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娟
(重慶市巫山縣官渡初級中學 重慶 404703)
小學生們缺少自我意識,他們希望在教師的引領下,也不得不在教師的引領下完成學習任務。而在初中學段,學生正在生成更成熟的認知,他們的自我意識強烈,所以,他們會松開教師的手,和教師、家長進行辯論,他們會和自己的同學“站在一起”。在這種轉變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不斷改變。再有,近期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教師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為了落實“停課不停學”目標,教師必須成為逆行者。那么,如何才能解決當前的教育問題呢?如何才能讓初中學生成為智能化的學習者呢?如何評價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呢?筆者認為,需要我們遵循新課標理念,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進行點點滴滴的轉變,需要讓學生在自學、助學的過程中生成學習的能力。本文中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
在落實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展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教育優(yōu)勢,新課改的主題之一就在于此。再有,我們面對的是初中學生,他們的感知能力更強,他們需要在我們的引領下見到“生活”“情感”。當然,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還需要我們在點點滴滴的創(chuàng)新與改變的過程中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如我在教學《海燕》一文時,在一個班采用音樂朗讀導入法,效果明顯比在另一個班直奔主題要好得多。在有了這一次的體驗之后,我在后期的教學活動關注學習背景的創(chuàng)設,研讀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從學生的愛好出發(fā)進行了篩選與編組。并將這些感知不斷地記錄下來,在后期的教學活動中將其轉變?yōu)橐环N常態(tài)化的工作。如學習《尋覓春天的足跡》時,組織學生進行唱春、畫春、說春、寫春(可自己寫一些小詩或收集寫春的古詩詞)等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激起求知欲望、師生在和諧氣氛下完成教學任務。雖然還是寫作,但此時學生參與的寫作是在有了生活體驗之后才完成的寫作,學生還是寫春天,但卻是生機勃勃的春天,異常傳神的春天。此時學生還是在完成學習任務,但卻是擁有自主選擇權之后完成學習任務。我沒有直接“灌輸”,而是讓學生不斷融入美的語文情境,不斷展現(xiàn)出自己的個體價值,借助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生成自己的成果,雖然我應用了迂回戰(zhàn)術,學生也走了一些彎路,但期間學生的收獲會遠遠大于他們的付出[1]。
在完成教學任務時,往往是“教師為主”,而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動手、動腦,甚至是動口的都是教師。在解讀新課標的過程中,在落實“停課不停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都要對此進行轉變,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讓他們在積極的行動過程中,動手、動腦、動口、動心,此時的初中學生會生成極強的歸屬感。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考慮到這篇課文適合表演,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角色來扮演,設計表演時的表情、語態(tài)、動作;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該童話的主題。當然,這里的表演不僅是背背臺詞,而是在代入其中的過程中,融入生活背景,融入文化背景,與作者對話,與其中的人物對話,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如教學《戲曲大舞臺》時,考慮到學生對戲曲很陌生,就提前半個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分組,有戲曲知識收集組、畫臉譜組、唱戲曲組、采訪當?shù)貞蚯鸂顩r組。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之后利用一節(jié)課給學生展示成果。在成果展示課上,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戲曲知識。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全面展現(xiàn)出自己的學習能力,他們總是想要展現(xiàn)出自我,與其和他們“對著來”,讓他們變得叛逆,不如徹底放開,給他們展現(xiàn)自我的空間、時間。在近期的“停課不停學”活動中,筆者應用這種方式突破了教育局限,讓不受掌控的學生積極地和我們“面對面”“屏對屏”,進而生成自主學習能力[2]。
筆者認為,情感教育是語文學科的“特色”“本色”,也是語文學科的魅力。在落實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情感豐富、敏感的學生群體,借助語文學科對其進行多方面的引導也是我們落實語文教學目標的主要方法,也是我們實現(xiàn)“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主要方法。如教師在教學詩歌部分時,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閱讀。上課時,為了襯托詩歌的情感、節(jié)奏,可以給詩歌配上適當?shù)囊曨l情境或音樂烘托氣氛,讓學生走進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從而學懂詩歌,掌握詩歌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方式,培養(yǎng)學生興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此時,學生因為投入了情感必然會一次次地產生情感共鳴,必然會生成更多感悟。如《紅樓夢》的教學過程,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飾演文中人物,通過演繹、對話,讓他們走進課文,更加深入地了解課文、體驗情感。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不但能快速進入課文內容、情感,融入其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還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能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建設[3]。
綜上所述,在落實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將新課標融入課堂教學實踐,進而讓語文教學在學生的質變時期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筆者認為,這種教育方式能給予教師、學生更大的成長空間,能讓初中學生生成學習能力與學習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