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杰
410000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胃痛又被為胃脘痛,是臨床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患者發(fā)病之后的上腹部胃脘靠近心窩部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其還會出現噯氣、吞酸等反應[1]。伴隨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飲食結構的調整等,臨床胃痛患者的數量出現不斷上升,該病也得到了臨床的廣泛關注[2]。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胃痛常發(fā)于早春冬令、秋冬之交之際。中醫(yī)認為機體出現胃痛的機制主要有兩種:首先機體如果長期處于憂思、怒、惱狀態(tài),極易引發(fā)肝氣失調;其次,如患者脾臟功能欠佳、脾不健運,進而引發(fā)胃失和降。針對上述胃痛常見發(fā)病機制,中醫(yī)常通過采用疏肝理氣或者溫通補中的方法,恢復患者的正常脾胃功能,取到顯著效果。雖然目前對脾胃虛寒證胃痛的西醫(yī)藥物很多,但現有研究已證明針對脾胃虛寒證胃痛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較單純應用中醫(yī)或者西醫(yī)治療效果更佳,患者治療效果好、恢復快、復發(fā)率低。因此,中醫(yī)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脾胃虛寒證胃痛的方法,尋找更為有效的中醫(yī)藥方具有重要意義。在中醫(yī)臨床治療中,胃痛患者根據實證與虛證證型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型,其中脾胃虛寒證胃痛患者十分常見[3]。針對此類胃痛患者的治療,本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入參附黃蒲湯,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治脾胃虛寒證胃痛患者94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均接受臨床相關檢查,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診斷標準,均經胃鏡檢查后確診。按照臨床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各47例。常規(guī)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25~67 歲,病程1~18年。中藥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26~68 歲,病程2~1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常規(guī)組患者接受臨床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抑菌、消炎、殺滅幽門螺桿菌等,同時需要給予患者胃動力改善、胃部黏膜保護治療等。⑵中藥組患者則在常規(guī)組治療基礎上同時服用參附黃蒲湯,方藥組成:神曲、廣木香、炒香附各10 g,甘草、延胡索、陳皮、烏賊骨各13 g,制附片10~15 g,炒山藥、炒大黃各15 g,黨參、蒲公英各30 g。針對臨床中反酸嚴重的患者加入吳茱萸、煅瓦楞子各12 g,可暖肝溫胃抑制胃酸;腹部疼痛嚴重的患者需要加入枳殼、青皮、佛手各12 g,可疏肝解郁,行氣寬中,達到止痛功效;泛吐清水較多的患者需要加入干姜、茯苓、砂仁與蜀椒目各12 g,可以溫胃化飲?;颊呙咳諏⑺幬锛尤?00 mL水進行煎煮,取汁2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1 劑/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個月[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胃部疼痛情況。利用VAS 評分分析患者的疼痛情況,無任何痛感0 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患者得分超過7 分則表示疼痛較為嚴重,患者難以忍受?;颊叩腣AS 得分越高,其疼痛反應就越強烈。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患者相關癥狀的好轉程度等將其分為無效、改善及治愈。①無效: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后胃痛情況未出現任何好轉,相關癥狀仍然存在,部分患者病情甚至惡化,且接受內鏡檢查之后無變化。②改善:患者治療后的胃痛次數出現減少,接受內鏡檢查之后出現一定程度好轉,相關癥狀有所減輕。③治愈:患者胃痛癥狀完全消失,接受內鏡檢查之后恢復正常,且患者體征等恢復正常。總有效率=改善率+治愈率。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中藥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40,P<0.05)。見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中藥組疼痛情況得到更為明顯的緩解,優(yōu)于對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胃痛屬中醫(yī)學“胃脘痛”范疇,患者患病之后會出現噯氣等各類癥狀,且胃脘部靠近心窩的位置會出現疼痛[5]。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胃痛患者逐漸增多,且很多患者在秋冬之交、早春冬令時節(jié)發(fā)病,患病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6]。胃脘痛的中醫(yī)病因病機為氣機升降失調、氣滯濕阻、脾氣虛弱以及寒熱互結引起脈絡瘀阻而發(fā)病。此外,因久病不愈或者治療無效等,導致虛弱、體寒及血瘀等,加之潰瘍所致疼痛、出血等,以及患者情志不暢,故而加重疼痛。本病為本虛標實之癥,脾虛為本,寒熱、濕阻及血瘀為標。
在胃痛患者的常規(guī)治療中,西醫(yī)藥物多能改善患者的胃部疼痛癥狀,但是患者很容易出現復發(fā),無法從根本上治療疾病?;颊呶竿床∫蝾愋洼^多,胃部寒邪造成寒凝不散、氣機升降受阻,會出現胃氣不和,引發(fā)疼痛;肝臟有疏泄氣機的功能,若患者出現抑郁惱怒情況,則會肝失條達、肝氣橫逆,進而導致胃痛;若患者長期內傷勞倦、脾胃虛弱,則會出現稟賦不足、胃失溫養(yǎng),進而導致中焦虛寒,引發(fā)胃痛。此外,患者長期進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jié)也會造成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等。中醫(yī)學認為脾胃虛寒證胃痛患者的治療應以補脾益胃、止痛緩急等為主,本研究針對此類患者選擇參附黃蒲湯治療。黃芪建中湯是作為中醫(yī)治療胃痛最常用的方劑,其來源于《金匱要略》,即小建中湯,其具有有效的溫中補氣、和里緩急作用,常應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具有和里緩急以及溫中補氣的功效,但在活血化瘀及和胃補脾方面相對欠缺,且止痛效果較慢,臨床療效并不十分滿意。針對脾胃虛寒證胃痛的病因病機,認為應治以和胃止痛、活血化瘀以及溫中散寒等法。中藥參附黃蒲湯具有化瘀生新、溫中健脾、和胃止痛及活血化瘀等功效,完全符合本病的治療要點。其主要作用為化瘀生新、溫中健脾,處方中神曲、陳皮、廣木香、炒香附、炒白術、炒山藥、制附片以及黨參等均可發(fā)揮溫中健脾的功效。方中蒲公英可解毒散滯;炒大黃可化瘀活血;延胡索可止痛行氣。三藥聯(lián)用可以去腐生新,并且加快患者胃部潰瘍的愈合,加速血液循環(huán)。延胡索可以用于內臟痙攣性、非痙攣性疼痛,均具有良好的療效。在胃脘疼痛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增加延胡索的使用劑量。廣木香、炒香附與陳皮聯(lián)用,有升降調節(jié)、疏肝行氣的功效;制附片可以止痛散寒;山藥可以除濕健脾;烏賊骨可以抗?jié)?;白術與黨參有較好的益肺健脾功效;神曲可以和胃健脾;甘草則可以中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已經證明烏賊骨、延胡索、大黃、蒲公英以及黨參均能夠起到有效的抗十二指腸、胃潰瘍的作用。生甘草能夠抗酸,起到消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的效應。另外根據患者的實際癥狀,在方劑原有藥物的基礎之上加入一些對癥治療中藥,從而有針對性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在治療脾胃虛寒證胃痛患者過程中,除了應用中藥治療外,還需配合應用一些其他的中西醫(yī)輔助治療方法,因為脾胃虛寒證胃痛能否得到有效根治,與多種因素相關,如疾病長短、病情嚴重程度和患者自控能力,以及有無糖尿病、心臟病、腎病等其他基礎疾病。在本研究中,通過對脾胃虛寒證胃痛患者采用中藥參附黃蒲湯及其他對癥治療方法,治療效果更佳。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guī)組 47 5.9±0.9 4.7±0.8中藥組 47 5.8±1.1 1.3±0.2 t 0.482 28.267 P>0.05 <0.05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藥組患者整體療效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且疼痛情況緩解較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患有脾胃虛寒證胃痛的患者治療方案選擇而言,在常規(guī)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參附黃蒲湯治療,其療效顯著,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也會得到有效緩解,該方案可作為此類胃痛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