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琦
摘要: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讓學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與內容。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感受、模仿探究、互動論述等方法進行音樂的理解與學習,使學生在欣賞感受的同時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中的旋律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人文價值以及情感態(tài)度所吸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感受;感知;提升成效
中圖分類號:G62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221-02
音樂課堂是方法與內容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并行的一個活動場地。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成效?筆者通過實施研究,形成了以下策略:
1.將音樂與體驗感受相結合,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聆聽感受,體驗與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和精神內涵,通過學生的不同的感受來引導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讓學生自主主動的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
1.1?情境導入、形象感受。
課堂教學就和小說一樣,要有引入、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等幾部分,課堂的導入部分就像小說的開端。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是開始,會貫穿整節(jié)課。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的精彩就具有以下作用:吸引注意力、激發(fā)興趣、開拓視野、開闊思維、溝通情感、設置伏筆。
課例1:人音版第一冊第一課<好朋友>中《玩具兵進行曲》的欣賞
教學流程:
①講述故事:一個安靜的晚上,一個可愛的小朋友甜甜地進入了夢鄉(xiāng),這時,玩具兵們一個個從玩具箱子里偷偷地爬出來,他們排好整齊的隊伍游行,在屋子里快樂地走了幾圈……(并且擺放玩具兵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
②實踐體驗、聽賞樂曲:初聽全曲,并在聽完后用動作告訴大家樂曲的情緒。
③分段復聽:聽賞第一樂段,把聽到的樂器用動作摸擬演奏。
聽賞第二樂段,參與學生的音樂活動中,神氣地摸仿玩具兵動作。
聽賞第三樂段,引導聽賞第三樂段:a、小主人醒來了b、注意聆聽第三段音樂和哪一段相似?(第一段)
④整體復聽、展示自我、評價激勵。(通過他評、互評等方式,評出最可愛玩具獎、最神氣玩具獎、最有創(chuàng)意玩具獎、最滑稽玩具獎)
本課例中教師用道具玩具兵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聆聽音樂感受玩具兵的精神,通過動作的提醒來感受玩具兵的活潑,利用實踐活動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所得。
1.2?律動體會、理解欣賞。
律動可以分為模仿律動和創(chuàng)造律動,可以使用各種樂器與自制作品,也可以結合自身進行。它在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能讓學生確切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感情,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課例2:人音版第一冊第七課<小小音樂家>中《法國號》的學唱綜合教學
教學流程:
①導入新課:提問法導入,學生對樂器的了解。
②學唱歌曲:歌曲的情緒,拍型和結構。
在學唱過程中,利用模仿法國號演奏方法的律動,進行音高的學習。感受法國號在演奏時的音色特點與法國號所產生的樂器魅力。
③樂器介紹:法國號是交響樂器之王。
④歌曲處理:強弱對比和彈性與連貫對比。
⑤完整表演:邊唱邊律動,感受三拍子的搖晃感與法國號的圓潤的音色。
《法國號》是短小精煉,朗朗上口的歌曲,歌詞和音調很形象的模仿了法國號,深深的吸引了孩子們。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低年級兒童學習音樂時,把音樂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個個好玩的游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集中注意力,增強學習趣味,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活動中邊玩邊學。在接觸歌曲之前先掌握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在教學中讓他們跟隨音樂律動,并感受3/4拍的規(guī)律,突破難點。
2.將音樂與模仿探究相結合,提高學生音樂感知能力
模仿是通過親身參與演唱、演奏、創(chuàng)編等藝術實踐活動,并適當?shù)剡\用觀察、比較和練習等方法進行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基礎。探究是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視自主學習的探究過程,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即興式自由發(fā)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chuàng)作活動。
2.1?模仿音樂形象,理解音樂形象。
在音樂教學學唱或欣賞課的過程中,音樂形象是必要的音樂體現(xiàn),他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從聲音的模仿、動作的模仿、表情的模仿、情境狀態(tài)的模仿等,都是模仿音樂形象最直觀的四個方面。模仿不僅能讓音樂形象更具體更鮮明,而且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學生上課參與的積極性。
課例3:人音版第三冊第四課<童趣>中《跳圓舞曲的小貓》的欣賞
教學流程:分段欣賞
①樂段A
聆聽音樂,聽辨樂器
用輕柔自然的動作來表現(xiàn)小貓
觀察圖譜,分辨音樂形象
根據(jù)音樂找形象(貼一貼)
完整聆聽表現(xiàn)
②樂段B
感受B段音樂的特點。
播放音樂加入律動,打擊樂器加入(木魚)。
③聆聽《跳圓舞曲的小貓》A
聽辨音樂,熟悉旋律,找出相似樂段。(出示圖譜)
再次聆聽A感受結尾力度的變化。
根據(jù)音樂展開想象。
再次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旋律的特點。
通過模仿動作來提高學生注意力,并且讓學生能更好的熟悉音樂表現(xiàn)的形象,在模仿律動中找到小貓的特點以及與音樂相對應的地方。小提琴的演奏,聲音的模仿,讓學生對樂器所表現(xiàn)的音樂形象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并且對樂器的音色也更加的熟悉與了解。
2.2?探究音樂內涵,學習情感體會。
音樂具有的重要的人文意義與豐富的精神內涵。新課標中提到:“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增強集體主義精神?!本秃芎玫捏w現(xiàn)了以上這點。只有在課堂中落實探究與實踐,在生活中,學生才能學到更多,體會的更廣,才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課例4: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愛勞動>中《三個和尚》的欣賞
①故事導入:講一個故事。
教師播放民樂合奏《三個和尚》,隨音樂發(fā)展變化,配樂講《三個和尚》的故事。
②認識樂器:板胡、二胡……
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音樂、故事情節(jié)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教師展示打擊樂器堂鼓、小鈸、木魚。學生隨樂曲前奏在各打擊樂器上做模擬動作。
③聆聽樂曲主題
暗示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和人物,還設計了一個“和尚主題”,表現(xiàn)和尚性格。
教師播放第二段主題旋律,并出示第二段主題旋律譜例。
啟發(fā)學生結合故事情節(jié),就主題旋律的兩種情緒展開聯(lián)想。
教師引導:學生可從音樂的速度、主奏樂器的音色想象兩個和尚的性格:勤快與懶惰等。
聆聽樂曲主題旋律。
④聆聽全曲
教師播放民樂合奏《三個和尚》。
教師播放《三個和尚》無聲動畫片段:三個和尚誰也不去挑水,忍受著干渴,呆坐在佛堂前。
在本節(jié)音樂欣賞教學中,以“聽”為核心。一系列“聽”的任務不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提高學生對音樂形象感知的質量。低年級學生喜歡“敲敲打打”的心理特點,利用打擊樂器的獨特魅力,降低要求,以玩入手,逐步引入。啟發(fā)學生想象樂曲所描繪的情景,并用動作表演出來,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表演。在律動感受的過程中學會從音樂中發(fā)現(xiàn)人文內涵,從而更好的理解音樂所帶來的人文價值。
3.將音樂與互動論述相結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中,能夠與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斷增強集體意識和協(xié)調能力。從身邊的同學、老師、家長、朋友中,進行學習合作,讓學生本身增強自信心,提高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其實踐能力,最后能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1.師生合作,集中學生注意力。
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老師作為主導,有多種方法可以與學生構成互動合作的情況:輕松的課堂氛圍,新穎的課堂問題,教師的教學形態(tài)。教師用自身表現(xiàn)來帶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音樂的理解。
2.生生合作,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力。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以一個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或研究,既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提高學生想象力。簡單的討論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的主動性,使得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更豐富更深刻的理解。
課例5:人音版第一冊第一課<好朋友>中《你的名字叫什么》的學唱綜合教學
教學流程:
①你的名字叫什么
師生問答,節(jié)奏掌握
②你的名字真好聽
師生律動并相互夸獎
③我們都是好朋友
生生相互問答,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增強學生自信心
④友誼花開萬里香
請學生上臺表演并且問下面的學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表現(xiàn)的時間
這首歌作為起始課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自然的條件,消除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陌生感,使學生對音樂課和音樂老師多一份親切感。歌曲在課本上采用兒童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配上活潑的插圖,使學生看起來親切,縮短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之間的心理距離。
參考文獻:
[1]?[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年,2003年5月出版.
[2]?鄒愛民,馬東編譯.《音樂教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出版.
[3]?趙宋光著.《音樂教育心理學》,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出版.
[4]?彭劍飛著.《音樂心育藝術》,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5]?汪安圣著.《認知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6]?《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