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鵬
(甘肅省涇川縣畜牧獸醫(yī)中心王村工作站,744399)
病毒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的犬瘟熱病毒(CDV),目前僅有一個血清型,可感染多種細胞與組織,但親嗜性最強的是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使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受到破壞。 傳染源主要是病犬和帶毒犬,犬場可因引入帶毒犬引起本病流行。 病犬和帶毒犬的鼻液和唾液帶有大量病毒,其淚液、血液、尿液、糞便及呼出的氣體也含有病毒,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造成食物、飲水、用品及周圍空氣等的污染,傳染性極強。 易感動物主要是犬科、鼬科、浣熊科動物,主要經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消化道,無年齡、性別和品種區(qū)別,但以1 歲之內,尤其是2-6月齡的未免疫幼犬在母源抗體消失后最易感,往往全窩發(fā)病,感染的幼犬死亡率高達80%以上。 貓和貓鼠動物可隱形感染,其他家養(yǎng)小動物如小鼠、豚鼠、雞、仔豬、家兔等和人對本病無易感性。
2.1 雙相性體溫升高。 本病潛伏期3-6d。 多數病犬與感染后第 4d、 少數于第 5d 體溫升高大39.8-41℃,持續(xù) 1-2d,接著有 2-3d 的緩解期(體溫為38.9-39.2℃)。隨后體溫再度升高,出現典型的呼吸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感染癥狀,少數病例于病初即表現神經系統(tǒng)感染癥狀,病程長達數周。
2.2 呼吸系統(tǒng)表現。 隨著體溫升高,病犬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眼睛濕潤、流淚,有漿液性鼻液,偶有咳嗽或人工誘咳陽性。 隨著病情發(fā)展,眼、鼻分泌物轉為粘液性和膿性,喉氣管及肺部聽診呼吸音粗歷。 在疾病中,后期常表現出支氣管肺炎或纖維素性肺炎癥狀,病犬鼻鏡干裂,呼吸急促。
2.3 消化系統(tǒng)表現。 病初常有嘔吐表現,但嘔吐次數不多,食欲減退或廢絕,對本病具有診斷意義。
2.4 神經系統(tǒng)表現在發(fā)病2-3 周或上述癥狀有所緩解后,多數病犬易出現神經系統(tǒng)感染癥狀。
2.5 其他方面表現。 幼齡病犬可表現牙齒有紋孔。 部分病犬于腹下和股內側皮薄處患膿皰性皮炎;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后,這些膿皰很快干枯消失。 部分病犬于發(fā)病2 周后,鼻端和四肢角質化。
根據病犬表現癥狀和免疫不全的記錄可以做出初步診斷。 進一步診斷需采用CDV 檢測試紙卡取病犬眼、鼻分泌物、唾液或尿液等,置于附帶的稀釋液中充分混勻靜置后,取上清液滴于樣品孔內,可在數分鐘內做出診斷。 判定方法:檢測線(T)和對照線(C)同時顯色為陽性,僅對照線(C)顯色為陰性,如對照線(C)不顯色為檢測無效,可能是不正確操作或是檢測卡失效。
4.1 西醫(yī)治療:本病無特效療法、通常早發(fā)現,早對癥治療,可減少病犬的死亡,促進康復;若神經癥狀出現后,往往遺留肢體抽搐或意識不清的后遺癥。 在病犬尚未出現典型癥狀時,盡快注射犬瘟熱單克隆抗體或大劑量的高免血清,以中和細胞外游離的CDV,劑量為每千克2.5ml;為抑制病毒增殖和控制細菌繼發(fā)感染,常應用利巴韋林、頭孢菌素等藥物對癥治療。
4.2 中醫(yī)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治則。 處方:知母 15g、川貝母 15g、丹皮 10g、生地 12g、白術 15g、龍膽草 12g、茵陳 10g、桔梗 15g、陳皮 10g、半夏 10g、白芍 5g、當歸 8g、甘草 10g,煎服,每天一劑,連用三天。 下痢時用白頭翁湯(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
犬瘟熱是對犬生命危害最大的一類疾病,潛伏期相當恒定,一般接觸病犬后第四天開始發(fā)熱,無細菌性繼發(fā)感染時癥狀較輕,死亡率平均20%,病程短著2-3d 死亡,多數15d 以上死亡。目前預防該病可選用國產五聯和進口二聯、四聯五防、六聯、七聯八防疫苗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以預防犬瘟熱、細小病毒、傳染性肝炎病毒、副流感、腺病毒2 型和冠狀病毒感染,以及犬型鉤端螺旋體和黃疸出血性鉤端螺旋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