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燕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畜牧獸醫(yī)服務中心,甘肅 通渭,743300)
腦顙又名氣毒,現(xiàn)代獸醫(yī)學稱為副鼻竇、額竇蓄膿,臨床以鼻流膿涕,甚或顏面高起,骨質變軟為特征。 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
多因飼養(yǎng)不當,使役無節(jié)。 外感風寒暑濕,邪毒乘虛而入副鼻竇,久之化膿。 此外,鼻腔、副鼻竇、額竇損傷,異物進入竇內,牙齒病和各種鼻流膿涕癥也可引起本病。
本病多見于單側,病初鼻流清液,繼則變成粘稠的黃白或灰白色膿液,惡臭難聞,低頭時流大量鼻濃。 病久顏面變形,患側副鼻竇部高起,骨質變軟,叩打患部呈濁音或半濁音,患畜躲閃。
3.1 病初用辛荑散:辛荑75g、酒知母50g、酒黃柏50g、沙參35g、木香15g、郁金25g、明礬15g。上藥共為細末,候溫灌服。
3.2 病畜老弱氣虛,或久病不愈者,可服黃芪知柏湯:生黃芪30g、酒知母120g、酒黃柏120g、廣木香25g、制乳香40g、制沒藥40g、土貝母30g、血余炭30g。 共為末,開水沖,候溫灌服。
3.3 加味知柏湯治療馬騾氣毒(額竇炎)。 藥用酒知母100~200g、酒黃柏100~200g、木香25~50g、制乳香50~100g、制沒藥50~100g、連翹25~75g、桔梗25~50g、金銀花25~50g、荊芥15~25g、防風15~25g、甘草15~25g。先將知母與黃柏研細末,酒炒,與其他研末的藥混合,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注意:服藥后禁食青草、高粱和黑豆。
3.4 中藥治馬騾腦顙:蒼耳散:蒼耳子、酒知母、香白芷、酒黃柏、北沙參、郁金、辛荑花、木香、陳茶葉、枯礬、薄荷各18~21g,共為細末,開水沖服,連服3~5 劑。
3.5 加味辛荑散治療馬額竇炎:藥用辛荑45g、防風25g、荊芥25g、酒黃柏30g、酒知母30g、沙參21g、當歸30g、川芎25g、郁金15g、明礬9g。 熱盛者加雙花、連翹各15g。 鼻膿多腥臭者加桔梗、貝母各25g。病久體虛者減去防風、荊芥,加黨參、黃芪、 山藥各30g。 將藥研碎,開水沖,加入黃酒200ml 或白酒100ml 同調灌服。每日或隔日1 劑。治愈時間,短者5 天,長者17 天,平均9.5 天。
3.6 木耳散治療馬屬動物無名流鼻:黑木耳、芥末、苦礬、火紙(燒灰)各120g。 上藥共為細末,勾兌溫水適量,此為一匹馬騾用量,1 次胃管投服。
3.7 中藥治療副鼻竇蓄膿癥:酒炒知母、酒炒黃柏各20g,木香30g。上藥共為細末,候溫灌服。服藥期間禁喂豆類、高粱和青草。 一般灌藥4~8 劑,對單純性上頜竇蓄膿有顯效,而對一側或兩側領竇及上頜竇同時蓄膿等效果較差。
3.8 酒知母100~150g、 酒黃柏100~150g、 沒藥50~75g、乳香50~75g、木香25~50g、連翹40~70g、桔梗25~50g、雙花50~55g、大力子25~50g、荊芥15~25g、檳榔10~40g、甘草15~25g。 本方最低量為480g,最高量為810g。 內服時應根據病畜的體質、年齡、病情輕重酌情調劑。 知母、黃柏兩藥用酒炒后再與其他藥混合水煎,去渣或研成細末,候溫灌服。
3.9 對于額竇炎初、中期流有粘液性或膿性鼻涕者,下列中藥處方的療效很好。 根據病畜情況適當加減,不結合其它療法,一般一個療程即可奏效。 處方:酒黃柏80g、酒黃芩80g、辛荑60g(用紗布包煎)、酒知母80g、雙花60g、甘草80g。 水煎服,每天1 次,連用4~5 天,病初熱盛可加郁金、蒼耳子。此時為了促進鼻液流出可加紫菀50g。大便干燥者加大黃、 芒硝,食欲減少者加青皮、陳皮。灌服3 劑后,一般鼻液減少??捎诘? 劑開始另加枯礬20~30g。 服后可見鼻液明顯減少。 為了消炎和預防肺部感染可應用抗菌素。 并可用高錳酸鉀水沖洗。 沖時將頭抬起,隨即將頭低下,如此反復用橡皮球沖洗多次。
副鼻竇是指額竇和上頜竇。 其蓄膿的特征是一側鼻孔流出黃白色濃稠惡臭膿鼻,但無咳嗽與病理呼吸音,如肺部有膿性病變,多呈現(xiàn)體溫升高,雙鼻孔同時流出膿鼻。 中藥治療有良好療效。久病難愈者,可采用穿刺排膿。 方法是用圓鋸或骨鑿等,在骨質松突起處,先切開皮膚,分離肌肉,剝離骨膜,再鑿開骨壁,挑出骨片,通至患部,用0.1%利凡諾液沖洗排膿,然后注入碘仿醚或吹入磺胺粉,每隔1~2 天處理1 次,至無膿時為止,鋸孔可自行愈合。 如無圓鋸,用鐵釘于竇腔突起處釘1 小孔,注入0.1%利凡諾液沖洗排膿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