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子
Givenchy的破洞牛仔褲
日本漫畫家矢澤愛的作品《NANA》
好好的牛仔褲干嗎要挖這么多洞?讓我們看看破洞牛仔褲的“撕裂”叛逆史。
自1853年李維斯開始批量生產(chǎn)牛仔褲至今,牛仔褲已經(jīng)有小200年的歷史了,因為堅實耐磨、方便洗滌,牛仔褲作為“工服”進入人類服裝史的舞臺。
直到20世紀60年代,牛仔褲也和時尚沾不上邊。那時的西方人民正處在攀比消費期,追求名牌。當時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奧西·克拉克曾說:“我愿為所有美麗的事物一擲千金?!?/p>
任何時代、國家都有和主流文化唱反調(diào)的“愛好者”,在大部分人追求高消費的時候。一群穿著牛仔褲的叛逆“壞小孩”展開了一場與主流文化的對抗。
那個年代著名的朋克明星伊基·波普,為了表達對奢侈品和高消費的抵制,當眾撕裂了自己的牛仔褲,并持續(xù)穿著破洞牛仔褲出行,使破洞牛仔褲變成了叛逆精神的象征和符號。
當時的嬉皮士們紛紛效仿伊基·波普的行為,努力磨破自己的牛仔褲,他們認為破洞牛仔褲代表對奢侈品的諷刺和鄙視:寧愿把素樸的服裝穿(撕)爛,也不愿意向高消費屈服。
牛仔褲生產(chǎn)廠家嗅到了商機,爭相推出各種款式的破洞牛仔褲。一直占據(jù)英國時裝界中心位置的先鋒時裝設計師維維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也對朋克文化情有獨鐘,設計了大量破洞牛仔褲的時裝,被奉為時裝界的“朋克教母”。
維維安· 韋斯特伍德影響廣泛, 日本漫畫家矢澤愛的作品《N A N A》中,女主角大崎娜娜的衣服、首飾大部分來自V i v i e n n eWestwood品牌,特別是她那些永遠有洞的牛仔褲。
最終, 破洞牛仔褲和“ 撕裂(R i p p e d)”文化一起席卷了整個朋克圈和商業(yè)市場。無論是專門的搖滾樂隊,還是朋克風格流行歌手,破洞牛仔褲都是他們的“標配”。
破洞牛仔褲也成了“朋克時裝”的代表,變成了一種另類時尚,它的生命力比朋克文化更持久、更易傳播、更具商業(yè)價值,還賣得更貴!因為在牛仔褲上“挖洞”增加了更多道制作工序。
都說“衣不如新”,破洞牛仔褲偏偏催生了“服裝做舊”產(chǎn)業(yè)。在B B C的某部紀錄片中,印度牛仔褲加工廠的工人自豪地介紹:“我們的技術能用5分鐘時間,使牛仔褲達到穿了5年的磨損效果?!?/p>
伊基·波普可能沒想到,他的撕裂改變了牛仔褲的命運。
//摘自壹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