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多做事,少“加戲”。全媒體時代,真相很容易被不同信息源佐證、還原,新聞一朝失實,早晚會被“扒皮”。
一介書生,兩鬢染霜;
三余讀書,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凈;
七言八語,九行十業(yè)。
本以為是一出好戲,正等著公眾啪啪鼓掌,沒想到被當事人啪啪打臉。日前,“創(chuàng)可貼事件”給西安地鐵的聲譽和公信力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可謂“羊肉沒吃到,還惹了一身騷”。
事情經過大致如下:一位女乘客的腳被新鞋磨破了,見地鐵有“愛心服務站”標識,便詢問工作人員能否提供創(chuàng)可貼。誰知西安地鐵工作人員憑借“高度的新聞敏感性”,經過多人交接,讓該乘客等待許久,反復擺拍、自導自演了一出“領導手提藥箱送愛心”的戲碼,事后還發(fā)布新聞稿,把“乘客自行求助”描述成“工作人員主動發(fā)現、主動關心”,把長達十幾分鐘的等待寫成了“立即”,并以“遇見最美西安”為標簽在官微上宣傳。不曾想,這條細節(jié)與事實嚴重不符的“暖新聞”引起當事女乘客強烈不滿,她把實情原原本本發(fā)在網絡上,引發(fā)負面輿情。隨后,西安地鐵刪除了涉事微博,并公開向女乘客和公眾道歉,承認工作中存在“不細、不嚴等形式主義問題”,責成相關負責同志及有關人員“深刻反思檢查,并以此為鑒”。
戲演砸了,確實讓人看著尷尬,但這起輿情事件也帶給我們兩點有益的啟示:
第一,要把握好宣傳尺度。宣傳是為具體工作服務的,有些工作需要公眾知曉、支持和參與,做好宣傳非常必要。但也有一些工作宜多做少說,說得過多,有自賣自夸之嫌,容易引人反感。
不少單位做了一點好事就沉不住氣,生怕人家不知道。選個特殊的日子,一群人前呼后擁,架好“長槍短炮”,打出條幅,擺好pose,恨不得拍上百八十張?zhí)貙?,才肯把慰問金或慰問品交給受助方。甚至憑借莫名其妙的優(yōu)越感,居高臨下去揭受助者的傷疤,誘導他們說些感恩戴德的話,然后大張旗鼓去宣揚。
誠然,受助者理應心存感激,但行善者卻未必要四處表功??鬃釉唬骸吧迫苏?,不踐跡,亦不入于室?!本褪钦f做一件好事,不必留下痕跡,讓別人看出這是善行?!吨熳蛹矣枴芬灿醒裕骸吧朴酥皇钦嫔??!闭嬲纳屏?,應該在給予幫助的同時,給予對方起碼的尊重。
當然,宣傳也不是不可以,但應盡量征得對方同意,注意保護隱私,而且,必須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的胡來。
第二,要把握好宣傳力度。上述“創(chuàng)可貼事件”,可能有人認為,西安地鐵確實為乘客提供了服務,細節(jié)之處略有“失真”無傷大雅。殊不知,傳播正能量也不能用力過猛,被大肆篡改的新聞事實不是事實,而虛假是最大的負能量,一旦被揭穿,公眾就會對有關部門喪失信任,正所謂“一事不忠,百事不用”。
前不久,幾段“女孩考上清華后感恩父母”的視頻火了。很快就有細心網友發(fā)現,“感恩拾荒父親”“感恩工地辛苦搬磚的父親”和“感恩病床上植物人父親”的,是同一個女孩……事情敗露后,視頻發(fā)布者辯稱:這是在“拍段子”,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弘揚正能量。網友們顯然并不買賬,此前這些視頻并沒有標注是虛構情節(jié),有誤導公眾、以假亂真之嫌,一旦大家意識到被騙,暖心小故事,瞬間“大翻車”。
可能有人要問,新聞不能策劃嗎?為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新聞報道活動可以適度策劃,但必須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絕不能為了“好看”而胡編亂造。畢竟,假的真不了,全媒體時代,真相很容易被不同信息源佐證、還原,新聞一朝失實,早晚會被“扒皮”。
公共部門更要搞清楚,做好服務是本分,好事做多了,大家都有眼睛,會看;大家都有嘴巴,會說,這樣的“自來水”,不比那些自吹自擂的拙劣戲碼好得多嗎?在這里要衷心奉勸某些同志,多做事,少“加戲”,過于夸張的自我表揚,換來的往往是毫不留情的啪啪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