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峰
(人民出版社 哲學編輯室,北京100706)
“綱常”——“三綱五?!笔侨鍖W的核心觀念。張之洞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爸袑W”即指“三綱五?!薄T鴩队懱教靽摹芬詺纭熬V常名教”為最大罪行。朱熹講“天理”,即“張之為三綱,紀之為五常”。“三綱五?!痹诮裉炀烤箲绾慰创看_是一值得深入硏究的問題。馮友蘭、賀麟、韋政通、李錦全先生等都對此進行過探討,近年李存山、方朝暉先生也進行了討論。本文從“建構共同體”的角度對“三綱五?!钡呐欣^承談一些補充性的意見。
“三綱”現在指“君臣、父子、夫婦”三種倫常關系。“三綱”加上兄弟、朋友就成了“五?!薄5叭V五?!钡男纬桑洑v了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
《莊子》說:“君臣父子,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敝灰腥巳旱牡胤剑@兩倫關系就必然存在。有如航船,一定得有舵手和船長,這就是“君”;下面的大副、二副等就是“臣”。依莊子的看法,“君臣父子”這兩倫無處可逃,是最基本的倫常關系。佛教傳入中國,和尚出家,脫離了世俗的父子君臣夫婦,但寺廟有類似封建宗法的制度,類似的君臣、父子關系還是存在的。
西周開始,君臣、父子成了封建宗法關系。“君臣”不只指國之君臣,大貴族之家亦有君臣?!秵史粪嵶⒃疲骸疤熳又T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其下屬辦事者為“臣”??酌蠒r代,封建宗法制沒有遭到大破壞,仍存在許多大貴族——“巨室”。無論國與巨室,君臣、父子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其次是兄弟。如要用“三綱”這詞表示,就是“君臣、父子、兄弟”。蓋封建宗法中,有兄終弟繼的可能,嫡庶之分非常重要。夫婦附屬于兄弟,無獨立性。有子講“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講父子,弟講兄弚??鬃又v“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也是講父子兄弟??鬃訉Α芭笥选碧貏e重視,講了不少,唯獨沒有談夫婦。曾子講“慎終追遠”,是父子一系的關系;講“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可以托六尺之孤”,是君臣關系;講“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朋友關系。孟子講“五倫”,加了夫婦與朋友,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荀子講“君臣、父子、兄弟、夫婦……”,講“易之咸,見夫婦”,夫婦關系被正式提出,但還只是“五?!敝?,居次要地位。
“君臣、父子、夫婦”代替“君臣、父子、兄弟”,是商鞅變法強令大家族分家,一夫一妻組成的小家庭逐漸普及的結果。時間當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郭店楚簡《六德》講“六位”“六職”,“六位”是君臣、父子、夫婦,說:“六位也,又(有)(率)人者,又(有)從人者;又(有)使人者,又(有)事人者,此六職也。既有夫六立(位)也,以(職)既分,以六德?!薄肮史蚍?、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客(各)行其(職)而口口亡(由)迮(作)也?!薄捌浞匆玻虿环?,婦不婦,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昏)所(由)(作)也。”強調夫、父、君是率人使人者,子、臣、婦是事人與從人者。規(guī)范“六位”的道德是父圣子仁、君義臣忠、夫智婦從?!兑讉鳌ば蜇浴氛f:“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上下禮義有所錯?!薄吨杏埂氛f:“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薄胺驄D”一倫提到了重要地位。這都是戰(zhàn)國晚期的思想?!俄n非子·忠孝》篇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弊ズ昧恕俺5馈?,社會就安定?!绊槨敝赶路纳?。韓非強調“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也”,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成為絕對的尊卑和主從關系。《六德》用道德加以調劑,尚屬儒家思想?!秴问洗呵铩ぬ幏健氛f:“凡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婦,君臣父子夫婦六者當位,則下不踰節(jié)而上不茍為矣,少不悍辟而長不簡慢矣?!彼埔蛞u《六德》與韓非之說,但都未將“君臣、父子、夫婦”予以“三綱”之名。正式將其稱為“三綱”的是董仲舒,他說:“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薄叭V”即以上三種倫理關系。
孔孟時代,家國一體?!皣薄遥欠址獾牡臻L子之家。其余的兄弚是庶子,與嫡長子也是君臣關系。君臣基本上屬家族倫理。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天下人都是他的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孔子時代,國君或卿大夫家的“臣”有來自社會上的。其關系類如雇主與雇工,是自愿雇傭、結合的關系。這種關系有兩個方面:從地位講是尊卑關系、主從關系;從共事工作關系講,有道義關系、師友關系、顧問咨詢關系,臣亦有對君盡忠守節(jié)的義務。孔子說:“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边@是從道義關系講的??鬃又v“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這“禮”是尊卑等級之“禮”。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保ā睹献印るx婁下》)這也是從道義禮節(jié)關系講的?!睹献印とf章下》:“為臣者,有時可推翻君位,有時當離之而去。”推翻君位,指同宗宗室之臣,異姓之臣則是離之而去。晏嬰論和同,說:“君有所可,臣獻其否。”這是忠。一味附和順從,加重君的過失,是不忠??鬃诱撌戮f:“勿欺也,而犯之?!弊铀紝︳斂姽f:“恒稱其君之惡者,斯可謂忠臣矣?!边@是從職分上講??酌蠒r期,君臣關系帶有宗法親情的色彩,但君臣從地位上講是尊卑等級關系,則是絕對的??鬃臃磳Α百栽健?。《易傳》講“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君父為天為尊為貴,臣子為地為卑為賤??鬃訌娬{“復禮”,尊卑等級是禮的重要內容。按《儀禮》,人子為父母斬衰三年,臣亦要為君服喪,家臣亦為主子服喪。鄭子產把尊卑等級之“禮”視為“天之經,地之義”。《莊子·天下》說:“《春秋》以道名分?!薄睹献印氛f:“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倍紡娬{尊卑名分的絕對性。封建宗法不過對它加以血緣親情的調適,使之不顯得那樣冰冷僵硬而已。
父子一倫是父慈子孝。名分上父當于君——一家之君,有時稱嚴君。夫妻關系,只有韓非正式提出是如同君臣父子一樣的性質,孔子、孟子、荀子都未明言。
“五倫”中,“父子以仁親”,這是天然如此的?!熬家粤x合”,“義”有合宜的意思,雙方覺得合宜,關系就成立了,一方覺得不合宜,雇傭關系就解除了。陸賈《新語·道基》引《傳》曰:“仁者以治親;義者以利尊?!秉c出了君臣關系的實質。出仕要有合適的報酬,這就是“利”。俸祿多了君主不給;少了,出仕一方不愿意??鬃右婟R景公,雙方沒有談成,孔子只好離去了?!白迂曉唬骸忻烙裼谒梗y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確是實情?!傲x”也有道義的方面,所謂“君子之仕,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出仕是為了行道,是應盡的義務。
“君臣以義合”,這一點非常重要,孟子用它來界定君臣關系的性質,這對我們了解整個封建社會君臣關系的實質是很重要的。
概括起來,先秦的“三綱”指三種重要的人倫關系,帶有封建宗法制的特點。規(guī)范三種關系的道德,帶有學說——一家之言的特點,不是公認的,不具神圣性和權威性。墨子所謂“一人則一義,十人則十義”,看法各有不同。墨子非儒,否定孔子君臣父子之說。老子講“六親不和有孝慈”。莊子非毀仁義。法家講“儒以文亂法”。荀子猛批孟子。社會上子弒其父,臣弒其君,兄弟相殘,情況相當普遍。由“綱?!彼M成的“社會共同體”尚未形成和建立,“法堯舜”“法先王”亦未成為人們的共識。故孟子“五常”之說到漢代才具有“?!钡奶攸c。
秦朝大統(tǒng)一,許多國和封建宗法之“巨室”被消滅了。君臣關系、中央地方關系成為政治關系?!坝H親”情恩大為削弱了。法家排斥宗法仁恩,一律訴諸法,導致了秦朝兄弟骨肉相殘,迅速土崩瓦解。這也是“社會共同體”尚未真正建立的結果。建立一真正的社會共同體,為“三綱五?!苯⑿碌睦碚摳鶕菙[在漢人或漢儒面前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務。董仲舒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奉天法古”為“三綱”做了新的理論論證。經過董仲舒的論證,“三綱五常”就具有了神圣性和權威性,不是一家之言,也非欽定的法令,而是“奉天”與“法古”的產物,成了神圣、權威、超越于世俗人群學說之上的道德與人倫關系了,奠基于此的“社會共同體”也真正建立起來了。
董說“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所謂“可求于天”,其意義即是把“三綱”上升為“天道”。“三綱”和君權神授一樣,成為天授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倫理大綱。但所謂“天”,它亦包含兩個方面。從地位說,是陽尊陰卑,陽主陰從,陰為陽之合。從道義說,是陽為德,陰為刑,陽仁陰義,所謂“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仙贫聬?,惡者受之,善者不受。土若地,義之至也。是故《春秋》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于君,惡皆歸于臣。臣之義比于地,故為人臣者,視地之事天也。為人子者,視土之事火也。……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義,皆法于地也。地事天也,猶下之事上也。……是故天以陰為權,以陽為經?!冉浂髾?,貴陽而賤陰也”(《春秋繁露·陽尊陰卑》),“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陰道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栔鲆玻?h(懸)于前而任事;陰之出也,??h于后而守空處。此見天之親陽而疏陰,任德而不任刑也”(《春秋繁露·基義》)。在強調尊卑上下的絕對性的同時,也強調在上位的,要以仁愛為懷,德化為先,這是繼承了封建宗法(法古)的精神?!昂稀庇信浜?、耦合、合作,即和合之義。
“凡善皆歸于君,惡歸于臣”。政策取得成績或建立大功時,要歸功于君主的英明;有過失則由臣下?lián)煛_@是維護政權穩(wěn)定的需要,是封建社會一直通行的規(guī)則。
“可求于天”的另一意義是“取法于天”。董說:“仁,天心?!薄安煊谔熘?,無窮極之仁也?!薄疤旄灿f物,既化而生之,又養(yǎng)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復始。凡舉歸之以奉人。”(《春秋繁露·王道通三》)“莫精于氣,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萬物者,莫貴于人?!保ā洞呵锓甭丁と烁碧鞌怠罚┻@是“取法于天”的總的精神。具體展開,如:“《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是穸炀?,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春秋繁露·玉杯》)一方面皇權是神圣的,這是“屈民而伸君”;另一方面,亦“屈君而伸天”,“天”有“屈君”的權能,如“天出災異譴告”,皇帝要改過自新?!疤熘穹菫橥跻病L熘⑼跻詾槊褚病薄肮势涞伦阋园矘访裾?,天予之;其惡足以殘害民者,天奪之”(《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對黃生“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于足”這種只講“名”不講“實”的絕對尊卑觀,明確加以否定。
在“法天”思想指引下,董提出“罷黜百家(非罷黜百家之書),獨尊儒術(王道仁政)”,立太學,除專殺之威,官府不得與民爭利等仁民主張,這是法“天”的兼愛無私,公平公義,是人君應該效法的。
當時遼東高廟發(fā)生火災,董借機提出應對劉氏諸侯王之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稘h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記眭孟說:“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漢家堯后,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這是“法天”的內容,亦是董仲舒“君臣”一倫的政治理想。眭孟為此而獻出了生命。
董仲舒稱陰陽五行的運行為“天次之序”,非人力所可左右和安排?!疤煲狻笔峭ㄟ^其運行所體現的道德——仁義禮智信而顯現的?!疤烊讼喔薄薄疤烊送悺保@種以自然運行規(guī)律為人倫道德建立超越根據的理論,是一種哲學目的論思想,在宋明理學中演變?yōu)椤疤炖怼闭摚?對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起了莫大的作用,亦為“社會共同體”的真正建立奠定了價值觀基礎。
董仲舒還提出“名號以達天意”的理論,給予“君臣、父子、夫婦”等“名分”“名義”“名理”以超越的根據,說:“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權也;君者,溫也;君者,群也?!惫省暗虏粶兀瑒t眾不親安;眾不親安,則離散不群;離散不群,則不全于君”(《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就是說君是元首,有權者(權亦可釋為始),應該如冬之溫,是仁愛的,能團結人群的,不如此就不配稱為君?!巴跽?,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黃也;王者,往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意思是,王的政策應普大、正直,恩德周遍,能使四方歸心。不如此,“四方不能往,則不全于王”,董仲舒的這種說法也是所謂“名教”。一個族群的語言(聲)是天定的,不以族群的意志為轉移。華夏語言單音節(jié)、同音字特多,文字亦多假借,故董以諧音法為“君”與“王”下上述定義而以之為“天意”。依此定義,“故夏無道而殷伐之,殷無道而周伐之,周無道而秦伐之,秦無道而漢伐之,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所從來久矣”(《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無道之君不合于“君”“王”的定義,即違背天意天理,可以伐而代之?!蔼毶碚撸m立天子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春秋繁露·仁義法》),繼承與發(fā)揮了孟子的思想而把它提到體現天意天理的高度,變孟子的一家之言為絕對普遍的公理。與韓非及后世片面強調“忠君”,不論君個人是什么樣的人都要“忠”,兩者的精神大有不同。
東漢的《白虎通義》及《禮緯·含文嘉》繼承和發(fā)揮了董仲舒的這種名號論思想?!栋谆⑼x》卷八《三綱六紀》說:“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省逗募巍吩唬骸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V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薄熬颊?,何謂也?君,群也,群下之所歸心也;臣者,繵堅也,厲志自堅固也?!刚?,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蛘撸鲆?,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凸顯了溫情和道德的意義?!熬V”是主導的意思,強調上下都要以道德、以禮對待對方。李錦全先生指出,“君為臣綱”的思想,實際上孔孟早就有了,就是“要求國君做出好的榜樣。如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堈渖硪樱趶恼鹾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這是說,國君先要正己才能正人。因為國君的一言一行都為臣下所遵循,即以之為‘綱’。所以孔子和魯定公對話時,就說:‘如知為君之難,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語·子路》)……國君決策性的一句話,就可以為臣‘綱’”“孟子亦說過:‘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ā睹献?,滕文公上》)‘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ā睹献印るx婁上》)”[1],這就是“綱”的意思。《白虎通義》繼承了這種精神。
“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白虎通義》卷一《婦人無爵》)?!盁o外事”,即不能在社會上獨立活動、任職,故只能“三從”,“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一方面使婦女常要夫死守寡,但也使其得到子女照顧,財產繼承有所保障,不致被家族強占和驅逐。故亦有基于經驗而通情達理的方面。緯書之強調“君為臣綱”,雖有進一步強化等級服從關系的作用,但在有君臣關系的地方,這是事實上的必然,而《白虎通義》《禮緯·含文嘉》所強調的不是這一面,而是道德的一面。這是“法古”——重返儒學古老傳統(tǒng)的體現。
要之,經過董仲舒,中國的“綱常名教”真正建立了起來,為“社會共同體”建立了理論基礎,貫注于尊卑等級秩序中的基本精神,仍是孔子倡導的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宋明理學以“三綱五?!睘椤疤炖怼?,一方面更加強調尊卑等級秩序,所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另一方面則更強調“民胞物與”“萬物一體”。張載的《西銘》重新把皇權的大一統(tǒng)國家講成大家族的親親尊尊關系,要求復井田,廢肉刑,尊高年,在民間推行“鄉(xiāng)約”自治。朱熹寫《增損呂氏鄉(xiāng)約》(《朱子文集》卷七十四),提出“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進一步落實“復三代”的民間共同體思想,這把“三綱”的尊卑絕對性大為消解和沖淡了。
鑒于秦的失敗教訓,漢代大力提倡“孝弟力田”,皇帝以孝治天下。孔孟時代的“巨室”和農民小家庭又在城鄉(xiāng)遍布起來。支配它的倫理原則仍是先秦宗法的老套,并未有什么改變。
封建社會,“三綱”之“綱”的地位,實際是由權力及財產的所有權決定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掌握了土地這主要的生產資料,天下的人就全都要臣屬于他!君權號稱得自天命,實則由武力奪取而來。家族中,父親不僅掌控財產,兒女的生命亦認為為其所有。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確是可以如此的。君父的絕對權力,并非是由“名教”“名分”決定的。
秦漢以后,皇權越來越專制可怕,但“君臣以義合”這一原則并沒有改變。“義”,從君主方面說包括恩義、情義、道義:從臣下方面說,則是忠義;也有雙方自愿建立君臣關系的義蘊。合乎“義”則出仕,不合乎義亦可辭職他去。劉邦做了皇帝,張良立刻辭別,作赤松子游。商山四皓被他的兒子請動,劉邦以為人心歸附,太子地位得以鞏固。陸賈以儒術說漢高祖,為太中大夫。呂后當權,立即辭職不干。武帝時,汲黯面折廷爭,是有名的“社稷之臣”,罷官后家居數年,武帝欲任其為淮陽相,他面辭不就,經講明道理才肯赴任。漢代,“名士”常屢拒征召,抬高身價。轅固生被漢武安車駟馬請來,年已九十。董仲舒寫《士不遇賦》:“觀上古之清濁兮,廉士亦焭焭而靡歸。殷湯有卞隨與務光兮,周武有伯夷與叔齊。卞隨務光遁跡于深淵兮,伯夷、叔齊登山而采薇。使彼圣賢其繇周遑兮,矧舉世而同迷。若伍員與屈原兮,固亦無所復顧。亦不能同彼數子兮,將遠游而終慕。”東漢嚴陵,光武故人,清高不仕,歷史上享有盛名。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為歷史佳話。其《感士不遇賦》云:“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嘆,甘貧賤以辭榮?!焙投窆缠Q。宋代,文彥慱、王安石提“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以“道”事君成為大臣風范。程顥,從容教誨神宗:“陛下奈何輕天下士?”神宗恭謹答對:“何敢如是?”程頤以布衣侍講哲宗,春天,哲宗隨手折了一根柳枝,程立即正詞告誡:“方春發(fā)生,不可無故摧折!”朱熹寫詩;“仕非其地寧無仕,此事還他德行人。彼以勢邀吾自逝,丈夫無欲氣常伸?!保ā吨熳游募肪砭拧躲肷稀罚┕势洹段募分杏胁簧偈寝o呈。晚年朱被打成“偽學”,這“偽”的罪狀之一就是屢辭不受,抬高身價。明初吳與弼躬耕力食,弟子從游者甚眾,皇帝遣人聘請為東宮教席,吳固辭,帝遣人從其還鄉(xiāng)(《明儒學案》卷一《崇仁學案》)。顧炎武《日知錄》說:“有亡國,有亡天下。”[2]。亡國——改朝換代,大臣有責,因為食君祿,必須忠于職守,匹夫沒有責任。“亡天下”是亡文化,則“匹夫有責”。表明君臣是雇用、契約之道義關系。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講君臣是義合互幫關系,是有歷史根據的。
這種“義合”所以可能,是因為“臣”中許多人有田土財產,可以不吃皇家飯而養(yǎng)活自己與家人。這些財產是皇帝不能隨意剝奪的。
就皇帝言,打天下靠一幫人和他齊心協(xié)力,坐天下如同擁有了一艘大貨船,一座大莊園,一個大公司,必得招攬合格的“臣工”幫忙經營。故君臣之間首先是利祿雇傭關系,然后是靠道義維系;只靠利祿或強迫威脅,不能使為臣的盡心竭力。
漢以后,家族倫理中,父雖為嚴君,但親親之愛,父慈子孝,從來是社會的常態(tài)。“父慈”是普遍(天經地義)的,“子孝”則反有許多例外。貧困家庭,兇年饑歲,做兒子的常以自己子女優(yōu)先,而讓父母挨餓?!都t樓夢·好了歌》感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边@是實情。“三綱”能在漢以后通行,先秦宗法情誼精神仍起很大的作用。
賀麟先生在1940 年發(fā)表《五倫觀念的新檢討》,指出:“由五倫的相對關系,進展為三綱的絕對的關系?!鍌惖年P系是自然的、社會的、相對的。……例如,君不盡君道,則臣自然就會(是)不盡臣道,也應該不盡臣道(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父子、夫妻關系也是如此?!嗜V說要補救相對關系的不安定,進而要求關系者一方絕對遵守其位分?!匀V說的本質在于要求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夫不夫,婦不可以不婦。換言之,三綱說要求臣、子、婦盡單方面的忠、孝、貞的絕對義務,以免陷入相對的循環(huán)報復,給價還價,不穩(wěn)定的關系之中?!盵3]147這是事情的一方面,但君臣仍有“義合”的方面,婦女常常夫死改嫁,這是不能否認的。
賀麟先生論“五倫”的現實意義,謂:“不能以經濟狀況、生產方式的改變,作為推翻五倫說的根據。因為即使在產業(yè)革命、近代工業(yè)化的社會里,臣更忠,子更孝,妻更貞,理論上、事實上都是很可能的。換言之,我并不是說,五倫觀念不應該批評,我乃是說,要批評須從本質著手。表面的、枝節(jié)的批評,實在搔不著癢處。既不能推翻五倫觀念,又無補于五倫觀念的修正與發(fā)揮?!盵3]142又說:“五倫又是五常的意思。五倫觀念認為人倫乃是常道,人與人之間這五種關系,乃是人生正常永久的關系(按:五常有兩種意義,一指仁義禮智信之五常德,一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五常,此處系取第二種意義)。換言之,以五倫觀念為中心的禮教,認為五種人與人的關系,是人所不能逃避、不應逃避的關系,而且規(guī)定出重道德信條教人積極去履踐、去調整這種關系,使人‘彝倫攸敘’,而不許人消極地無故規(guī)避。這就是說人不應規(guī)避政治的責任,放棄君臣一倫;不應脫離社會,不盡對朋友的義務;不應拋棄家庭,不盡父子、兄弟、夫婦應盡之道(自然,儒家也有其理論基礎,如人性皆善,故與人發(fā)生關系,或保持正常永久的關系有益無害,人生的目的在于修齊治平,脫離人與人的關系,就不能達到修齊治平的目的等說法)??偠灾?,五倫說反對人脫離家庭、社會、國家的生活,反對人出世?!盵3]143這話從一般原則與方向上是應予肯定的。
在《〈論語〉——中國哲學人學的原創(chuàng)》[4]一文中,筆者曾說:現在是封建帝制被推翻的新時代了,作為封建制度的“‘三綱’已不存在了,也沒有君臣的稱謂了”,但從君臣兩字內涵的一般意義說,社會上仍然有這兩種人?!墩f文》:“君,尊也,從尹發(fā)聲,故從口?!奔坠俏摹熬笔鞘治諜嗾榷钥诎l(fā)號施令者。故家臣直稱其主子曰君。《儀禮》說:“君,至尊也?!编嵭忉尀椋骸疤熳?、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薄熬币部梢杂米鞣馓?,如“孟嘗君、信陵君”等。主宰者也叫作“君”,如《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毙撵`是形體的主宰者?!熬边€可以用作敬稱,如《戰(zhàn)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左傳》莊公十一年,斗廉語屈瑕曰:“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薄熬钡某橄笠话阋饬x泛指有權的領導者。甲骨文“臣”字像豎目形。郭沫若謂:“以一目代表一人,人首下俯時則橫目形為豎目形,故以豎目形象屈服之臣仆、奴隸。”[5]朱熹作《儀禮經傳通解》引《白虎通義》:“君,群也,群下之所歸也;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也?!薄墩f文解字》:“臣,牽也,事君,象屈服之形?!薄俺肌钡囊话阋饬x指受人約束、領導與指使以任事的人。
1957 年馮友蘭先生提出文化道德遺產的“抽象繼承法”,認為,《論語》中許多命題如“仁者愛人”等,其具體意義是愛貴族,不包括被統(tǒng)治的小民,不能繼承。但把具體意義抽象掉,其一般意義可以作為思想資料而為今天所用。這種說法,馮先生以后自己修正了。在《三松堂自序》中他指出,所謂“具體意義”是各時代的人對于“一個規(guī)律”的了解,不是命題原來既具的[6]。但許多人仍然講抽象繼承。這造成的結果,好像《論語》講道德的許多話,本義真正是封建性的。實際上,《論語》中的“子曰”,當成了“文本”在社會流傳時,就是以普遍一般性形式出現的?!叭收邜廴恕保緛聿恢笎圪F族,是泛指稱為“人”的所有人?!皭邸币彩沁@個名詞所具的一般意義。具體意義則是新使用者賦予的。禮、義、智、忠、信等話語,也都如此??鬃訉︳敹üv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這“話語”也是以普遍性形式出現的?!岸Y”表尊重?!爸摇北碇矣诼毷?。今天沒有“君臣”一倫了,但社會上仍然有領導與被領導或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這兩種人。如政府、機關與企業(yè)單位中之上級與下級;存在于這兩種人之間的關系,從地位上講仍應是下級對上級尊敬服從;從道德上講,應是上對下有“禮”,下對上賦予之職責盡“忠”。家庭倫理更是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不過處在新舊變革之中而已。梁啟超說:“君字不能專作王侯解。凡社會組織總不能無長屬關系。長即君,屬即臣。例如學校,師長即君,生徒即臣。工廠經理即君,廠員即臣。師長對生徒,廠長對廠員宜止于仁。生徒對師長所授學業(yè),廠員對廠長所派職守,宜止于敬。不特此也。凡社全皆以一人兼受君臣兩役,師長對生徒為君,對學校為臣。乃至天子對天下為君,對天為臣。儒家所講君臣應作如是解?!盵7]這說法也很好。
孫中山先生提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作為“中華民國”的道德。這些道德其內涵就是原來這些名詞涵有的一般意義。忠是盡己之謂忠。孝是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岸Y”還是禮讓、禮敬。具體儀式、節(jié)目隨時代變了,土葬變成了火葬,祭禮變成了清明掃墓,但基本一般的意義還是“孝”這名詞原有的。
韋政通先生講“傳統(tǒng)倫理的價值及其轉化”,對家庭倫理應如何現代化,做了精辟分析。試圖重回老傳統(tǒng)是不可能的。韋先生指出,唯有在其中貫徹自由民主人權的新觀念,才能走上健康發(fā)展的大道。這是很正確的[8]。對“君臣”一倫,韋先生取廢棄的態(tài)度,未予論述。但上下級關系在今天仍然存在,同樣應該貫徹自由民主人權的新觀念,才能走上健康發(fā)展的大道?;军c是上與下都要尊重個人的人格自尊與獨立,尊重個人享有的天賦人權。唯有經過這新觀念的洗禮,上下關系之“禮”與“忠”才能適應時代,達到否定之否定,而重獲新的肯定。
以軍隊作例,國民黨時代的舊軍隊,上下級關系、官兵關系幾乎完全是絕對服從之尊卑等級關系。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后建立的人民軍隊則對之作了全新的改造。上下級的領導與服從關系是依然確立的,但官兵人格平等,相互關愛,連隊有士兵委員會,發(fā)揚民主。這使軍隊之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它的示范意義是適用于對傳統(tǒng)“三綱”之繼承與揚棄的。
君臣一倫,根本問題是政權合法性問題。辛亥革命后的新政權有不同于歷史上舊政權的性質。它的權力來源是革命。在“革命”一詞的一般意義上,它和湯武革命的“革命”并無不同,仍是在這個名詞的普遍意義上使用的。它也是“順乎天而應乎人”。人民政權更是如此,它的合法性根據是代表歷史規(guī)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過去“君”就是國家政權,現在不同了,“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應改為“天地國親師”。孫中山先生說忠君的觀念過去了,但忠于國家是要提倡的,而且要把忠提到孝的前面。他說,中國人過去只知有家,全國一盤散沙,現在要大大加強國的觀念。愛國要放在第一位,忠要放在第一位。有了國才有家。經過抗日戰(zhàn)爭的慘痛教訓,中國人“國”的觀念大大加強了。血的教訓使大家知道,國亡了,家也不會有了。作了亡國奴,什么權利自由都談不上了。過去,“君”即是國家政權,現在領導人——元首代表國家,但并不就是國家與國家政權。國家政權采取何種形式最好,仍要訴諸民意。人民才是政權的合法性來源。忠于國家和忠于人民是一致的。
政權如何民授民享民有,是近代政治學的根本問題。我國繼四十年前經濟改革以后,政治改革亦在日益深入。解決了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后,政權行使中的上下級關系,過去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長期積累的“勿欺也,而犯之”和“君臣以義合”原則,仍可以批判地借鑒和繼承。
“三綱五?!迸欣^承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它所面對和解決的是人性和社會性的問題,這是建立“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問題?!邦惒汇#m久同理”。今天的人性還是孔子時代的人性,今天的人際關系之社會性還是孔孟時代的“五常關系”。由人性和人的社會性為前提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其基本點是與時并存的,不存在現代性的問題。所不同的只是社會的具體形態(tài)及人所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及由之而來的道德價值之具體內容及實踐方式的變化。這是應時代而增損改變的。
基督教講的人之為人之道德教誡,自古至今對信徒都是合適而不須改變的??酌先柿x禮智信的教誨亦是如此。但它的內涵及具體表現方式今天當然要大加改變和發(fā)展。
封建宗法社會,個人生活于宗族氏族之中,一切由宗族氏族保佑與庇護,個人不是獨立的。現代社會,宗族氏族解體,個人大多遠走他鄉(xiāng),進入市場,健全的個人觀念變得十分重要。惟有建立起徤全的個人觀念,自尊自立自強,才能有助于建立自強的集群,有益于國家和社會。全球村的時代,自主創(chuàng)新才能在世界立足。這非有健全的個人觀念,是不可能成功的?!兜茏右?guī)》之所以不宜在小學推廣,就是它太強調灌輸順從,而抹殺了建立健全的個人觀念的重要性。
封建農業(yè)社會,安土重遷,“自由”不是那么必要的。今天,市場社會,“自由”則是人生存所必須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首先是爭民族國家的自由,但也是爭個人的自由,凸顯了“自由”的重要。這種自由意識本是人性的內涵。人天生對“不自由”就是反感的。朋友關系比“三綱”自由,所以中國歌頌朋友情誼的詩極多,極顯光彩?!白杂伞币嗑哒紊鐣詢群?,但農業(yè)封建社會,它的重要性不是很突出的;現代社會則十分重要了。維護個人自由,尊重他人的自由,成為“愛人”“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內涵,亦是國家政權的重要職責。
以往“五?!苯允橇x務關系,梁漱溟先生所謂“義務優(yōu)先”,沒有權利意識貫注其中,現代社會則必須貫注權利意識。“愛人”首先要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義”的內涵,自古以來即與財產權相聯(lián)系,道德上是個人的道義品德,社會上是公義、公平正義。維護這種公義、正義,是“義”的基本內涵。但對“義”之權利意識在古代是不自覺的?,F代社會,則“義”的這種內涵,往往以全民意志之“法律”形式加以確定。伸張公義,首先要求立法和遵守法律。守法,也是從上至下人人應具有的品德。
禮、智、信的內涵也較往昔大為不同了。這是對“三綱五?!钡呐欣^承所應注意的。
總之,要建構牢固的社會共同體,法律(全民意志或天意)所確定的社會等級秩序及人際關系準則具有神圣性、權威性是十分重要的,但僅有這一面不夠,必須有以仁愛、互愛、互尊為中心之價值觀念貫注其中,使之成為凝聚劑,使社會成為張載所講的新式大家族,才可以成功。價值觀念之具體表現,則須符合時代變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