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和田市教研室小學《科學》工作室;新疆 和田 848000)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以《中國文化概論》或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為中文系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專業(yè)課,現如今又成為非中文專業(yè)必修的一類通識課。應該說這是一件“及時雨”般的大好事。說它“好”,是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我們需要更強大的文化自信,對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深入領會和繼承發(fā)展為前提,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才能在世界優(yōu)秀民族之林中具有公信力,富強的國家未必能“使遠人來服”,千年前的孔圣人,早已告訴我們如果能讓遠方的朋友也愿意來到我們國家,愿意與我們國家、我們的民族世代交好“則修文德以來之”。那么“文德”是什么?“文”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德”就是國人身上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外化表現出來的言和行。
這門課程催生的背景,不但是響應國家“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號召,更重要的是讓久開國門的國人,不僅僅睜眼向外看世界,更要靜心向內看自己,看到自己民族、國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意識到自己作為中華兒女的根和本。對于高校的學子來說,不論中國高校開設多少門或新或舊,或東傳或西來的課程,都應該明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們意識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深厚的文化積淀、當下的基本國情,堅定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理想和信念。
為了便于探討的改革思路,研究者以地方特色課程《大禹文化概論》為例,闡述在該課程開設和教育過程中四大方面的探索路徑,它們分別是:成人教育、成事教育、成家教育、成才教育。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旨在成人教育。古人讀書繞不過四書五經,其中有一本重要的教導學子成人,做大人的經典讀物——即《大學》。“大學者,做大人的學問者也?!痹摃岢龅摹叭V領”,“大學之道,在親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做大人的學問,就是親近百姓,彰明美好的德行,直到達到至善的目的。西漢的董仲舒,甚至一度將儒家經學思想,由民間層面提升到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高位,使儒學成為獨尊的官學、顯學和國學的始點。其中《大學》也榮列在位。此后唐宋的科舉開考,明清的八股舉士皆是以此作為士子們必讀、必知、必會的教材。而這個教材設立的根本就是教導學子“如何做大人”,“大人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以《大禹文化概論》為例,在講解《尚書·大禹謨》這篇文章中的舜帝和大禹之間的對話時,和學生一起探討了下面一段話: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總朕師?!?/p>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1]
這段對話透露的德行思想非常值得深思。堯舜禹作為上古三王的“圣王”歷來是古代君王的楷模。當舜因為年邁想要把王位禪讓給禹的時候,從舜的言語里可知,他對自己年邁不能勤謹于帝位為愧。他的讓賢里表現了其既有盡瘁于帝位,卻不貪戀權位的明達,又有對考察對象——臣下禹“汝惟不怠,總朕師”的高度肯定與信任。禹既勤快有德行,又能帶領軍隊,管理才干出眾,是帝位的合適人選。同樣,大禹的回答,他認為自己的德行還不夠,老百姓不會聽從自己的。他推薦“皋陶”,皋陶也是舜的臣子。禹推薦皋陶的理由仍然是“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這段話里的兩組關系,舜帝薦禹,禹薦皋陶,他們選擇、判斷和評價一個堪為大任的標準是什么?“德”。由此我們看到在中華民族的源頭堯舜禹時代,那個曾被古人屢屢向往和贊頌的時代,帝君和臣下之間每每交流和參摩的話題是什么?就是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德之人,而修煉成為有德之人,當先成為一個有德行的“成人”“大人”,才能被百姓擁護,才會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可能。當我們耳畔響起古時學子朗朗的讀書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時候,我們應該深刻體悟到古人對于“成人教育”的深刻用心,教育的第一目的是“成人”,做“大人”。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貴在成事教育。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這是一句在中國人中很流行的民諺。意思是人做事一定要盡全力,但是最后能否實現目標,那還要看時運如何了。這句話里滲透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做人要有所成就,既要“成事”,要成事,就要事前立志;第二方面事中一定要努力,從主觀和客觀,腦力和體力上都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后一方面是如果人已經盡力了,能否成功,那還要看是否有時運了。可以啟發(fā)人們在做事前、中、后有個正確的“成事”觀念和態(tài)度。“成敗乃兵家常事”其實主要是說給事后,助人調益心態(tài)的話,但是卻也是極其重要的話。以《大禹文化概論》為例,在講解《尚書·益稷第五》時,講到大禹和舜帝探討治水這件事時,引導學生從下列這段文字中觀察大禹的成事思路。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备尢赵唬骸坝酰∪绾??”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备尢赵唬骸坝?!師汝昌言?!盵2]
漢代經學大儒孔安國在古文《尚書》之《益稷》篇名下說:“禹稱其人,因以名篇。”唐代孔穎達解釋道:“禹言暨益、暨稷,是禹稱其二人。二人佐禹有功,因以此二人名篇。既美大禹,亦所以彰此二人之功也。”益,也稱伯翳、柏翳又名大費。這段話舜帝請大禹對其治水一事暢所欲言。大禹首先客觀陳述洪水情況:“洪水滔天,水勢浩大包圍了高山,漫過了丘陵,百姓陷于洪災不能自拔?!边@顯示了大禹在治水前對洪水形勢的實地觀摩。其次,就是具體如何治理洪水的辦法了,要想將這件事情做好,需要使用各種思路和方法。洪水范圍廣大,如果前往治理得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勘測,那么“乘四載”就是指古代的四種交通工具。孔穎達傳:“所載者四,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有了交通工具,還要有獲取制作交通工具的材料,大禹使用的是“隨山刊木”法——即沿著山脈砍伐樹木補給工具制作;治水還需要集合百姓的力量,那么這些人力需要的食物怎么來?伯益有辦法“奏庶鮮食”,給干活兒的百姓奉獻新宰殺的肉食和食物。最后,治水的結果怎樣呢?疏通了九川。按照《禹貢》的說法,是指弱水、黑水、黃河、漾水、長江、沇水、淮河、渭水、洛河九條江河得以疏通;又到達了東西南北四海;又深挖疏通了田間水溝導水入川。后稷發(fā)明播種,讓百姓吃上新鮮的百谷和肉食蔬食。從此人們可以安心貿易,安心居住,百姓于是可以安定下來,萬邦得以治理。由此可以看到大禹在治水事前事中都是有所考察和計劃安排的。且勤奮謹慎,思慮周詳。那么對于成事的態(tài)度應該是怎樣的呢?在《益稷》篇中兩段伯益說的話:
益曰:“都,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侍炀烀?,奄有四海為天下君?!?/p>
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盵3]
第一句是伯益夸贊舜帝的政見而說道:“?。虻鄣滦袕V大深遠,真是圣明神妙,既有安邦定國之功,也有經天緯地之才;于是上天顧念,他盡有四海之內,而做天下的君主?!钡诙涫钦f禹率領群后征討三苗,輔臣伯益拜見禹說:“只有修德能感動上天,那時沒有遠而不至的地方了。盈滿招損,謙虛受益,這是自然規(guī)律?!贝笥韺Υ吮硎举澩V袊鐣幌蛑匾曁烊撕弦?、天人感應,人首先要努力修持德行,才能德行動天,無遠弗屆。這里強調的天,并非是客觀的天空,反映了中國人向天地,向自然學習天地造化萬物的大德。同時也說明了如舜禹、伯益這些古之圣王賢臣對于成事態(tài)度里,對于“天”之因素的考慮。這個考慮因素給我們以比較平和的態(tài)度看待事物。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需輔以成家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5年的春節(jié)團拜會上講話強調,“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孝道”。孝道的第一義就是家庭血脈的延續(xù)。古人看待傳宗接代首先是從珍惜自己的生命開始,所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損傷”;其次就是養(yǎng)育后代以促使家庭興旺,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孝道的第二義是敬養(yǎng)長輩,從能“養(yǎng)親”到“敬親”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廣敬”。所以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庇纱丝梢岳斫鉂h代趙曄在《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中所記錄的關于“大禹三十未娶”的一段文字: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4]
可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吳越春秋》,在記錄大禹娶妻涂山氏時的道德思想也是中國人提倡的敬親、養(yǎng)親思想。又《史記·夏本紀》載資料“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盵5]大禹治水前,其父鯀因為治水未成,遭帝殛殺于羽淵。鯀能在喪父的巨大悲痛下,臨危受命,十三年殫精竭慮,甚至三過家門而不入??梢娖鋵τ诩彝サ挠^念和態(tài)度。人到三十,理應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讓父母少憂慮,中國孝道思想也是感恩報恩思想的反映。同時家國一體,為了國家的大局利益,身負父喪之痛,以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公無私”的精神做事業(yè),我們可以看到家國意識在大禹身上的集中反映。在中國人看來,忠孝不能兩全,至高的孝也是至高的忠。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重在成才教育。成才教育其實就是懷抱志向,為民族、社會發(fā)展努力拼搏,成就自我的教育。朱熹認為“人之為事,必先立志以為本;志不立,則不能為事”[6]。南宋鴻儒朱熹所說的“立志”,是指樹立做堯舜或圣賢的遠大目標。他說:“學者大要立志。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接要學堯舜?!盵7]。從小的方面來講:就是重視自身的修養(yǎng),包括重義輕利、誠實守信、安貧樂道等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清廷第一重臣曾國藩認為:“士人第一要有志,……有志則不甘為下流?!盵8]朱熹和曾國藩的見解都表明古人認為人要做事,首先要立個志向,且要立遠志、立大志。文圣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圣人的遠大志向是他用一生所追求的“仁”架構“仁”愛的社會。那是個能使老年人得到安康舒適,朋友們能夠互相信任,青少年能夠得到關愛養(yǎng)護的社會。朱熹的大志是樹立做堯舜或圣賢的志向,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前兩位的志向和兩位的名聲與成就是匹配的,正好印證了曾國藩認為“有志就不會墮落”的結論。結合《尚書·大禹謨》該篇記敘了大禹因為治理洪水有功,又謹慎虔敬地輔助帝舜,所以被舜帝推薦為繼任者。大禹的回答表明了他的志向:
(禹)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9]
他說:“君主能重視做君主的道理,臣下能夠重視做臣下的職務,政事就能治理,眾民就能勉力于德行了?!边@句的意思和后文是呼應的,“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贝笥硇哪恐凶鼍鞯牡览響斒恰俺绲鄣隆?,“帝德”應當是使政治美好,美好的政治重在使百姓得到養(yǎng)護??梢哉f大禹對如何做君主內心是有標準的,同時他在臣位也是安守臣子之道的。舜帝選賢任能推舉大禹為王,在舜看來,大禹的賢德及功績使其成為帝君的不二人選。
即便如此,大禹還是推辭,認為自己還遠遠沒有達到為帝為君的地步。于是請求占卜選官。在占卜前,舜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龜。”唐孔穎達解釋,傳曰:“昆,后也。官占之法,先斷人志,后命于元龜,言志定然后卜?!盵10]意思是占卜前要先定志向,之后再詢問命數于元龜。果然占卜大吉。這里雖然有古人占卜法參與選官的做法,但是至少說明占卜只是輔助帝王做決定的,真正重要的是人的志向。那么這句話里是大禹請求占卜的,所以先要確定如何做帝王志向的也是大禹。由此可以知道大禹后來成為五帝三王之一,和他高遠崇德的志向有關。
以上四方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路徑。成人教育首要重要,成事教育即時及時,成家教育功在當今,利在后世;成才教育是過程成才,也是結果成才的重中之重。然而這一切都要通過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全面、持久的學習和體驗才能將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和創(chuàng)新力復原、夯實并得到大振興。故而時下,對大學生普遍教授這門課程的過程中,理應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明講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學子們對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足夠的熟悉和深入血脈的自信,才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使得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長久站穩(wěn)腳跟,才能讓我們在“富起來”之后真正“強起來”。不是用拳頭和武力打出來的“強”,是能夠使“遠人來服”,使“無遠弗屆”的所有外國人心服口服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