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仕子 文
人總是說自己活得很累,煩惱多多,其實每天煩惱的事情不外乎是衣服不夠多,錢包不夠鼓,房子不夠大,環(huán)境不夠清靜,交通不夠方便,愿望不夠如意……對了,還有吃得不夠高級!
說起吃來,它也曾帶給過我除味覺享受外的許多奇妙體驗。用味覺體驗人生,簡單而快樂,這也是我喜愛美食的初衷。吃美食和拍美食推薦給我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也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味道最美?“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山珍海味自有鮮美的滋味,粗茶淡飯卻也有鄉(xiāng)野真味。每個人對美食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就像每個人對人生有著不同的見解和體味一樣。
長大后,我也曾經吃過豪華的餐宴,卻常聽朋友講,只有媽媽燒的菜最讓人魂牽夢繞。那是一種樸實無華又熟悉純粹的味道,原料平淡無奇,甚至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但卻讓人無論長多大,走多遠,都難忘“那一口”。
我稱不上是美食家,但卻算得上是個“有口福的人”,因為我媽媽很會做菜,在家時,我就對媽媽的蒸菜情有獨鐘。而自從我來到廈門后,我對街上的蒸菜也相當關注,無論是星級餐廳還是路邊排檔,都能找到蒸魷魚、蒸貝類等蒸菜的身影。要說廈門當地的“蒸”元素,大多都體現在海鮮食材上面。雖說當地的老百姓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獨門蒸海鮮的秘訣,但也不是每家都有過口不忘的好滋味。一道蒸魷魚,理想的做法是將切好的魷魚擺在豆腐上,撒少許的鹽隔火蒸熟,出籠后撒上蔥花并澆上生抽和熱油,裝盤就行。如果這時發(fā)現魷魚整只縮成小小的一團,則是火候過了頭,夾一塊咬在嘴里,鮮嫩不見有如嚼皮筋。而有的人家則擺盤亂七八糟,讓人一看就少了三分食欲。所以,“用心”兩字也體現在菜里面。
我偏愛當地一間不知名的海鮮排檔,那里成了我們一干美食達人的聚焦點。
阿妹家的特色蒸滋味有三道蒸菜:蒸魷魚、蒸海瓜子、蒸鰩魚,而這三樣食材在當地再平常不過,但是店主卻用一種看似原始簡單的烹飪方法,蒸出了食材本色中最勾人的那一絲味道。
吃過無數次的蒸魷魚和蒸海瓜子,獨獨這家的蒸海鮮讓人幾天不吃就感覺百爪撓心。它的入味和嫩度都恰到好處。而食材的鮮活和火候的把握,也正是蒸菜的兩大關鍵步驟。我在家里也嘗試做過這幾道蒸菜,但做出來后老是感覺它還少了一點獨到的似有非有的香氣。
無論天下的美味如何變幻,食物美味的最高境界都大抵是精心烹調出來的原汁原味,而蒸菜口味鮮香,形美色艷,不僅原汁損失較少,而且還是一種營養(yǎng)又美味的烹調方式。要說蒸的歷史文化,那還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仰韶文明時期。自黃帝將稻谷蒸成米飯,蒸文化就在中國流行開來,民間更有“三蒸九扣七大碗,不是蒸籠不請客”的說法。
去年,我在廣州也感受了一番“蒸”的“真功夫”。在一家路邊中餐快食小店里,“蒸”出來的蒸飯、蒸菜、蒸湯,外加青菜,很符合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追求營養(yǎng)健康并重的初衷。
最近我發(fā)現,數十家“蒸”餐廳在廈門的大街小巷有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什么“蒸霸天下”、“好功夫”等精致蒸菜連鎖餐廳,大有席卷全城之勢。這些餐廳以“蒸”闖天下,僅此一招就在廈門的餐飲江湖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沒準,蒸菜在全國各地餐飲市場上異軍突起、“蒸”霸一方也未可知。
我平常不僅喜歡吃海鮮,同時還喜歡做。那么海鮮怎樣蒸制才最能保留其鮮香真味呢?火大、水多、時間短,是蒸法的七字訣。首先,海鮮原料必須鮮活,無論是魚類、蝦類、蟹類,還是貝類原料,一旦死了后,都極易變質變味,根本不能用于蒸菜制作;還有蒸制時須旺火,并且要一氣呵成,中途不能閃火,否則就難以保證成菜的質量。其實烹制其他鮮嫩多汁的食材也是如此。而對于牛蹄筋等干硬的食材,于“蒸”似乎就不太適合了。其次,蒸的時候要旺火沸水,那樣鮮嫩的食材七八分鐘就好了。對那些質地較粗,要求蒸得酥爛的原料,則蒸制時間相對較長,如香酥鴨、粉蒸肉等。不過蒸蛋時,還得以中火、小火慢慢地蒸。
在我看來,蒸菜就如同過日子,要想把司空見慣的吃食做得獨特且保持真味,那就需要用心,只有用心了,平淡無奇的繁瑣生活也才會隨之飄出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