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在《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里有一篇文章的題目為《“慢”適合“困難生”》,文章中寫到:慢的教育,最適合“學習困難者”。我們可以試著去牽著他們,順應他們的速度,調整我們的步伐,找到彼此間最默契的節(jié)奏。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慢的埋怨或放棄。無論是駿馬還是蝸牛,只要方向一致,都會到達同一個目標。文章中對“學習困難者”的定義為:一些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弱,反應較慢,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跟不上正常的學習節(jié)奏,由此惡性循環(huán),一弱再弱。所謂的“慢”指的是教師的心態(tài),不要焦躁,不要埋怨,不要放棄。這篇文章用童話故事、教育案例、名人名言,多角度的表述了“慢”適合“困難生”這樣一個理念,讀完之后能有調整心態(tài)的作用,但究竟該怎么辦,沒有什么表述,這就不太完美。
所以我就推薦一位專門研究慢教育的人,他叫張文質,他的身份是詩人,同時是位教育學者。1993年,他受《教育評論》委托,采訪了著名哲學家黃克劍先生。黃克劍先生在對話中提出了教育的三個價值向度: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從此,他就開始研究教育的問題。2001年,一項命名為“生命化教育”的課題實驗正式開始,從此他成了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2007至2008年,他出版了一本名為《慢教育》的書,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后,很多人都提出質疑,因為今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他認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針對不同的、具體的人,有足夠的細致、耐心與充分的教育意識。
他對慢教育的定義是這樣的: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guī)范。關鍵詞有:“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閑、優(yōu)雅、細節(jié)”, 這些都是教師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所要培養(yǎng)的姿態(tài)和心態(tài)。
他所提的慢教育不是針對哪一個學生層面,而是接受教育的所有的人。我也看了張文質的教學實錄、教學視頻,在教學中他能傳授知識,更能超越知識,激發(fā)創(chuàng)造,健全人格,并充滿民主精神、人文情懷。
當然,他也明確指出慢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是整個教育的過程中。就是以智慧主導下的耐心和愛心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人獲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綻于愛與善良之中。
教育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確實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自我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珍視,以及更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