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麗
摘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已被百家所采。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多種多樣,而本文所提出的將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后與地理課堂結合的方式則更具有其特殊意義。此舉不僅促進了學科的交叉融合,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是提升了地理課堂的趣味性。而通過對廈門市雙十中學的學生進行地理課堂的調查問卷,也證實了將歷史學科知識與地理課堂相結合進行教學具備諸多好處。本文也提出了一些具體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歷史學科知識融合到地理課堂中的方法。
關鍵詞:地理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4-0230-02
新課程要求在地理課堂上,教師要以一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jù),通過各種手段與途徑將知識與情境相結合,使學生在情境的渲染之下更快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的提升課堂效率[1]。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形式五花八門,而本文提出的在地理課堂中以歷史故事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依據(jù)更是有其獨特的意義。
根據(jù)在雙十中學展開的問卷調查[2]發(fā)現(xiàn),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較喜歡上課時教師以講故事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設問。并且,雙十的地理課堂中還是有不少老師引進了這一方法的。根據(jù)調查,有43%的教師常常以歷史學科知識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而42%為偶爾,只有15%的教師選擇了從不。從這一調差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在地理課堂中加入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效果應該是比較好的,而編者也通過后繼的訪談了解到確是如此。不少地理教師覺得在地理課堂上以歷史故事作為問題情境或者是知識沖突設問時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掌控整個課堂的進入狀態(tài),同時也是無形中幫助學生加強歷史學科的學習,提高了其效率[3]。
歷史學科知識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前文已經提出,在地理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的諸多好處,下面結合2個具體課例探討如何正確、巧妙的引用歷史故事在地理課堂之上創(chuàng)設情境。
課例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氣壓帶和風帶》。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教學過程
師:我們前面已經學習了全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分布規(guī)律,那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是季風的形成與影響。請同學們閱覽PPT上展示的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同時思考一個問題:在沒有現(xiàn)代機械動力的明朝,鄭和的船隊是依靠什么動力航行的?
生:閱讀材料,思考問題。
師: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鄭和的船隊當年從我國出發(fā)前往東南亞各國,甚至最遠到達了非洲東部、紅海沿岸。我們知道,在明朝的船隊是沒有現(xiàn)代機械作為動力輔助的,那同學們知道鄭和的船隊是依靠什么動力航行的嗎?
生:風力,洋流。
師:非常好。那我們接下來就學習一下風力是如何影響鄭和的船隊航行的。我們前面已經學習過,風是由氣壓梯度力形成的,那結合課本上圖2.13,圖2.14這兩張圖,同學們觀察一下東亞沿海地區(qū)冬、夏季的風向變化。
生:觀察冬、夏季全球氣壓分布,思考東亞地區(qū)風向變化。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回答一下老師,夏季的時候東亞沿海地區(qū)的風與冬季形成的風有何差異?
生:夏季從海洋吹向大陸,冬季從大陸吹向海洋。
師:嗯,沒錯。那能不能更具體地描述一下冬、夏季東亞沿海地區(qū)的風向變化?
生:冬季吹西北風,夏季吹東南風。
師:非常好。結合圖2.13與圖2.14我們可以得出,冬季亞歐大陸的氣壓高,太平洋的氣壓低,風由大陸吹向海洋,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東亞沿海地區(qū)盛行西北風;夏季亞歐大陸的氣壓低,太平洋的氣壓高,風由海洋吹向大陸,東亞沿海地區(qū)盛行東南風。那最后請同學們結合東亞沿海地區(qū)季風的變化規(guī)律,推求鄭和船隊出航與歸航的最佳時期分別是什么時候?
生:分析亞歐大陸與太平洋的季風對船隊航行的影響,得出船隊應在秋冬季節(jié)出發(fā),春夏季節(jié)返航,才能順風航行,加快航行速度。
相關圖片
課例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jié)《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可與學生探討國際人口遷移“三角貿易”[4]。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教學過程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水循環(huán)的相關知識,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在此之前,請同學們先來看一下這張圖(PPT展示)。
生:閱覽圖片。
師:同學們知道這張圖展示的是什么歷史事件嗎?
生:三角貿易。
師:很好。那我們請一位同學幫助大家回顧一下三角貿易的具體過程。
生:闡述三角貿易具體過程。
師:非常好,謝謝這位同學。同學們,我們在第二章學習到季風這一知識點時曾經提到過,鄭和的船隊主要是借助何種動力航行的?
生:風力。
師:很好。那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三角貿易的主要地區(qū)是否有季風氣候?三角貿易的船隊又主要依賴何種動力航行呢?是否與鄭和船隊一致?
生:三角貿易區(qū)主要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性氣候。與鄭和船隊不同,三角貿易過程中主要依賴風力作為航行動力。
師:非常好。因此,如果三角貿易過程中想要借助季風加快航行速度的話,是否便利?
生:不便利。
師:那同學們覺得在這里還可以借助何種動力航行呢?
生:洋流。
師:沒錯,三角貿易過程中主要利用的動力是洋流。那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一下歐洲附近的洋流分布,找出三角貿易過程中,出程、中程、歸程分別利用了哪幾支洋流?
生:出程主要利用加那利寒流,中程主要利用赤道暖流,歸程利用北大西洋暖流。
師:很好,同學們都找到了答案。那現(xiàn)在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圖,根據(jù)其在南、北半球形成的模式找出其在南、北半球的分布規(guī)律。
生:南半球東岸為暖流,西岸為寒流;北半球東西兩岸都有寒暖流分布等。
師:同學們都觀察的很仔細。我們可以看到,洋流在世界的分布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在北半球,大致以40°N為界,分為兩個洋流中心:副熱帶中心與副極地中心。副熱帶中心的洋流呈現(xiàn)順時針的流向,副極地海區(qū)的洋流則呈現(xiàn)逆時針的流向。并且兩個中心海區(qū)的東西兩側寒暖流性質相反。而南半球的洋流則較為簡單,主要為一個中心,呈現(xiàn)逆時針流動。另外,在南半球的中高緯地區(qū)由于沒有大陸的阻擋,形成了橫貫南半球的西風漂流。這些洋流的分布以及名稱同學們課后要花時間去看并且記下來。那分析完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之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三角貿易區(qū)域的洋流。
生:觀察洋流圖。
師:同學們剛才以及找出了三角貿易過程中利用到的幾支洋流,其中既包括了寒流,也包括了暖流。那同學們思考一下:洋流中有寒流與暖流,這兩者之間本質的區(qū)別是什么?
生:寒流是由高緯流向低緯,暖流是由低緯流向高緯。
師:好,同學們依據(jù)這張洋流分布圖得出了結論:寒流是由高緯流向低緯,暖流是由低緯流向高緯。那在全球大致分布的洋流確實好像是這個規(guī)律,但是真的沒有由高緯流向低緯的暖流或者從低緯流向高緯的寒流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回去思考一下。
相關圖片
歷史學科知識在地理教學中運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本文前面已經提到過,改善目前的低效率課堂狀況,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是目前教育實踐中的一項新挑戰(zhàn)。上文已經以具體的例子說明了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如何巧妙地運用歷史知識,將其納入地理的教學體系,下面是對歷史學科知識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的幾點建議:
(1)歷史學科知識不宜穿插太多。
在以歷史學科知識作為地理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材料時,一定要時刻記住這是地理學科的課堂。不能因為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喧賓奪主,讓學生有地理老師上歷史課的感覺。
(2)情境創(chuàng)設應該自然而然。
雖然新課程已經提出許久,但仍有許多老師未能及時轉變模式。有些老師看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之后學生反映良好,便也想著依葫蘆畫瓢。但卻畫皮難畫骨,只學了形式,沒有學到精髓,導致真正在課堂之上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時顯得生搬硬套。這也就向教師提出了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時要注意情境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過渡、銜接等要變得自然而然的要求。
(3)關注學生個性差異。
學習作為學生的主要任務,其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還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每位學生又各有其特點,其喜好的教學方式、教師風格、知識傳授過程均各異。因此這也就要求教師應該多關注班級里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不能選擇一種單一教學方式來應對所有的學生。面對不喜歡歷史的學生,教師應當采用其他方式來引起其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動力[5]。
參考文獻:
[1]?陳慧.創(chuàng)設生動多彩的情境,營造精彩的地理課堂[J].文理導航旬刊,2014,(16):79.
[2]?劉古麗.中學環(huán)境教育現(xiàn)狀調查及在地理教學中的實施途徑[J].地理教育.2012,(05):13-15.
[3]?王輝.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地理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研究[J].文教專論.2014,(24):14.
[4]?李俠.用地圖讀懂地理——小議地理學科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J].文理導航旬刊,2013,(7):71-72.
[5]?王曉蓉.建設地理高效課堂的N種途徑[J].課政論壇.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