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彬
摘要: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普遍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能力,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提升與進步。而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習古詩詞,認識古詩詞,在使學生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就能將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質部分傳承下去,這也是新時期學生發(fā)展的剛性需求。但教師在教授初中生古詩詞并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與麻煩。例如,學生對于古詩詞中的傳統(tǒng)文化理解的不夠透徹,課堂效果不是很理想,還有教師,不能將傳統(tǒng)文化有效地融入到古詩詞教學中去。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都是教授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的絆腳石。這些問題也普遍受到了社會的關注,一些教育工作者開始越來越重視這些方面的問題。本篇文章主要論述了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融入到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去,并提出一些理論方面的建議,希望能夠對解決這些問題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042-01
引文
我國的課程教育體系正在進行不斷地改革與進步,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變得越來越高,這也是社會日益發(fā)展不斷進步的必然趨勢。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效的融入到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去,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以及教育方針,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指導,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充分的發(fā)揮其優(yōu)良的作用,這同時也有助于初中生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發(fā)展。
1.結合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入
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育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古詩詞在我國也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是傳統(tǒng)文化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它是古代詩人或者是古代詞人進行創(chuàng)作所產生的文學作品,因此古詩詞都擁有其相應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且具體的創(chuàng)作背景指的就是當時作者所身處的一種環(huán)境當中。并且根據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生活現狀,進行了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而作者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造出相應的古詩詞,除了作者本身具有相應的創(chuàng)作才華之外,同時還包括對于其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其相應的心理性格經歷等多個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初中教師可以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融入到相應的初中所學古詩詞當中,通過其相應的歷史背景來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相應傳統(tǒng)文化,以此來實現相應的文化滲透。
2.結合古詩詞的語言結構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入
古詩詞不僅整體結構要工整,而且在語言結構方面也要優(yōu)美,古詩詞的語言結構一般都是要求講究平仄的,這樣可以增加詩歌抑揚頓挫的韻律美感。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又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所用的“平”“涵“混”“撼”等詞,非常精煉,極有表現力,寫出了洞庭湖浩浩蕩蕩、波濤澎湃的震撼場面。所以教師在進行講解的過程當中,可以舉一反三,幫助學生更全面的了解結構類型相同的古詩詞,以此來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同時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于古詩詞語言結構的講解和解析,來引入相應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3.結合古詩詞的內容含義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入
在我國傳統(tǒng)的古詩詞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語言十分精煉,這也是為什么古詩詞能夠流傳下來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一首古詩詞中包含的印象十分的豐富,其中一句十分簡短的詩句往往就包含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這種內涵還是那種幾百至幾千次都無法準確、詳盡解釋的。我國許多古詩詞當中所包含的思想意識都是十分深遠的,就算是把這些詩句放到今天,都依然具有極為深刻的含義。同時這些古詩詞還具有相當的探究意義的,例如,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有一首必學的古詩,曹操的《觀滄?!罚@是曹操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所做的一首詩。這首詩從體裁上看,是一首古體詩,而從表達方式上看,這又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在詩中描寫了觀看到的景象,然后又將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以及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態(tài)度融入到詩句中去。寫了景,又借景抒了情,一首讀來蕩氣回腸的詩就這樣完成了。這只是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其中一首古詩,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還有很多這樣不尋常的古詩,例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這些古詩對于初中生來說,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初中生相應的語文功底較弱,因此對于我國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非常高,他們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必須要對要學習的古詩的結構、思想內涵等進行充分的了解,并且要在其中滲透相應的傳統(tǒng)文化。
結語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過程當中,將傳統(tǒng)文化引入到其中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初中生來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并且其可行性也相對較高。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通過對于古詩詞教學來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傳統(tǒng)文化?;谶@種情況,就要求當代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要不斷的結合實際的發(fā)展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以此來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相應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增加其民族認同感,以及提升其愛國情感,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元媛.讓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課堂綻放魅力——古詩文教學初探[J].語數外學習,2013,(08):104-105.
[2]?羅博.優(yōu)化古詩文教學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淺談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J].教師,2012,(24):69.
[3]?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知識[J].考試周刊,2013,(7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