱捧,大學生們熱衷過洋節(jié)、食洋文化。而有的高校在引進人才時要求有留學經歷,職稱評審要求在國際期刊發(fā)表英文論文,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的理工科高校認為只管把學科專業(yè)做好,多出科研成果,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就行,弘揚傳統(tǒng)文化跟理工科高校沒有關系。有的文科高校認為,只要把學校辦學搞好就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很費精力、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對辦學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實際效益。筆者關注了國內幾十所高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發(fā)現利用官方微信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高校公眾號比較少,只有北師大等一些高校不定期推送一些傳統(tǒng)詩詞的文章。調查顯示,95.4%的大學生對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表示贊同,83%的大學生希望能夠通過高校官方微信看到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
2、隊伍建設滯后
高校由于對傳統(tǒng)文化沒有清楚深刻的認識,對傳統(tǒng)文化在新媒體領域的傳播就重視不夠,導致微信宣傳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滯后。一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需要的國學專家隊伍建設滯后。利用微信傳播傳統(tǒng)文化,首先要組織國學專家挖掘凝練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華人文精神。而很多高校沒有這方面的專家或者力量單薄。二是高校微信運營隊伍建設滯后。目前絕大部分高校微信運營隊伍以大學生為主力,專職教師隊伍很少或沒有,有教師指導的常常是身兼數職,分身乏術。三是缺乏既懂傳統(tǒng)文化又精通網絡傳播的人才。弘揚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在網絡信息時代傳播傳統(tǒng)文化,是一項新課題,目前高校都缺乏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隊伍。
3、效果不明顯
高校利用微信傳播傳統(tǒng)文化,目前效果不明顯。第一,只是簡單地把詩詞曲賦、經典名著、中醫(yī)武術、書法國畫等搬運到微信上,并沒有進行深度解讀或加工或包裝,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使得原本就高深的傳統(tǒng)文化讓人敬而遠之。第二,有的傳統(tǒng)文化在古代特定場景是很有價值的,然而在現代,場景變化了,不符合現代風格,不貼近大眾實際?!耙磺幸詴r間地點為轉移”。傳統(tǒng)需要和現代結合,融入現代元素,去粗取精,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精神實質,才能流傳得更遠。第三,目前的大學生大多數是98后的新新人類,是伴隨互聯(lián)網成長起來的一代,深受網絡信息技術的影響。網絡的主導權由西方控制,目前網絡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由西方發(fā)達國家制作和傳播的,我國在信息的輸入和輸出方面占比1%都沒有達到。西方國家憑借技術優(yōu)勢,不斷利用網絡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等活動,宣揚資本主義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煽動蠱惑我國青少年,欲圖在網絡上圍堵我國,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這在客觀上影響了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認同。因此,目前高校微信推送的傳統(tǒng)文化文章的閱讀量、閱讀時間、點贊數、分享數、傳播效果等都不很理想。
1、發(fā)揮微信傳播優(yōu)勢
微信宣傳能夠豐富高校傳統(tǒng)文化宣傳教育內容。微信能夠提供文字、圖表、圖片、動圖、動畫、音頻、視頻、H5等形式多樣的媒體產品形態(tài),能夠讓多種形式的傳統(tǒng)文化如典籍、文物、器樂等進行數字化轉化,變成為公眾號推送的內容、朋友圈轉發(fā)的文章,這大大豐富了傳統(tǒng)文化宣傳教育內容。微信能夠擴大傳統(tǒng)文化宣傳教育范圍。作為當今時代運用最廣泛、最受歡迎的社交平臺,微信在宣傳傳統(tǒng)文化方面具有其他媒體無法代替的受眾優(yōu)勢。每個大學生都擁有微信賬號,利用微信傳播傳統(tǒng)文化,就能夠實現宣傳教育的全覆蓋。微信能夠提高傳統(tǒng)文化宣傳教育感染力。微信傳播具有及時迅速、直觀生動、交互可體驗等優(yōu)勢,能夠提供視覺、聽覺、虛擬體驗等,極大增強了宣傳教育的感染力。
2、合理設置議程
根據大學生盲目從眾、迷惘困惑、失衡宣泄、焦慮浮躁、自我表現的微信心理特征,主動合理設置傳統(tǒng)文化議程、議題,結合微信去中心化特征引導大學生集中自由開展討論,避免“沉默的螺旋”。按照傳播理論,公眾的注意力主要由媒體主導,媒體報道什么,公眾就關注什么。因此,高校微信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教育,要做好主題策劃,結合高校大學生認知水平和實際情況,利用社會熱點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地設置傳統(tǒng)文化議程,在公眾號和朋友圈循序漸進開展宣傳教育,逐漸引導大學生按預定議程思考、討論、交流,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認同。發(fā)揮微信“活躍用戶”的意見領袖作用,引導朋友圈輿論場。微信空間中,有部分大學生十分活躍,每天都刷朋友圈,經常在朋友圈分享各類話題文章,如關于學習、校園生活、校園風景、飲食、考研、心靈雞湯等。這些大學生同時是微信群群主,多次在群里引導話題。霍爾的“社會學主體”認同理論認為,人的自我認同是在與世界互動中產生的。據此,可以將“活躍用戶”聘為微信評論員或者管理員,對其開展傳統(tǒng)文化培訓和網絡素養(yǎng)培訓,利用其影響力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網絡傳播,既能夠發(fā)揮其長處又可以有效引導微信朋友圈輿論,還能增強“活躍用戶”對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自我認同感。如微信公眾號“國學生活”,在社會熱點中巧妙運用傳統(tǒng)文化引導議題,較好發(fā)揮了意見領袖的影響力。
3、進行現代化包裝
調查顯示,81%的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有的學生不是不喜歡傳統(tǒng)文化,而是有的傳統(tǒng)文化形式呆板,內容深奧,高高在上,不夠接地氣,缺乏有效的現代化包裝進行轉化和傳播。如公眾號“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把端午節(jié)民俗、端午節(jié)文化對當代的啟示等都展現出來,直面生活、信息量大、實用,文章刷爆朋友圈??梢詫鹘y(tǒng)文化內涵進行現代轉化和表述,在微信上用現代元素和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如新華網公眾號推送的“字”系列文章,從字的起源演變、基本釋義、有關詩詞歌賦、思想啟迪等,從現代角度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度闡釋,深受粉絲好評。故宮淘寶公眾號,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故宮產品中,通過有趣的歷史故事,來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神,讓粉絲覺得買的不是產品,而是傳統(tǒng)文化,更是一種精神享受。高校不能在微信賣產品,但是這些思路都是可以借鑒的。如校訓、學校精神,都蘊涵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通過現代元素來進行外在包裝,開展內在文化的宣傳。
4、完善微信運營隊伍建設
目前高校由于缺乏師資力量等各種原因,微信運營工作基本上由學生來承擔,導致微信文章質量良莠不齊,有的因為沒有專業(yè)教師把關,造成了信息失誤、導向錯誤、低級庸俗、境界不高等問題,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現象在微信公眾號剛剛興起的時期特別明顯??梢越⒂蓢鴮W專家和專業(yè)教師任顧問、宣傳部門教師主管、教務學工團委信息中心等職能部門參與、高年級大學生為主要成員的微信運營隊伍,組建傳統(tǒng)文化微信宣傳教育工作室,具體負責日常策劃宣傳報道工作。建立完善宣傳報道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信息審核發(fā)布制度、考核評價制度、激勵保障制度、部門聯(lián)動協(xié)同制度等,確保傳統(tǒng)文化微信宣傳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加大隊伍業(yè)務培訓力度,不定期組織外出參觀各高校和參加全國新媒體業(yè)務學習交流,擴大視野,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和能力。
5、融入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長期辦學歷程中沉淀下來的,是學校的精髓和靈魂,是學校建設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大學生親身參加、親身體驗,最有感觸、最有體會。近年來,隨著國學熱,校園傳統(tǒng)文化社團紛紛成立。湖北師范大學的漢服社、武術協(xié)會、書法國畫協(xié)會等,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結合校情校史開展了許多具有師大特色的趣味性活動,受到了大學生們的歡迎。學校常年舉辦的中華經典誦讀比賽,大學生參與人數眾多,2017年首屆“櫻花筆會”活動,應者云集??梢猿浞掷酶咝1姸鄬W生社團組織,發(fā)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古典文學、書法、國畫、音樂、美術、武術等各個專業(yè)優(yōu)勢,策劃開展既體現專業(yè)知識又通俗易懂,既突出傳統(tǒng)文化內涵又有現代氣息,既高大上又接地氣的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巧妙地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同時錄制音頻、視頻,制作創(chuàng)意十足、內涵豐富的新媒體產品,在高校官方微信和各個學院微信中推送,積極利用微信宣傳好傳統(tǒng)文化,營造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