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華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每個年段的閱讀目標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大量的課外閱讀已作為一種課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級是學生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課外閱讀教學,應聚焦于“喜歡”和“能讀”上。因此,在指導低年級閱讀時應該注意:一方面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另一方面,教給學生有關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這里,我就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故事引入,設置懸念,激活閱讀興趣。
一二年級的孩子生性好動,沒有幾分鐘能端坐于課堂。為了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從故事入手,每天下午,總是選取精彩生動的小故事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孩子們是很喜歡聽故事的,一聽老師要講故事,個個都會挺直身子,聽得津津有味。但我卻故弄玄虛,在他們聽得入迷時卻戛然而止了,每天的故事不是講不完整,就是講頭留尾……一個個懸念,吊起了學生的“胃口”。看著孩子們那焦急的眼神,心中不由得為自己的小“陰謀”而得意。沒有多久,班中就出現(xiàn)了一部分“嗜書如命”的小書迷,他們往往在聽了故事后,迫不及待地向我打聽故事的出處,回家后央求父母買來書,利用剛學會的拼音一字一字地讀著,第二天,他們會神氣活現(xiàn)地告訴我故事的全部內容,并在同學們的簇擁下講述故事的結局……看著孩子們得意的樣子,我心中暗自高興。就這樣,由點到面,班中孩子閱讀的興趣越來越濃,小書迷越來越多了
二、教會閱讀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孩子掌握閱讀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低年級孩子閱讀方法的指導切不可簡單的理解為單純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大量實踐證明,孩子的學習方法能否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學習能力是否提高,與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情緒意志等直接關聯(lián)。因此,教師在指導孩子掌握閱讀方法時要結合調試學生的心理因素,要培養(yǎng)孩子耐心、盡心、靜心、精心地閱讀態(tài)度。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精辟地闡述了閱讀方法指導的問題:“讀有字書,精讀博覽,廣為采擷;讀無字書,汲取生活之水,開闊視野。”教師要善于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書本向生活拓展,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汲取源頭活水,開掘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對閱讀的接納與喜愛。
其次,教給孩子一些簡單易做的閱讀方法。孩子一開始課外閱讀,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學習一些常見的閱讀方法,如精讀、略讀、跳讀、游覽等,要求不宜過高,貴在養(yǎng)成習慣。
(1)圈圈畫畫。內容可以是優(yōu)美的短語、比喻句擬人句、精彩對話、感興趣的知識、從未見過的表達方式(排比、頂真、對偶等)、成語古詩歇后語、名人名言、好的開頭結尾等;方法可以是用“ 橫線 ?”、“波浪線”等不同的符號劃出優(yōu)美的詞句,用“三角形 ”等自己喜歡的標志標出重點字詞,用“?”標注此處有疑問。其實這些就是做讀書筆記的先頭工作。因為低年級孩子會寫的字詞不豐富,所以對孩子讀書摘記的書面要求要盡量少些,切不可因此讓孩子對閱讀望而生畏。教師可以通過朗誦自己喜歡的片段、講書中的故事、優(yōu)美詞句大接龍等形式,督促、鼓勵孩子“眼記”、“耳記”、“心記”。
(2)剪剪貼貼。在課外閱讀中,孩子有時會遇到大量的感興趣的知識,此時圈圈畫畫已經(jīng)滿足不了他的閱讀興奮感了。這樣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在可能的情況下,根據(jù)自己需要,把感興趣的圖片或內容剪下來,收集在一起,有序地粘貼在設計好的紙片上,配上插圖和注釋,制作成獨具個性的圖畫書或百寶書,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用的“采蜜本”孩子在整個閱讀、制作的過程中既獲得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還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豈不是多重享受!
(3)讀讀想想。孩子在閱讀的時候,要盡量引導其養(yǎng)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jīng)]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為什么好看???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種各樣的問題都要嘗試去思考,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強語感。
第三,不斷提高孩子的閱讀速度。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而快速閱讀最有效最常用的的辦法就是默讀。因為默讀時視覺神經(jīng)接受文字符號后,立即發(fā)送給大腦,進行直覺譯碼、理解,跳過了朗讀時轉化為口語再理解的過程,閱讀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孩子默讀能力的養(yǎng)成和提高有賴于識字量的不斷擴大和閱歷的積累。此外,還有一些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瀏覽目錄,了解讀物概要;閱讀課題、中心句段進行跳讀,了解讀物構架;書本與眼睛保持一尺,目光如聚,既掃視拼音又看清漢字,一目雙行;集中思想,聚焦質疑,快速尋找答案,一目十行等
三、提供展示平臺
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有一個長期培養(yǎng)的過程。低年級的孩子最喜歡的是活動和游戲。為使這種課外閱讀的風氣持續(xù)下去,我圍繞課外閱讀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養(yǎng)成讀書習慣,從而強化課外閱讀。
(1)舉行古詩詞背誦大賽。一年級上學期我們班要求讀的是《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在這一學期中,我們定期舉行了古詩背誦大賽,每次都設了很多的獎項,大部分學生獲得了獎項,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而且很多孩子可以當小老師,這讓他們更有成就感,都能把《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背下來。在一年級下學期,我又利用下午上課前15分鐘讓學生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也定期舉行比賽。所以老師和家長都比較重視,讀古詩詞的習慣堅持得很好。
(2)舉行講故事比賽。一年級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每次上課前5分鐘,我輪流請學生當小老師給大家講故事。許多家長也很重視孩子的表現(xiàn)能力,所以這一活動得到了大部分家長的支持。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和家長都會去挑選適合孩子的故事,這不僅豐富了孩子的閱讀量,增加了知識積累,智力得到了開發(fā),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3)開展剪貼報活動。讓學生將日常感興趣的報紙、雜志上的圖片或者優(yōu)美語段剪下收集起來,作為日常的積累。這一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質量,加強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印象,拓寬了知識面,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和興趣,豐富了課余生活。
總之,在閱讀這塊有待開發(fā)的神圣領地里,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積累和摸索,讓我們把人類精神上的食糧帶給我們的孩子們,讓他們都能找到課外閱讀的樂趣,更找到課外閱讀的鑰匙,那就從低年級孩子訓練開始吧,有了好的開端,一定會帶來喜人果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