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佩花
(甘肅省積石山縣草原技術推廣站,731701)
《元亨療馬集附牛駝經》 是我國獸醫(yī)學遺產中最系統(tǒng)、最完整的一部獸醫(yī)經典著作。為明代獸醫(y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撰,成書于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 1608 年)。該書理、法、方、藥俱備,列有219 方,其中洗心散和豬膏散就記載該書中,現(xiàn)將我們應用洗心散和豬膏散作為基礎方,隨癥加減,用于獸醫(yī)臨床的效果,報道于后,僅供同行參考。
1.1 組成 天花粉 30g,黃芩 30g,黃連 20g,連翹30g,茯神 25g,黃柏 20g,桔梗 30g,梔子 30g,牛蒡子20g,木通 15g,白芷 10g。共為末,開水沖,候溫加雞蛋清4 個,同調溫后灌服。
1.2 方解 本方系由黃連解毒湯加味而來,為治心熱舌瘡之劑。心開巧于舌,心經積熱,上攻于舌,致使舌體腫脹,破潰成瘡。治宜瀉火解毒。方中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通瀉三焦火,導熱下行,為主藥;輔以連翹助主藥瀉火解毒;牛蒡子、白芷消腫止痛,茯神安心神,天花粉清熱生津,木通清心火、利尿,皆為佐藥;桔梗排膿消腫,并載藥上達病所,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瀉火解毒、散瘀消腫之效。臨床上用于心經積熱所致的舌體腫脹破潰成瘡的病證。常和外用藥冰硼散或青黛散同用治療口炎,其療效顯著。
1.3 典型病例 2019 年4 月28 日,積石山縣銀川鄉(xiāng)魯家灣村魯家灣社的張某,飼養(yǎng)的一頭1 歲的秦川紅色母牛,出現(xiàn)食欲減退,發(fā)生流涎,而前來求治。主訴:于 4月25 日下午 5 時許,開始流涎,但到此日流涎越加嚴重。檢查:口腔發(fā)紅,舌體稍有腫脹。體溫 41.2℃,脈搏 78 次 /min,呼吸 64 次/min,其余均正常。西藥:青霉素 160 萬 X3 支,魚腥草10mlx2 支,混合后一次肌注,每日2 次,連用6 天。中藥洗心散加減:天花粉 30g,黃芩 30g,黃連20g,連 翹 30g,茯神 25g,黃柏 20g,桔梗 30g,梔 子30g,牛蒡子 20g,木通 15g,白芷 10g。共為末,開水沖,候溫一次緩慢灌服。連服8 天后病情基本正常。后經追訪,痊愈后再未復發(fā)。
用以上方法治療該類病畜147 例 (其中:馬類家畜 2 例,牛 98 例,羊 47 例),除 2 例羊治療中屠宰外,其余全部治愈。
2.1 組成 滑石30g,牽牛子 30g,大黃60g,官桂15g,甘遂 15g,大戟 15g,續(xù)隨子 20g,白芷 10g,地榆皮 12g,甘草 25g。共為末,熱調豬膏(油)500g,蜂蜜100g,一次灌服。
2.2 方解 本方系《元亨療馬集·牛經大全》中治療牛百葉干病的方劑。本方證的發(fā)生多因飼喂粗硬干飼料太多,飲水不足,致使胃中津液耗損過甚,而使百葉干枯,造成其患。方中以大黃,滌蕩胃腸為主藥;大戟、甘遂、續(xù)隨子、牽牛子、滑石破堅消積,通利二便,豬油、蜂蜜潤燥滑腸,皆為輔藥;佐以白芷、官桂理氣,且官桂尚能溫陽補土,以防攻逐太過,地榆可止胃痛、解毒;甘草協(xié)調藥性為使。諸藥相合,共成潤燥滑腸、消積導滯之功。臨床用于百葉干為本虛標實之證,本方服后能潤燥攻下,待瓣胃積滯解除后,可根據病情,再施以補法。方中大戟、甘遂與甘草雖是反藥,經江西省中獸醫(yī)研究所的驗證,用之無礙,未見毒副作用。
2.3 典型病例 2019年5月22 日,甘肅省積石山縣居集鎮(zhèn)鄉(xiāng)強灘村馬某飼養(yǎng)的一頭母牦牛,7天以前因感冒,到本鄉(xiāng)獸醫(yī)站進行過6 天的治療,精神稍有好轉,但食欲逐漸減少。故前來求治。檢查,精神沉郁,被毛粗亂,鼻鏡干燥,龜裂,瘤胃蠕動音遲緩而弱,檢查時發(fā)現(xiàn)糞球干而硬小,呈算盤珠子狀。體溫37.8℃,脈搏76 次/min,呼吸46 次/min。中藥豬膏散加減:滑石30g,牽牛子 30g,大黃 60g,官桂 15g,甘遂 15g,大戟 15g,續(xù)隨子 20g,白芷 10g,地榆皮 12g,甘草 25g。共為末,熱調豬油500g,蜂蜜100g,溫后一次緩慢灌服。日服一劑,連用6 天后病情好轉。按畜主要求,再取5 劑,同法服之。共計用此方治療此類病畜101 例,全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