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本《閑話藏書》,反響還不錯。賣完后編輯建議我再寫一本類似的,所以前幾年又出了一本《藏書小識》,將《閑話藏書》中重要的部分重新組合,并且加入了一些新的文章。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回想起了不少與中國書店老師傅們打交道的往事,一切似乎都發(fā)生在昨天。
從我的祖父陸宗達那一輩開始,我們家就與這些老師傅有了交往,再到父親和我,算起來三代人的這種交往已有百年。打從中國書店最老的師傅起,直到年青一代,很多都很熟。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去中國書店,像孔里千這樣的老師傅常常感慨:“當年你爺爺和爸爸老來這兒買書,現(xiàn)在你又來?!币苍S是他們也覺得跟我們家有淵源,所以彼此之間很有話聊。
再有,我也是教書人,又由于家世的關系,像歷史文化這樣的話題,人家開了頭我還可以接一下茬,這樣一來二往,大家的了解就比較深入了。事實上,我買得并不多,有時候圈子里的藏友也挺納悶兒,說你怎么每次一去書店,不是沖著好書趕上去就買,反而老是逮著師傅們聊天?我說一是自己的經濟條件有限,二是跟他們聊天挺有意思,很受益。
早些年,中國書店當時的經理沈望舒先生曾托付我一件事:他想做一本關于書店老師傅們的回憶錄,讓我?guī)椭垎⒐ο壬o題個書名。啟先生聽說后非常高興,當時就給寫了,還一邊寫一邊對我說,可不能小瞧了中國書店的這些老師傅,人家一生對古書過眼無數(shù)。從營生上說,他們是咱們這些教師的衣食父母;為國家保存古籍,他們又是文化上的有功之臣。
啟先生的這番話給我的印象很深??上У氖?,這本回憶錄始終沒有成形。曾聽沈先生提起,老師傅們雖然經歷豐富,但只能口述,得依靠旁人記錄整理,因此比較難辦。后來我跟老師傅們說起啟先生的稱贊,他們卻說自己只是點書皮子上的功夫,“你們研究內容,才真是做學問?!边@當然是謙虛了,誰又能說他們不是行家呢?
相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活躍在京城的淘書人,一定對“三門”這個詞心領神會。它指的就是中國書店第三門市部。從書店的西廊、東廊往后走,簡稱去“三門”,里面都是外人難見的好書。當年在“三門”坐鎮(zhèn)的有兩位大人物:一位是雷夢水師傅,另一位是馬春槐師傅。
雷師傅更年長一些,所以相比起來見到他的次數(shù)要少一些。他們兩位都跟我父親熟悉,常與我聊一些我們家的事。雷師傅對古書十分有見識,樣子也很有特色,總是彎著點兒腰,胳膊上永遠套著兩個藍布袖套,見人就微笑,嘴上老說“好好好”,和藹中又帶著點兒謙卑。
比起雷師傅,馬師傅則顯得粗獷,性格跟雷師傅形成了明顯的對照——雷師傅特別謙和,馬師傅則是那種好像一言不合就要跟人吵起來似的。馬師傅特有意思,他有個特點,比如說一本書標價2000元,賣出去后他就直搖頭說“賣低了”;但要是真擱那兒仨月半年,他又跟人感嘆“沒人買,沒人要”。時間一長,大家都對他這行為感到奇怪,到底是要干嘛?其實我能理解這種心情,他太愛書了,書擱這兒他看著高興,賣出去了就難受,我覺得他更適合去圖書館當管理員。
有一次我去“三門”,正好這兩位師傅都在,我們仨就在那兒聊天。說到興頭上,雷師傅指著馬師傅對我說:“小陸你知道嗎?他會寫字,那些很少見的書他都抄?!比缓笥直攘吮认旅娴淖雷?,“我告訴你,他抄的書都有這么高了。”馬師傅不說話,就在那兒哈哈地樂。
馬師傅還有個本事,他會寫書根,即線裝書下端的切口部分,通常用來寫書名、卷次和冊數(shù)。當時能寫書根的人很少了,正好我家還有點兒書需要寫書根,就想麻煩馬師傅,他也爽快地答應了。但是后來他病了,最后那幾年我們還有聯(lián)系,他跟我說:“陸昕,你幫幫我。”“行,您說讓我?guī)褪裁??”可他又沒了下文。不久后聽說他走了,這個疑惑再也沒法解開,想起他我心里就很惆悵。
印象十分深刻的還有徐元勛師傅。他也是中國書店的老人。他徒弟告訴我,徐師傅眼力很高,店里也很重視他,但他這個人有脾氣,甚至有些“各色”。比如說,他特別愛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可他徒弟要真學不精、理解不了,他還真著急上火,常常發(fā)脾氣,他是真心在教;但等教會了,他又愛往往繞上這么一句。
徐師傅在店里一直不是很得意。上世紀90年代,海淀圖書城成立了中國書店的分店,他被調了過去。那邊我也常去,遇見就跟他聊。他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有時候正和我聊著,情緒就突然變得有些激動(起因是說到舊時常把販書的人稱為書估,有鄙視之意),“都說賣書賤,怎么了?你們不也會為一兩塊錢的多少爭個臉紅脖子粗嗎?說自己是文化人,為爭一本好書,也沒見你們有多瀟灑!”再深聊下去,我就發(fā)現(xiàn)他也有自己的“問題”。比如他愛聊國計民生,而且是真當回事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當然這本身并沒有什么不應該,但是當身邊的人都只顧埋首干本職工作時,你卻老是就這樣的話題高談闊論,往往就容易顯得不太合群,日子久了難免與別人生出距離感。我想,有些時候他不大能處理好人際關系,或許就與此有關。
后來,海淀的分店他也不干了,自己在什剎海開了個小店,我仍然有空就去找他,內心深處是很尊敬他的。他不僅有著滿肚子的版本知識,起碼還是個不愿意從俗的人。記得有一個陰天,我倆從店里出來,站在什剎海邊聊天。當時風吹著楊柳,望過去河面灰蒙蒙一片,我們從書聊到人,不知怎的又聊到人生,徐師傅忽然之間有些傷感,說:“我這一輩子過得庸庸碌碌,人也快走到頭了。”我很想安慰他,然而又不知道該怎么開口。
再后來連這個小店也關了。他家住在人民商場附近,見我去看他,他特別熱情,知道我沒去過隆福寺旁邊的中國書店,便張羅著帶我去。到書店后,他讓管事的師傅“拿些好的、便宜的給小陸看看?!钡敃r隆福寺店的這位師傅跟我?guī)缀醪徽J識,因此我們也就大概逛了一圈便回去了??葱鞄煾涤行┦?,我趕緊解釋說我不為買書,“是來看您的”。他想了想,拿出一摞大概七八本,“你看看,要不要?”
我看那意思是要送給我,就象征性地拿了一本寫上世紀30年代北平逸事的書。畢竟人家一輩子靠賣書為生,這都是他的身家,他是好意,但我肯定不能全拿。
“這剩下的你不要了?”
“您先留著吧?!?/p>
“那你不要我就收起來了?!彼炊行┎桓吲d。性格使然,如今回憶起他,總讓我心中隱隱有些難過。
類似這樣的往事還有很多。他們的確不該被淹沒在文化的長河中。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家訓之一。而對此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陸昕或許有著自己更深的體會。他的祖父是著名訓詁學家陸宗達先生。從祖父、父親到他,一家三代人都在與讀書、藏書、做學問打交道,是不折不扣的“書香世家”,在藏書界頗有名望。陸昕先后著有《月落集》《烏啼集》《霜天集》《京華憶前塵》《祖父陸宗達及其師友》《詩書繼世——啟功》《民國名人傳記叢書——黃侃》《閑話藏書》《藏書小識》《50后的青春》等多部作品,特別是當中對長輩和往事的追憶,他真摯生動的文風很受讀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