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安創(chuàng) 陳傳新(通信作者)
214174無錫市惠山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1,江蘇無錫
243000馬鞍山十七冶醫(yī)院影像科2,安徽馬鞍山
腎透明細胞癌(RCCC)是腎癌中最常見病理類型,約占70%~80%[1-2],多起源于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筆者收集、整理經(jīng)病理證實RCCC 患者16例臨床資料,并對其CT表現(xiàn)進行總結、歸納。現(xiàn)報告如下。
2011年1月-2017年11月收集經(jīng)手術及病理證實RCCC 患者16例的影像資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齡46~80歲,平均62.3 歲;其中上腹部不適1例,腰背疼痛不適3例,腰部疼痛不適且伴肉眼血尿1例,僅為肉眼血尿1例,其余10例無癥狀為體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
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 檢查,行Ⅲ期動態(tài)增強檢查,層厚5 mm,層間距5 mm,螺距為0.984∶1,F(xiàn)OV為40 cm,矩陣512×512。增強對比劑為碘帕醇,劑量為80~100 mL,使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入,注射速度為3.0 mL/s,于注射后25~35 s、80~100 s、2~4 min 分別進行皮髓質期、實質期及排泄期掃描。掃描時囑患者屏氣。
CT 表現(xiàn)分析:16例患者均為單發(fā),左腎7例,右腎9例;腫塊為圓形或類圓形,直徑約為2.2~10 cm,平均5.8 cm;其中位于腎臟實質內(nèi)3例,不同程度凸出腎輪廓之外13例;3例為均勻實性密度,3例大部分為實性、伴少部分壞死囊變區(qū),10例病灶壞死囊變明顯;平掃病灶實性部分等低密度12例,低密度2例,等稍高密度2例。14例腫瘤實性部分呈快進快退的強化方式,即明顯強化,且強化峰值在皮髓質期,CT 值為90~210 Hu,實質期不同程度密度減低,排泄期病灶密度低于腎實質(圖1)。皮髓質期明顯強化1例,但峰值在靜脈期;壞死囊變明顯1例,實性成分皮髓質期輕度強化,實質及排泄期延遲強化。病灶內(nèi)顯示粗大血管3例;病灶內(nèi)見點狀及小片狀鈣化3例;邊界清晰8例,完整包膜2例(見圖1B)。16例患者均未見腎靜脈及下腔靜脈癌栓形成;腹膜后間隙未見淋巴結轉移。
術中及病理所見:16例患者均手術切除,其中10例腫塊包膜完整。①大體病理所見:腫瘤質軟,呈圓形或卵圓形;切面呈金黃色實性,腫塊與正常腎組織存在纖維性假包膜;常因出血、壞死、鈣化和囊性變而呈多彩狀。②鏡下示:腫瘤細胞較大,胞質內(nèi)見含有豐富糖原及數(shù)量不等脂類物質沉積;腫瘤細胞呈實性團索狀排列,形成實性細胞巢,其間見間質分隔,間質內(nèi)見特征性的豐富竇狀血管。
圖1 CT表現(xiàn)分析
流行病學特點:RCCC好發(f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早期常無癥狀,可能有輕微發(fā)熱、乏力等全身癥狀,臨床典型表現(xiàn)為血尿、腎區(qū)疼痛和腫塊,但三者同時出現(xiàn)概率較小[3]。本研究中6例以血尿或腰腹部不適就診,其他10例以體檢發(fā)現(xiàn)或進行腹部其他臟器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
CT 影像表現(xiàn)特點:①腫瘤呈圓形、類圓形,多數(shù)是位于腎皮質的界限清楚腫塊。有時僅見腫塊主體位于腎外病例。此特點與腫瘤多起源于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有關,本組13例具有此生長特點。②腫瘤較小時密度常均勻,當瘤體較大時壞死囊變明顯,表現(xiàn)為不均勻密度。本研究中,13例瘤體直徑>3 cm,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壞死囊變、出血,具有隨瘤體增大,囊變、出血越明顯趨勢;其中3例伴有鈣化,與文獻報道相符,提示腫瘤壞死囊變、出血及鈣化與腫瘤較大時腫瘤本身血供相對缺乏有關[4]。平掃實性部分以低或等低密度多見,腫瘤細胞內(nèi)含有脂質是低密度的病理基礎之一。③由于腫瘤生長緩慢,對瘤周正常腎組織壓迫刺激纖維組織增生,環(huán)繞瘤體形成假包膜。CT表現(xiàn)為皮髓質期和實質期環(huán)繞瘤周一層低密度環(huán),排泄期及平掃顯示不清。文獻報道,病灶越小,假包膜的發(fā)生率越高[4-5],反之亦然。本組2例CT 顯示包膜,8例皮髓質期及實質期顯示腫瘤邊界清楚,提示包膜存在,病理切片顯示此10例均有包膜,且6例無包膜者瘤體均較大,與文獻報道相符。④腫瘤具有快進快出的強化方式[5-9],皮髓質期強化程度與同樣富血供的腎皮質相近,甚至高于腎皮質;實質期由于腫瘤內(nèi)對比劑的快速消退,相對于腎實質為低密度;排泄期密度更低。此型強化方式可能與腫瘤血供豐富及間質內(nèi)豐富的竇狀血管有關。本研究中,具有此型強化方式的腫瘤皮髓質期CT 值為90~210 Hu,且大部分>100 Hu,其中3例于此期見粗大腫瘤血管。⑤少數(shù)RCCC 表現(xiàn)為皮髓質期強化明顯、強化峰值在實質期和皮髓質期輕度強化、實質期與排泄期延遲強化的強化方式,本研究中各有1例。部分晚期患者可伴有腎靜脈、下腔靜脈瘤栓形成及鄰近腹膜后淋巴結轉移[10-12],本研究組均未發(fā)現(xiàn),可能與樣本例數(shù)較少或發(fā)現(xiàn)較早有關。
RCCC的鑒別診斷:①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為腎內(nèi)最常見良性腫瘤,其典型表現(xiàn)為瘤內(nèi)含有明確脂肪,易于診斷。而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與透明細胞癌混淆。前者平掃多呈稍高或等密度;具有外向生長的特點,常表現(xiàn)為“劈裂征”,即呈楔形擠入腎實質,此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特征性表現(xiàn);無包膜,也元血管瘤栓形成及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等惡性征象。而透明細胞癌多為低密度,也很少發(fā)生“劈裂征”。②嗜酸性腺瘤:為腎少見良性腫瘤,明顯均勻強化,瘤內(nèi)中央延遲強化的星芒狀瘢痕為其特征性表現(xiàn)。③乳頭狀細胞癌:為腎臟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由于腫瘤乏血供,多表現(xiàn)為皮髓質期輕度強化,實質及排泄期延遲強化[13]。④嫌色細胞癌:嫌色細胞癌起源于腎集合管,所以腫瘤多位于皮髓質交界處,皮髓質期中度強化,峰值出現(xiàn)在實質期,排泄期下降,也可表現(xiàn)為漸進性延遲強化。病灶中央可出現(xiàn)大多數(shù)情況下無延遲強化的瘢痕[14]。
綜上所述,RCCC臨床上較常見,日常工作中結合病史,根據(jù)腫瘤部位,包膜的有無,強化程度,壞死囊變及出血情況,尤其是快進快出的強化方式多能做出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