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星樂 陳其華(通訊作者)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208)
(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男科 湖南 長沙 410007)
慢性前列腺炎( Chronic Prostatitis,CP)是一種多發(fā)于20-40歲男性的常見泌尿生殖系疾病。CP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包括疼痛、排尿異常和性功能改變[1]。疼痛是其最主要的癥狀,且有慢性、持續(xù)、難治、易復發(fā)及部位多變等特點。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2],經(jīng)驗方前列清瘀湯治療濕熱夾瘀型CP臨床療效顯著,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明確。本文以CP患者為對象,觀察前列清瘀膠囊對CP患者疼痛癥狀的改善作用,現(xiàn)報告如下。
116 例患者均來自門診。年齡18~48歲,平均(33.26±7.22)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1.14±7.4.66)月。隨機分為對照1組40例,對照2組37例,治療組39例。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NIH提出的前列腺炎分類方法和2014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3]中CP診斷標準:(1)主要表現(xiàn)為長期、反復的骨盆區(qū)域疼痛或不適,持續(xù)時間超過3個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癥狀和性功能障礙等。(2)EPS中WBC不變或增多,Lec減少或消失;細菌培養(yǎng)結果陰性。(3)直腸指診:病程長者,前列腺縮小、變硬、不均勻、有小硬結、輕度壓痛。中醫(yī)診斷均符合《中藥新藥治療CP(非特異性)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4]中濕熱瘀滯證辨證標準:主癥:尿頻、尿急;少腹、會陰、睪丸、腰骶部墜脹疼痛;次癥:尿道滴白、尿道灼熱、尿不盡、陰囊潮濕;舌脈: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舌質(zhì)暗或有瘀斑;脈滑數(shù)或沉澀;其中具備主癥兩項,次癥一項者,結合舌脈,即可明確證型。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yī)及中醫(yī)診斷標準,確診為CP;(2)年齡18~50歲;(3)2周內(nèi)未服用治療CP相關藥物;(4)臨床資料齊全,知情同意參與;(5)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1)不符合納入標準;(2)既往有前列腺其他疾病、尿路病變、性功能障礙以及盆腔手術史;(3)合并肝腎功能受損、惡性腫瘤、精神障礙等;(4)離心尿白細胞>5個/HP;(5)對本試驗藥物過敏者;(6)既往有酒精、藥物濫用史;7)正在接受其他藥物試驗者。
治療組口服前列清瘀膠囊(湖南中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制劑室制作提供),6粒/次,2次/日;對照1組口服寧泌泰膠囊,4粒/次,3次/日;對照2組口服塞來昔布膠囊,1粒/次,2次/日。三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周。
觀察CP患者前列腺液常規(guī)WBC、Lec計數(shù)的變化,觀察CP患者NIH-CPSI評分、中醫(yī)癥候積分[4]等變化。
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分為
(1)治愈:中醫(yī)證候、體征評分減少90~100%;
(2)顯效:中醫(yī)證候、體征評分減少60~89%;
(3)有效:中醫(yī)證候、體征評分減少30~59%;
(4)無效:中醫(yī)證候、體征評分減少0~29%。
計量資料組間比較若滿足正態(tài)性且方差齊,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齊時進行方差檢驗和兩兩比較,若不滿足正態(tài)性時采用秩和檢驗。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年齡、病程的比較見表1。
表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s)
注: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相關指標 治療組 對照1組 對照2組 P病例數(shù) 39 40 37年齡(年) 33.62±7.83 33.35±6.95 32.89±7.00 0.900病程(月) 10.85±4.66 11.45±4.51 11.10±4.94 0.846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 三組療效比較[n(%)]
治療前后NIH-CPSI評分比較見表3。
表 三組NIH-CPSI評分比較(±s,分)
表 三組NIH-CPSI評分比較(±s,分)
注:采用F檢驗,aP<0.01??偡郑篵P、cP<0.01,有統(tǒng)計學意義;d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疼痛癥狀、排尿癥狀、生活質(zhì)量評分:bP<0.01、cP<0.01,有統(tǒng)計學意義;疼痛癥狀,d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排尿癥狀、生活質(zhì)量,e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 時間 疼痛癥狀 排尿癥狀 生活質(zhì)量 總分治療組 治療前 12.36±2.71 4.00±1.35 6.05±1.86 22.41±4.98治療后 2.1026±1.09a 1.00±0.60a 1.33±0.73a 4.46±1.66a對照1組 治療前 11.35±3.42 3.95±1.33 6.43±1.78 21.63±5.71治療后 5.72±2.50ab 1.75±0.69ab 2.80±1.04ab 10.33±3.70ab對照2組 治療前 11.41±3.48 3.70±1.37 6.08±1.80 20.08±5.78治療后 7.70±3.34acd 1.83±0.76ace 2.75±1.14ace 12.35±4.52acd
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4。
表 三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
表 三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
注:采用F檢驗,aP<0.01。bP、cP<0.01,有統(tǒng)計學意義;d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 n 時間 中醫(yī)癥候積分治療組 39 治療前 17.97±4.86治療后 5.33±1.82a對照1組 40 治療前 17.75±4.97治療后 9.73±2.83ab對照2組 37 治療前 17.62±5.13治療后 11.05±3.61acd
ESP中WBC、Lec治療前、后的比較見表5。
表 三組WBC、Lec計數(shù)比較
在各國制定的CP診治指南中,疼痛癥狀的改善被列為治療的首要目標。目前關于CP所致疼痛產(chǎn)生的機制尚不清楚,西醫(yī)治療CP所致疼痛多以非甾體類抗炎藥為主,但臨床療效欠佳。中醫(yī)將CP稱為“精濁”“淋濁”等。中醫(yī)認為病位在心、腎二臟。濕熱、腎虛、瘀滯是本病發(fā)展變化的主要病理環(huán)節(jié)。陳其華教授認為在臨床CP患者中單一證型出現(xiàn)者較少,濕熱與瘀滯并見較常見,可占50%以上。治療上常以清熱利濕與活血化瘀并用。前列清瘀膠囊為導師治療CP經(jīng)驗方“前列清瘀湯”加工制備而來。前列清瘀膠囊由土茯苓、敗醬草、黃柏、王不留行、延胡索、乳香、沒藥、薏苡仁、山藥、茯苓、柴胡、甘草組成,有清熱利濕消腫、活血化瘀止痛之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土茯苓、敗醬草、黃柏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明顯抑制作用,能減少組織間炎癥細胞的浸潤。王不留行水煎液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延胡索、乳香、沒藥、薏苡仁、柴胡、甘草等有鎮(zhèn)痛抗炎的作用;山藥、茯苓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作用。
綜上所述,前列清瘀膠囊治療CP,療效令人滿意,能夠較快地改善CP患者疼痛癥狀,對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的意義,且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