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
蘇序是宋朝人,世居四川眉山。他有個兒子叫蘇洵,生于1009年。蘇洵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蘇軾,一個叫蘇轍。
蘇洵很“搖滾”,經(jīng)常一人打起背包,乘船或騎馬,四處游玩,結(jié)交朋友。最后一次出遠門,37歲的蘇洵撂下9歲的蘇軾、7歲的蘇轍,一個人逍遙去了。
他先乘船出川,騎馬去了開封。然后一路向南,去了江西。在九江,他結(jié)識了一位名叫雷簡夫的人。3年后,他接到一封家書,被告知父親蘇序病逝,這才倉促歸家。在當(dāng)時,所有人都把蘇洵當(dāng)成了浪蕩子。只有父親蘇序,在別人用怪異的眼光看待自己兒子的時候,始終笑而不語。
蘇洵有個二哥,叫蘇渙。
當(dāng)?shù)厝硕颊J為蘇渙比蘇洵有出息多了。蘇渙24歲考中進士時,蘇洵16歲,想追隨哥哥的步伐,奮斗了兩年后去參加科舉,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而父親蘇序的死,改變了蘇洵的人生。從1047年到1056年, 他有十年未出四川。后來的人說,這是蘇洵閉門求索的十年。
那些年走過的路,遇見的人,都成了蘇洵自我提升的參照物。他厭倦了為科舉而讀書作文,把自己早年寫的數(shù)百篇科舉時文,一把火燒掉。然后,“閉戶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
他只讀《論語》《孟子》,韓愈以及其他賢人之文。經(jīng)過多年苦讀后,用蘇洵自己的話說,胸中積攢的話越來越多,一提筆,化成文字自動流淌出來,每一篇都是“有為而作”、經(jīng)世致用之文,不再是以前那種空洞無用的應(yīng)試文章。
他練就了一項本領(lǐng),能夠預(yù)見科舉的潮流。
他的兩個兒子,經(jīng)過他的訓(xùn)練后,將代替他投身考場。蘇洵自己給兩個兒子編了數(shù)千卷書,當(dāng)作教材,并對兒子們說:“讀是,內(nèi)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本褪钦f,他也不照科舉大綱來教兒子們,而是以孟子、韓愈、歐陽修的文章為范文,讓他們學(xué)寫古文。多年后,蘇軾兄弟參加科舉。那一年,科舉風(fēng)向變了,由重詩賦改為重策論,而主考官正是歐陽修。
蘇洵不僅預(yù)見了科舉風(fēng)氣的轉(zhuǎn)變,還押中了主考官。蘇洵自己不屑于考科舉了,卻成了那個年代的科舉押題大師。
不僅如此,蘇洵還是兩個兒子正式出道前的經(jīng)紀(jì)人。他很早就認定兩個兒子必成大器。
在著名的《名二子說》一文中,蘇洵這樣解釋給兩個兒子起名“軾”和“轍”的原因:
車如果去掉軾,那就不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我擔(dān)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都是順著車轍走的,但說到車的功勞,沒有人會想到車轍。這樣也好,就算車毀馬亡,人們也不會責(zé)難到車轍上。車轍是能夠在禍福之間優(yōu)游自處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在兩個兒子成人之后,蘇洵決心將他們送出四川。這時候,他之前在全國游蕩認識的朋友,紛紛變成了蘇氏家族的貴人。蘇洵的好友雷簡夫幫蘇洵寫了幾封推薦信,分別推薦給當(dāng)朝名臣張方平、歐陽修和韓琦。張方平雖然與歐陽修有矛盾,但還是不計嫌隙,替蘇洵父子寫了一封給歐陽修的推薦信。
當(dāng)時人都知道,歐陽修是文壇最知名的星探,只有他才能夠成全蘇洵父子的文名,讓“三蘇”走紅。就這樣,蘇洵父子帶著雷簡夫、張方平等貴人的推薦信,進京了。
到了開封,蘇軾、蘇轍兄弟積極準(zhǔn)備來年春天的科舉考試,蘇洵則與京師的名公巨卿頻繁接觸。作為父親兼經(jīng)紀(jì)人,蘇洵的任務(wù)是把兩個兒子“推銷”出去。當(dāng)然,前提是他得先把自己“推銷”出去,這樣才有說服力。
他拿著雷簡夫、張方平的推薦信,精選了自己最得意的20篇代表作,去求見歐陽修。星探歐陽修聽說有這么個自帶巨星潛質(zhì)的人,趕緊取來文章一讀。一讀,果然很受用,當(dāng)即就把蘇洵捧為“當(dāng)代荀子”。歐陽修把蘇洵父子推薦給了當(dāng)朝重臣韓琦、富弼、文彥博等人。短短時間內(nèi),蘇洵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頻頻成為京城達官顯宦的座上賓。
而蘇洵的文章也一夜成為爆款,引領(lǐng)了京城的寫作風(fēng)尚,“名動天下,士爭傳誦其文,時文為之一變,稱為老蘇”。
蘇洵紅了,他的兩個兒子馬上也紅了。在1057年春天的科舉中,蘇軾和蘇轍雙雙中第,脫穎而出。
蘇軾兄弟的上榜,源于歐陽修對科舉文風(fēng)的改革,此前被推崇的虛浮華麗文風(fēng)不吃香了,質(zhì)樸平易、言之有物的文風(fēng)開始占據(jù)有利地位。而蘇洵早年教導(dǎo)兒子們作文,已經(jīng)預(yù)見到了這一點。
蘇軾兄弟的文章確實好,這是大前提,但還不夠,關(guān)鍵還得有人加持。所以還是歐陽修出馬了。放榜后,歐陽修對蘇軾兄弟一頓猛夸,說后浪兇猛,老夫當(dāng)避此人(蘇軾),放出一頭地。
除了歐陽修,韓琦、司馬光等人也是蘇洵父子的貴人。1061年,蘇軾和蘇轍同時獲得推薦,參加由宋仁宗親自主持的制科考試。臨近考試時間,蘇轍突然生病了。
宰相韓琦聽聞消息,專門向宋仁宗申請考試延期舉行。他的理由是,今年的制科考試,蘇軾和蘇轍兩人最有聲望,現(xiàn)在聽說蘇轍病了,如果兄弟倆有一人不能參加考試,將難孚眾望。宋仁宗同意了。朝廷于是宣布當(dāng)年的制科考試延期20天舉行。
這次考試,一共只錄取三人??脊偎抉R光對二蘇的策文十分欣賞,將蘇軾、蘇轍列為最高等——三等予以錄取。而蘇轍的策文寫得很犀利,直言宋仁宗為政茍且,引起考官們的爭議。司馬光據(jù)理力爭,說蘇轍“于同科三人中,獨有愛君憂國之心,不可不收”。最終,宋仁宗愛惜羽毛,于是降一等,以第四等錄用了蘇轍,對他進行升官。
退朝回宮,宋仁宗掩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頗為得意地對曹皇后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兩個兒子已經(jīng)出人頭地,而蘇洵自己也成為北宋最為傳奇的布衣文人之一,歷史再也抹不去他們的名字。
但蘇洵卻有了新的煩惱。當(dāng)自己名滿天下,可與名公巨卿平起平坐之后,他早已消失的斗志又被點燃了。雖然多年無意仕途,但他骨子里是想做帝王師、給時代把脈開方子的。歐陽修等人也希望朝廷能將蘇洵引進體制內(nèi),授予相應(yīng)的官職。這給了蘇洵很大的期待。然而,左等右等,就是等不來朝廷的委任狀。
一直等了兩年多,朝廷才下詔,讓蘇洵去參加考試??荚囃ㄟ^了,就能直接授官。蘇洵很有個性。他認為朝廷要他參加考試是不相信他平時作的文章,便稱病拒絕赴試。與此同時,他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近7000字的《上皇帝書》,就天下之事提出了他的十項改革主張,但宋仁宗對他的改革方案均無回應(yīng)。
事實上,蘇洵雖然常年偏居西南一隅,但他精通歷史,一眼就能洞穿宋仁宗盛世背后的危機。在他最著名的政論文章《六國論》中,他提筆寫道:“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闭麄€北宋,讀過這篇《六國論》的人,都能一眼看清蘇洵是在借古傷今,諷刺當(dāng)時朝廷以歲幣向契丹換和平的政策。但像蘇洵這樣的,在宋仁宗后期是不可能獲得重用的。最后,朝廷還是給了蘇洵一個縣主簿的低級職位,留京參與編纂禮書。
1066年,在帶領(lǐng)兩個兒子到京城發(fā)展10年后,蘇洵病逝了,年僅58歲。蘇洵之死,震驚朝野,為他作挽詞的士大夫達100多人,“自天子、輔臣至閭巷之士,皆聞而哀之”。
蘇洵死時,蘇軾30歲,蘇轍28歲。此后,兄弟倆宦海沉浮,卻被父親早年預(yù)測他們前途的《名二子說》一一說中:蘇轍為人較穩(wěn),一度官至副宰相之位;而蘇軾鋒芒畢露,雖然仕途坎坷,但文名最盛,光耀千年。
一千年來,“三蘇”上升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段傳奇,有人喜歡蘇洵的豪健,有人喜歡蘇軾的奇縱,有人喜歡蘇轍的深沉。他們一起進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一舉占據(jù)三席。
縱觀整部中國史,這樣著名的父子三人組合,恐怕只有兩對:公元1000年以前出過一對,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世稱“三曹”;公元1000年以后,又出一對,就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世稱“三蘇”。
絕代傳奇,到此為止。
//摘自最愛歷史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令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