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教育改革以來,國家加大對個性化人才的培養(yǎng),《人教版數學教學大綱》中指出:“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多元化教學模式,以學生興趣培養(yǎng)為出發(fā)點,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庇蠒r代要求,本文將立足于創(chuàng)新型數學人才的培養(yǎng),運用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帶領學生自主探索,將課堂還原于生活,為素質教育的進一步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問題情境;數學人才;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2-0195-01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更是學生探索的內在動力。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勇于實踐與交流,樂于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從而使數學教學擺脫因循守舊的課堂,演化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正是對鍛煉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有效嘗試,從而更加滿足現代化教育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整肅學習氛圍的先決條件。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將知識點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了數學的實際應用,又能達到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的效果。小學生對于抽象事物的認知能力不強,尤其像數學符號及公式等,在記憶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混淆。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依托多媒體與信息化技術,將抽象知識轉變?yōu)榫呦蠡瘓D景,從而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習欲望。
以景山版教材《時、分、秒的認識》一章教學為例。該節(jié)課主要教學生如何計算時間,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運用。相比于直觀的幾何圖形,單純的數字教學內容更加繁雜,不但要記憶各種符號的作用,還要牢記單位換算的規(guī)則與方法等,最為有效的方法便是將計算公式引入到現實場景,帶領學生按圖索驥。
例如,在時間差的計算上,教師可以導入如下場景:
“小明每天早上7:30到達學校,中午11:30回家吃飯,請問小明上午在學校呆了多長時間?”
學校的上課時間安排可能有所出入,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良,由于學生對于學校的時間安排相對熟悉,這就為知識點的掌握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教師也可以采取反向推理的方法,先把答案告知學生,讓學生自行找到時間換算上的規(guī)律,提升提升自主學習與探索水平[1]。
此外,班會、體檢、教具采購等都可以成為問題情境,使有限的數學知識得到無限的豐富與擴充,達到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擁有一定的年齡特征,好動、好奇。精力充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基于此,數學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當以學生的喜好為前提,例如,加強師生互動,或在課堂上穿插幾個小游戲,使學生的大腦長期處于興奮狀態(tài),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以景山版小學教材《找規(guī)律》章為例,教師可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準備一副撲克牌,并詢問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找規(guī)律,在學習前呢,老師想要帶領大家做一個小游戲。大家拿出手中的撲克牌,隨意羅列成七列。接下來,將羅列好的牌進行整理,同一花色的牌由小到大排序(蜘蛛紙牌規(guī)則),小組合作,剩余牌數最少的一組贏得勝利[2]?!?/p>
紙牌歷來作為數學教學道具,其應用靈活多變,又具有益智功能。紙牌游戲后,學生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注意力異常集中,此時教師再進行教材內容的講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
獲取知識是一條無止境的道路,尤其在終身教育背景下,學生在跟隨教師學習的同時,更應當樹立起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存在,留給學生更多自主思考與探索的時間。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中包含本節(jié)課的學習框架,而學生通過猜想與驗證等時間,自行在框架中填充知識,從而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已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以景山版教材《厘米和米的認識》一章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穿插比例尺的內容,并將問題設立在熱點社會事件上,引發(fā)學生關注。諸如,“馬航MH370”事件中,讓學生通過測量地圖上的馬航出發(fā)地到墜毀地間的距離,測算出兩地間的實際距離。對于這種國際熱點的引入,能夠帶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也會因破解未解之謎而感到自豪。
4.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聯系現實生活
“知識來源于生活”,教育與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教學活動應建立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下,數學教學必然注重內容的科學適用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數學教學的現實意義[3]。
以景山版小學教材《千克、千米的認識》一章的學習為例,由于本章內容與現實的聯系十分密切,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情景時的選擇性更為廣泛。例如,以“出門買菜”為切入點,讓學生收集奶奶出門買菜的重量,以及菜市場到家的距離等。該章內容也可滲透有關“時間”的知識,讓學生記錄奶奶買菜花費的時間,并計算出奶奶平均的走路速度,最終評選出“先鋒奶奶”稱號,為課堂教學增添樂趣。
結語
模仿使人刻意死板,而創(chuàng)新才能出人才。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必定要抱有長遠的發(fā)展目標,立足于終身教育理念,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摒棄因循守舊,大膽創(chuàng)新改革,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而共同奮斗。
參考文獻:
[1]?袁月尹.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69.
[2]?李穎麗.論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99-100.
作者簡介:佟燕(1995.01.22-),女,本科,小教二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