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223600沭陽仁慈醫(yī)院影像科,江蘇宿遷
膽管細胞癌在臨床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癌癥,在肝臟原發(fā)性惡性腫瘤患者中發(fā)生率居第二位,占原發(fā)性肝癌的2.6%~35.5%,平均為20%,膽管細胞癌起于肝左右管合流部,終于末梢膽管上皮細胞?;颊叱0橛邢贅臃只ひ悍置诘劝Y狀[1],包括末梢型膽管癌與肝門部膽管癌?;颊咴缙谂R床表現癥狀常不明顯,臨床發(fā)現時往往已為晚期,患者出現體重減輕、上腹不適、肝腫大等癥狀[2],而膽管細胞癌的高發(fā)人群為老年人,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減弱,預后較差,且死亡率較高,因而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在于膽管細胞癌的及時準確診斷。為了促進患者及早發(fā)現與治療,對膽管細胞癌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用于膽管細胞癌的診斷方法主要為影像學檢查,MRI掃描與64層螺旋CT掃描均屬于影像學檢查方式,本文對我院收治膽管細胞癌患者24例進行兩種方法檢查,現報告如下。
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膽管細胞癌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齡51~92 歲,平均69.6 歲。患者均出現體重減輕、乏力納差、間歇性皮膚與鞏膜黃疸、右上腹脹痛不適、皮膚瘙癢、畏寒發(fā)熱等癥狀。排除血液病、其他心肺疾病、精神疾病。
研究方法:①CT 掃描運用GE Optima 64排螺旋CT,患者保持空腹,在掃描前指導患者飲800~1 000 mL 溫水。對患者膈頂上2 cm 至腎臟下緣位置進行掃描,設置5 mm 層間距,5 mm 層厚,120 kV 電壓,0.625 mm 重建層厚,設置270 mA掃描電流,以2.5~3 mL/s速率注射碘海醇造影劑60~80 mL,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和平衡期掃描。②MRI 掃描運用GE 1.5 T 超導MRISigna 系統(tǒng),以體線圈為射頻發(fā)射線圈,以腹部線圈為接收線圈,全肝范圍行軸位和冠狀位掃描,T1WI 采用屏氣雙回波擾相梯度回波,脂肪抑制FRFSE T2WI,動態(tài)增強掃描采用軸位LAVA 系列行全肝掃描,采用0.1 mmol/kg 釓噴酸葡胺(Gd-DTPA)15 mL造影劑,注射開始后14 s行動脈期掃描,45 s 后行靜脈期掃描,7 min 后行延遲期掃描。
觀察指標:(1)觀察患者影像學分型:包括腫塊型、腔內生長型、浸潤狹窄型、不明確型。(2)觀察患者圖像檢測質量:圖像質量分為Ⅰ級、Ⅱ級和Ⅲ級。①如果圖像沒有明顯偽影,且膽道輪廓、梗阻端以及腫塊等部位解剖結構圖像可以清晰辨認,為Ⅰ級。②圖像有部分偽影,膽道輪廓、梗阻端及腫塊等部位解剖結構能夠準確辨認,且不會對最終診斷結果造成顯著影響,為Ⅱ級。③圖像偽影面積比較大,且膽道輪廓、梗阻端及腫塊等部位解剖結構無法準確辨認,很容易造成誤診,為Ⅲ級。
表1 兩種掃描方式圖像質量比較[n(%)]
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應用SPSS 20.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種掃描方式圖像質量比較:CT 掃描質量高于MR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膽管細胞癌患者影像學分型:影像學分型中腫塊型10例(41.6%),腔內生長型6例(25.0% ),浸 潤 狹 窄 型4例(16.7%),不明確型4例(16.7%)。腫塊型發(fā)生率高于浸潤狹窄型、腔內生長型、不明確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腔內生長型、浸潤狹窄型、不明確型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膽管細胞癌患者影像學分型:病灶類型中,肝門區(qū)膽管癌9例(37.5%),肝外膽管10例(41.7%),周圍性(肝內)膽管癌5例(20.8%)。
膽管細胞癌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惡性腫瘤,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在長期炎癥刺激下,膽管細胞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增生,在發(fā)病的早期也不具備典型的臨床特征,很難診斷和辨別,直到患者出現腹部不適、腹瀉、進行性加重性黃疸、體重減輕等癥狀出現時才進行就醫(yī),此時病癥已發(fā)展到了晚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結轉移,因而改善膽管細胞癌患者預后的關鍵在于及早診斷和治療。最多疾病類型為腺癌,多發(fā)于膽管上皮位置。腔內生長型癌、彌漫浸潤狹窄型癌、腫塊型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三種類型,為加強對膽管細胞癌的及時治療,應當建立及時診斷方式,影像學檢查方式與傳統(tǒng)檢查方式相比具有顯著優(yōu)勢,在臨床中運用較為廣泛[3]。
CT 對不同部位的膽管癌檢查效果不一致。①肝門部膽管癌:在檢查時會出現動態(tài)增強掃描顯示結果高于平時顯示結果,而且具有非常明顯延遲后內部強化效果。②肝外膽管癌:平掃腫瘤病變近側膽管擴張,病變膽管內見腫塊樣充盈缺損,或管壁偏心性增厚,增強后動脈期腫塊未見明顯強化,延遲期呈中等度強化,肝內膽管常表現彌漫性“軟藤樣”擴張,狹窄段以下膽管正常,無胰管擴張。③肝內膽管癌:平掃表現肝內低密度不均勻腫塊,增強后延遲期出現強化,可見遠端肝內膽管局限性擴張[4]。MPR 技術處理后,通過多平面與冠狀面重組更能提升圖像清晰度,近端膽管擴張、梗阻部位、狹窄段以下膽管部位形態(tài)特點顯示更清楚,使膽管擴張程度的判斷更為直觀和準確,對微小病變檢測能力更高。而且具有薄層、快速、無間隔、大范圍、多期掃描等優(yōu)點。圖像無偽影,并且不受患者呼吸運動等影響。
MRI 具有多參數成像、多方位掃描、任意方位成像優(yōu)勢,圖像軟組織分辨率高,病灶在T1WI 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動態(tài)增強時動脈期強化不明顯,延遲期趨于持續(xù)強化,MRCP 可以更好地評估膽道疾病。①肝門區(qū)膽管癌:肝門區(qū)見軟組織腫塊,阻塞部肝管呈充盈缺損改變,并見擴張的肝內膽管呈放射狀分布,膽囊不大,膽總管不擴張。②肝外膽管癌:膽總管截斷性梗阻,腔內不規(guī)則充盈缺損,狹窄段以上膽管及肝內膽管擴張明顯呈“軟藤樣”改變,膽囊增大。③肝內膽管癌:MRCP檢查可見局限性或節(jié)段性肝內膽管擴張,受累的肝內膽管不規(guī)則,無肝外膽管擴張。但是圖像受呼吸運動影響,造成不同程度的偽影,偽影嚴重可影響診斷,導致漏診或誤診。
本研究過程中,腫塊型發(fā)生率高于浸潤狹窄型、腔內生長型、不明確型,腫塊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類型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灶類型中,肝門區(qū)膽管癌9例(37.5%),肝外膽管10例(41.7%),周圍性(肝內)膽管癌5例(20.8%)。CT 掃描質量高于MR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醫(yī)療設備的不斷改進,64 層螺旋CT機逐漸用于診斷膽管細胞癌。該技術采用了動脈期、門靜脈期、延遲期Ⅱ期增強技術,通過冠狀面與多平面的重組實現了圖像的清晰化處理,可更為準確地顯示患者腫瘤病灶與相鄰結構的關系,也可清晰觀察到患者膽管的擴張程度,具有較高的檢測能力。即便是微小病變也可準確定位與定性,具有掃描范圍大、無間隔、快速、多期增強、薄層等特點,可有效消除偽影對檢出結果的影響,利于準確診斷膽管細胞癌的病癥,更為清晰顯示患者的膽道輪廓、腫塊、梗阻端的解剖結構,且64層螺旋CT掃描結果極少受到患者呼吸運動的影響,保證了結果的準確性。64排螺旋CT的MPR 后處理技術對膽道系統(tǒng)疾病診斷價值不斷提高,掃描時不易受到患者呼吸運動影響,結果具有較高精準性[5]。MRI 圖像因受呼吸運動產生不同程度偽影,對于其他MRI 禁忌證患者亦不能進行MRI 掃描,尤其對裝有心臟起搏器和較危重患者來說,MRI檢查受到限制。
綜上所述,臨床上運用CT、MRI 掃描方式進行膽管細胞癌診斷均較有顯著效果,其中64層螺旋CT掃描方式能夠得到更為準確與清晰圖像,且不受患者呼吸運動影響,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