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法] 安東尼·德·圣埃克蘇佩里 馬振騁 林曦 毛丹青
易中天說,做判斷,有四種類型我們得分清。
第一種叫真?zhèn)闻袛?,也叫事實判斷。這個說法是事實嗎?
這個判斷做完了,我們才能往下一個判斷走,就是是非判斷,對還是不對。
是非判斷之后呢,才是價值判斷。這玩意兒重要嗎?
最后一種判斷類型,叫道德判斷,就這事我該褒獎它還是譴責它?
請注意,這四個判斷的次序是不能錯的。
在今天的公共討論中,很多人恰恰反過來,在連基本的事實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很多人就開始進行道德判斷,點贊或者吐槽。
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為了設(shè)計上的簡便,往往只給了我們贊和踩兩個按鈕,但是我們真的思考問題的時候,這兩個按鈕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不能輕易按下去的,甚至是根本不必按下去的。
//摘自“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
你們中間若有人坐轎子到過千座山,看過千種風(fēng)景,這樣的學(xué)生我不感興趣,因為首先沒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認識的,其次千種風(fēng)景也只是浩瀚天地中的一粒灰塵。只有這樣的人我感興趣:他在登山時運動自己的肌肉,即使只登過一座山,他有了準備去了解今后所有的風(fēng)景,也勝過你們那個對千種風(fēng)景一知半解的假學(xué)者。
我還要說一遍,當我說到山,意思是指讓你被荊棘刺傷過,從懸崖跌下過,搬動石頭流過汗,采過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頂迎著狂風(fēng)呼吸過的山。
清荷夕夢//摘自《要塞》,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位老師告訴我,除了你感興趣的,你也需要了解你不感興趣的。前者幫你挖掘深度,后者給你廣度。
我在北大時,一位教我馬克思主義宗教學(xué)的老師跟我說,如果你覺得一門學(xué)問無聊,一定是你的背景知識很差。
這兩位老師的話時刻提醒我,讓我了解我的無知,鼓勵我繼續(xù)努力。
//摘自《花與童》,湖南人民出版社/
班上有個日本學(xué)生為了寫論文做了一個小調(diào)查,設(shè)問的題目是:“最理想的父親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
她收回了100 多份郵件答卷,得出了最理想的前十名。1. 脾氣好。2. 對媽媽好。3. 聰明與幽默。4. 打扮時尚,不土。5. 說話有趣,認真聽對方說話。6. 熱愛工作。7. 有男子氣。8. 為孩子操心。9. 周圍朋友多。10. 擅長體育。
我問這個學(xué)生:“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呢?”她想了想之后說:“我最大的感想是大家沒人說有錢有權(quán)的父親最理想。”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