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藝
摘要:單元設計是在整體觀下對學習主題、學習目標、學習活動、持續(xù)性評價等要素的系統(tǒng)性設計。以“酸和堿”主題為例,闡述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單元教學設計流程,發(fā)揮化學核心概念的統(tǒng)攝作用,對化學知識的素養(yǎng)功能價值及其學科觀念進行梳理和概括,使化學學習由“散點”變成結構化,實現(xiàn)化學知識的功能化和素養(yǎng)化。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單元教學;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20)11-0042-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11.011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指化學教學給予學生未來發(fā)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課堂教學是達成素養(yǎng)目標的重要途徑,“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倡導單元設計。單元設計是在整體觀下對學習主題、學習目標、學習活動、持續(xù)性評價等要素的系統(tǒng)性、發(fā)展性設計,通過對化學知識的素養(yǎng)功能價值及其學科觀念的梳理和概括,形成從基本概念到核心概念的知識建構,使化學學習由“散點”變成結構化,從而實現(xiàn)化學知識的功能化和素養(yǎng)化。
一、主題的解讀
“單元學習主題”是指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經驗,圍繞化學核心知識組織起來的,體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主題?!八岷蛪A”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身邊的化學物質(一級主題)下的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二級主題)的重點內容,包括溶液的酸堿性、常見的酸和堿及其反應等內容。整體而言,“酸和堿”承接金屬內容,關聯(lián)后續(xù)鹽單元的學習,關注課程標準中的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科學探究、化學與社會發(fā)展等內容專題,可構建形成學習主題。
從化學學科價值看,酸和堿是常見的兩類物質。它的功能與價值體現(xiàn)在:第一,從定性到定量。定性認識酸具有酸性、堿具有堿性;然后通過用pH試紙測酸堿度,初步從定量角度認識酸堿性的強弱。第二,從宏觀到微觀。從具體酸和堿的性質入手,歸納共性,然后從微觀角度進行解釋,體現(xiàn)了物質組成、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第三,從性質到用途。在重點介紹酸和堿性質基礎上,強調其性質與用途的關系,體現(xiàn)知識運用。因此,通過“酸和堿”單元的學習,有利于學生開展以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從宏微結合、變化守恒的視角,運用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促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二、單元素養(yǎng)目標分析
在學科知識層面,學生關于酸堿的已有認識:家庭調味品食醋中的醋酸;稀酸與鎂、鋅、鐵、銅等金屬反應的異同;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質氫氧化鈣等等,但對酸堿性質、反應化學方程式和類型等方面認識存在不完整性和錯誤。
在學科能力層面,學生具備一定的預測一現(xiàn)象一結論的能力。但是,由于很多酸堿反應看不到明顯現(xiàn)象,怎么證明反應發(fā)生了呢?多數同學缺乏實驗方案的設計角度和思路。尤其當面對復雜的實際問題時,不能運用其中涉及的酸堿性質,更無法充分考慮各種因素,進行有層次的分析和論證。
在學科思維層面,通過前面學習,學生初步從微觀層面認識“物質具有不同性質的原因是什么”“物質之間為什么會發(fā)生各種變化”等問題,也認識到金屬等類物質的學習方法。然而,從類別的角度系統(tǒng)認識一類物質性質的意識有待加強,對化學變化的認識角度和思路有待豐富,根據物質的類別說明或預測物質的性質能力有待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酸和堿的學習重點是發(fā)展學生“宏微結合”“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變化觀念”“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等素養(yǎng)也都得到相應發(fā)展。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如表1所示。
三、單元主題教學規(guī)劃
“酸和堿”以學生認識能力發(fā)展為整體目標。引導學生按“酸堿是什么一酸堿有什么性質一酸堿反應有什么用”的思路,通過多課時教學逐漸建立對酸和堿從定性到定量、從宏觀到微觀、從孤立到系統(tǒng)的認識水平,形成運用類別觀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本主題需要5課時完成(見表2)。第1課時通過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基于實驗事實為證據對酸堿性的論證。論證鏈條如:石蕊變紅一溶液呈酸性→酸→H+(導電性實驗),pH試紙測pH→酸堿性→酸堿性強弱等。第2、3課時分別通過對常見酸和堿的性質和變化進行描述和多重表征,從微觀層面說明同類物質的共性和不同類物質性質差異的原因。第4課時通過如何證明“看不見”的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發(fā)生反應的問題解決,通過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操作,收集實驗證據,基于實驗事實得出結論,從微觀角度建立中和反應的認識模型(H++OH-=H2O),形成對特定化學問題分析的思維過程。第5課時通過運用所學的酸堿反應的知識和方法,對人體健康、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可能帶來的影響問題,提出處理或解決問題的方案。
四、單元教學設計反思
1.發(fā)揮核心概念的統(tǒng)攝作用
在教學中,應發(fā)揮酸和堿、中和反應等核心概念的統(tǒng)攝作用,引導學生形成基于類別、反應等角度認識酸堿性質的關鍵能力。比如,從溶液導電性認識酸、堿→借助工具(指示劑、pH試紙)區(qū)分酸堿→借助溶解性表認識酸堿的組成特點等。在學習酸的性質時,有序建構酸的性質框架,即酸能和哪些類別的物質反應一依法寫出化學方程式(置換反應“單換單”,復分解反應“相互交換、價態(tài)不變”)一從共性到個性(相同的H→+,不同的酸根離子)。再如,HCI和H2SO4在水溶液中都存在H+,溶液都呈酸性。NaOH和ca(OH)2的水溶液中都存在OH-,都呈堿性。酸是一類“有個性”的物質(含有H+),堿也是一類“有個性”的物質(含有OH-),二者混合后,酸中的H+和堿中的OH-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穩(wěn)定的水,所以中和反應的動力是有水生成。
2.開展實驗活動,提升探究能力水平
組織和開展學生實驗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性質預測、方案設計、概括解釋等活動,不斷提升探究水平。酸和堿之間的反應是酸堿化學性質的核心,當氫氧化鈉和鹽酸混合無現(xiàn)象時,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氫氧化鈉與鹽酸是否反應?怎么證明?→它們能發(fā)生什么反應?有何依據?→中和反應在實際中有何應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提升探究水平。學習堿的性質可按以下實驗對比認識:分別取NaOH和ca(OH)2兩種固體放在表面皿上觀察,一段時間后再觀察→分別取250 mL的兩個燒杯,大量水溶解少量ca(OH)2,少量水溶解大量NaOH,并觸摸燒杯外壁一取三個充滿CO2的塑料瓶,分別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水,觀察→向吸收CO2后的NaOH溶液滴加稀鹽酸,另取氫氧化鈉溶液加稀鹽酸對→向表面皿上久置的NaOH固體加稀鹽酸,向新取的NaOH固體中加稀鹽酸對比。
3.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增強問題解決能力
創(chuàng)設源于生產和生活實際的真實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體驗物質性質及其變化的應用。比如,酸的性質教學時,可創(chuàng)設以下問題情景:將一粒vc泡騰片放進水中,產生氣泡,其水溶液有酸味口感一猜想、設計實驗檢驗產生的氣體一猜想、設計實驗檢驗vc泡騰片的水溶液是否呈酸性→從分類角度小結(指示劑法或pH試紙、金屬法、金屬氧化物法、堿法、碳酸鈉溶液即鹽法)→歸納出酸的5個通性。再如,解決酸堿性強弱與pH大小之間的關系問題:取10%的稀鹽酸5mL,命名為A溶液一取1滴A溶液滴人5mL水中,得B溶液一取1滴B溶液滴入5mL水中,得c溶液,3種溶液酸性強弱順序為A>B>C→分別測出A、B、c三種溶液的pH→得出“溶液酸性越強,pH越小”的結論。同理,也可得出“溶液堿性越強,pH越大”的結論。通過真實情境問題的解決,把知識的獲得、方法的習得、觀念的悟得等寓于過程之中,提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切實把培養(yǎng)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