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江
(中國兒童中心,北京100035)
在荀學(xué)中,“天”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向世陵等學(xué)者認(rèn)為:“在荀子的哲學(xué)體系中,‘天’論是最重要、最卓越的組成部分之一?!盵1]除去“天下”“天子”“天王”“天帝”等專用術(shù)語外,“天”在《荀子》一書中共出現(xiàn)163 次,其內(nèi)涵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帶有意志性的天;二是與“地”相對,指地面上空的自然之天;三是“天性”與“人為”這個“對子”中“天”的含義;四是有“節(jié)然”之意的天,即“天命”之天。此外,“天”有時還指“上天”,有時也有最高的含義,比如“天德”。其中,“天”的第一種含義是荀子承繼商周以來“天”有意志的觀念,是他受傳統(tǒng)影響的表現(xiàn)。而“天”的第二種含義在《荀子》書中以三種形式出現(xiàn):一是天地連用或?qū)εe使用;二是天、地、人并提;三是天人連用或?qū)εe使用。本文主要圍繞這兩種含義展開。
有研究者認(rèn)為荀子所說的“天”帶有意志性特征,進而提出天有意志的觀點與荀子天道自然的思想構(gòu)成了荀子哲學(xué)體系的一個內(nèi)在矛盾[2]。這一觀點值得商榷?,F(xiàn)將一些容易引起歧義的句子列出并作一分析。
①人雖有此三行,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ā盾髯印ば奚怼?,下文凡引《荀子》,僅注篇名)
②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榮辱》)
③天非私曾、騫、孝己而外眾人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性惡》)
④皇天隆物,以示下民。(《賦》)
⑤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大略》)
第①句中,“遂”字決定了“天”帶有意志性。第②句化用《詩經(jīng)·大雅·烝民》之“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亦引此句并加以贊揚說:“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钡冖劬渲校八健弊直砻魈鞄в幸庵拘?。但另一種解釋亦可通,即認(rèn)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并不是“天所賦”齊魯之民(曾、騫、孝已)的與賦予秦人(眾人)的不同。這里將“天”理解為非人為而是自然而成的意思[1]62。第④句中《荀子新注》釋“皇天”為“大自然”[3]430。第⑤句,《左傳》中也見到這樣的說法,“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左傳》文公十三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左傳》襄公十四年)。
經(jīng)分析,第③、④句中的“天”并不一定作意志性的天來理解。而第②、⑤句則是受到了前人的影響,或者說《孟子》《左傳》中的這些觀念在荀子時代已為當(dāng)時的眾家各派所接受?!蹲髠鳌烦晒暧性疲骸皠⒆釉唬骸崧勚好袷芴斓刂幸陨^命也?!边@里“劉子說”是聽別人所說??梢?,民從天生,天生民,在當(dāng)時已較流行,何況到了荀子時代呢?實際上,荀子在②、⑤句講了兩個問題,即民從何生、君由誰立,這在荀子所處的科技不發(fā)達、文明程度不高的時代是很難解決的。荀子對于這樣的問題常常采取如他在解釋天地構(gòu)成、萬物生成時一樣,承認(rèn)當(dāng)時大家達成共識的理論。馮友蘭先生說:“天地是怎樣構(gòu)成的,萬物是怎樣發(fā)生的,對于這一類問題荀況也用當(dāng)時唯物主義哲學(xué)家所共同承認(rèn)的理論以為說明?!盵5]關(guān)于民由天生,上面已有論述,后文中也將論及。至于君從何來,由誰立?如上所述,荀子接受了“天立君為民”的傳統(tǒng)觀念,但他也說:“圣人者,人之所積也。”(《儒效》)這里存在著矛盾,但這卻不是“天”的意義在荀子體系中的矛盾。
《荀子》書中除了以上例句外,還有一些帶有意志性含義的“天”?,F(xiàn)列于下,再做分析:
①詩曰:“天方薦瘥,喪亂弘多,民言無嘉,憯莫懲嗟?!保ā陡粐罚?/p>
②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保ā墩摗罚?/p>
③郊者,并百王于上天而祭祀之也。(《禮論》)
④嗚呼上天,曷維其同?。ā顿x》)
⑤弟子勉學(xué),天不忘也!(《賦》)
⑥子路進問之曰:“由聞之: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保ā跺蹲罚?/p>
⑦曾子曰:“……無刑已至而呼天!……刑已者而呼天,不亦晚乎!”(《法行》)
⑧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保ā秷騿枴罚?/p>
以上8 句中,有5 句是荀子引用別的書或別的人的話,非荀子本人所言。第⑤句中,“天”確實是帶有意志性的天。值得注意的是第③句,這里講的是祭天,由于戰(zhàn)國中期以降人格化的宗教天神觀進一步衰落,荀子并未將所祭之天當(dāng)作一個有意志的人格神。另一方面,荀子對于祭天之禮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短煺摗分姓劦健蚌А保ü糯笥甑募漓耄?,荀子說:“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這代表了荀子對于祭祀的態(tài)度:僅把它當(dāng)作一種文飾,而并不認(rèn)為真正就有什么神乎其神的東西存在。至于第④句則是一個感嘆句,其中所提“上天”,就如同我們今天有什么感慨時,叫一聲“天哪”“老天爺”,并非就有什么深意在其中,這只是一種口語化的東西。
綜合以上,“天”在荀子那里的確有的地方帶有意志性的特征。但經(jīng)過分析可以看出,這種含義,一是引用古書前人的話,一是在某些問題上(如民、君從何而來)受到傳統(tǒng)觀念或當(dāng)時觀念的影響,還有就是荀子的一種口語化的情感表達。由于所處時代的限制,荀子在某些地方仍然因襲了傳統(tǒng)意志之天的內(nèi)涵,但這些碎片化的表達并不能構(gòu)成其“天”論中一種系統(tǒng)的含義、觀念,因而也就無從談起與自然之天的矛盾了。
《荀子》書中“天地”連用、對用非常多見①《荀子》書中“天地”連用達65 次,加上“天、地”對用(包括“天、地、人”對用)則有86 次之多。。相關(guān)研究表明,西周初期的典籍中沒有“天道”的說法,也很少見“天地”連用之處。從西周末到春秋時期發(fā)生了一次大的變化,“天道”“天地”(包括連用、對用)等說法越來越普遍?!疤斓馈钡奶岱ū砻魅藗儗σ?guī)律的認(rèn)識水平的提高,“天地”的連用或?qū)τ茫瑒t表明了“天”的自然意義的上升與人格神地位的下降。這一部分主要來分析一下荀子所言的實體的“天、地”,它帶有物質(zhì)性。也就是說“天、地”就是我們用肉眼可及的浩浩蒼天與莽莽大地。
“天、地”的連用,尤其是對用,表明荀子所描述的“天”的樣子、特點是與“地”相對的。由于人觀察的方位、環(huán)境、關(guān)注點的不同,“天、地”的樣子也不相同。首先,從方位上講是天上地下。天高高在上,地則相對地處于下,所謂“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儒效》)、“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錯于地,塞備天地之間”(《王制》)。而“天、地”連用中的一些情況,也表明天在上、地在下,從而構(gòu)成了一個空間結(jié)構(gòu),如“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勸學(xué)》),“山淵平,天地化”(《不茍》),等。天高地厚是荀子形成的“天、地”立體形狀上的一種感覺:“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保ā秳駥W(xué)》)“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保ā恫黄垺罚?/p>
另一方面,荀子對于天地的一種視覺印象是天明地廣:“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保ā秳駥W(xué)》)“故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保ā稑氛摗罚τ凇秳駥W(xué)》中所引這一句需作一說明。句中“光”,劉臺拱說,“光”“廣”二字古時通用。王念孫也以為是。對于“明”的解釋則不太一致。王念孫云:“明者,大也。”[6]并引經(jīng)據(jù)典,拿《荀子》書內(nèi)的例句作互證。但楊倞則不同:“明,謂日月”“天顯日月之明。”《荀子新注》中也承此意,解釋此句為:“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盵3]14后面這兩種解釋比較合理。理由之一是,《荀子》中凡是“天、地”連用,并對它們作出描述的,“天”“地”二者的特點必有差別、不同,而王念孫之解釋是“明”為大,“光”也是廣,二者含義較近,似不能成立。另一個理由是,上文所引《樂論》一句,說“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明配天,廣配地,天、地相對,明、廣相對,這里的“明”的含義與《勸學(xué)》一句中的“明”是一個含義,應(yīng)是“光明”“明朗”之意。這是《荀子》書中的一個互證,而王念孫作解時并未引此句,似有忌諱。
人類意識產(chǎn)生之時,人類必定對其周圍的一切感到非常敏感新奇。人處天地間,頭頂上是高高的天,腳底下是厚厚的地,天高地厚、天明地廣這些特點吸引著人類,它們那樣地被人類崇拜、景仰。因為天地的特點鮮明而又“無言”,顯得神秘不可測。天地的這些特點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思維和行動。人們不自主地會把人與天地相比較,天、地、人的思維模式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也很常見,荀子受此影響,故“天、地、人”連用在《荀子》中也很常見。
“天”除了以上幾種含義外,對我們而言更具價值的是荀子對“天”的哲學(xué)層次上的分析,因為荀子正是在“天”的哲學(xué)含義上來談天人關(guān)系的。荀子認(rèn)為“天”有自然之義,這個“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不事而自然”),不假人為。在《荀子》書中,“天”的這種自然義有兩種用法:第一種用作名詞,其含義是指自然界及其運行變化規(guī)律;第二種用作形容詞,其含義指天賦,尤其指人的自然稟賦,包括人生下來就具有的形體、感官功能、情欲等。下面,結(jié)合這兩種含義具體分析一下天的規(guī)定性①這里借鑒了馬積高先生《荀學(xué)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第一種含義?!疤臁敝缚陀^存在的自然界。荀子在《天論》中說: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fēng)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群星相隨旋轉(zhuǎn),日月交替照耀,四季更迭,風(fēng)雨廣澤萬物,天就是這些自然事物和現(xiàn)象構(gòu)成的客觀現(xiàn)實的自然界。萬事萬物共同地居于自然界中,所謂“萬物同宇而異體”(《富國》)、“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天論》)。這些自然現(xiàn)象均自然而然地運行變化著,并不受什么東西的主宰,萬物得到這些自然現(xiàn)象的相互協(xié)調(diào)而滋生,得到這些自然現(xiàn)象的給養(yǎng)而成長。這就是自然的功能與作用,這種作用巨大而神奇,荀子謂之“神”。這個“神”并不是超自然神秘的力量,而只是物質(zhì)世界的自然功能。人們都知道自然所生成的萬物,卻不知道生成的過程,這就是“天”。列星、日月、四季、陰陽、風(fēng)雨等自然物以及自然現(xiàn)象的總體就構(gòu)成了天,即自然界。
荀子說“天行有?!薄疤煊谐5酪?,地有常數(shù)矣”。天作為自然界,其運行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無意志性和無目的性。首先,荀子指出自然界的變化都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天論》)。在《禮論》中進一步指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自然界運動變化的原因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其次,天的客觀性還表現(xiàn)在它不因人事而變化的無意志性、無目的性上。荀子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天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保ā短煺摗罚┨觳灰驗槿说膼蹛褐淖冏约旱倪\行法則,同樣也不會因為哪位君王的圣賢與否而變化,它的運行法則是有固定客觀的規(guī)律的。
基于對“天”的這種認(rèn)識,荀子批判了當(dāng)時流行的認(rèn)為星墜木鳴是天對人的懲罰示誡的迷信看法。他指出這些罕見的怪異現(xiàn)象并沒有什么可怕,它們也只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從這一方面可更深刻地理解荀子對“天”第一種含義的堅定立場。
第二種含義?!疤臁敝溉说淖匀环A賦。這種含義也出現(xiàn)在《天論》中,荀子說:
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這里“天情”“天官”“天君”中的“天”都是天賦的意義,是人生下來就具有的。關(guān)于“天”的這種意義,荀子在其人性論中分析地更為詳盡。荀子說:“凡性者,天之就,不可學(xué),不可事?!保ā缎詯骸罚靶浴迸c“天”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人之性是自然而成的,不可能通過后天的學(xué)習(xí)、人為而獲得?!墩菲M一步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yīng),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比酥杂申庩柖庀嗷ソ缓隙a(chǎn)生,乃是不經(jīng)過后天的努力或教化而自然所成的自然屬性。人之性具體指什么呢?它指的是人體各種生理、心理器官的本能活動及其對物質(zhì)生活的欲求。也就是荀子所說人“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都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也”?!抖Y論》中說:“性者,本始材樸也?!边@進一步說明人之自然屬性就是人的天生的自然材質(zhì),是人發(fā)展完善的基礎(chǔ)??梢?,荀子所謂的“性”就是人本身中自然而成的東西,是“天”之自然義在人性論中的說法。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認(rèn)為在荀子的思想中,“天”已由人格化、有意志的天轉(zhuǎn)變?yōu)樽匀恢欤@是荀子對“天”的基本認(rèn)識。至于意志性之天,只是荀子受到商周以來的傳統(tǒng)影響而致的一種慣性而已,不能當(dāng)作哲學(xué)上的認(rèn)識來看待。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從學(xué)理上我們可以將“天”分為自然之天、意志之天、與天地對應(yīng)之天等意義進行討論,但就現(xiàn)實而言,荀子心目中的“天”只是一個“天”,“天”之種種不同含義從根本上說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