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瑤 劉 芳 劉 婧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方劍喬系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yī),從醫(yī)30余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痹證的中醫(yī)針灸治療中,屢起沉疴,筆者有幸跟隨,收益匪淺?,F(xiàn)總結如下。
1.1 首要扶正:所謂正氣,是指人體對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由腎中精氣,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所組成,與腎,脾胃,肺臟器有關,流轉全身,是抵御邪氣的重要物質。正如《素問遺篇·刺法論》中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方師指出正氣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的作用,在痹癥的發(fā)生、病程的發(fā)展及預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先天稟賦不足還是后天機體失調正氣匱乏,在診查中必須小心顧護。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至虛之處,便是受邪之所”。《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睂w質極虛患者,應在祛邪的同時,慢慢調整,“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治療時把握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避免矯枉過正,犯虛虛實實之戒。正氣充沛則百脈俱通,氣血旺盛則邪毒難以在經絡中停滯瘀積,正氣通調可使皮、肉、筋、脈、骨髓氣血運行暢通,機體能量恢復平衡。
1.2 辨因祛邪:病因指能導致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即病邪之源,只有辨明疾病發(fā)生的原因,才能準確有效的診治疾病?!端貑枴ふ{經論》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簡單的陰陽分類,為痹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石?!端貑枴け哉摗诽岬健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渡褶r本草經》載“痹,濕病也”。嚴用和曾提到“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之邪而成痹也”?!督饏T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篇》言:“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jié),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北砻黠L寒濕等外感及內傷均能損傷機體正氣,盛衰有偏,影響氣血流轉,邪駐經絡肌肉關節(jié)而成病證。此外,方師指出痰濁瘀血亦能成因,痰瘀為陰邪,是痹病發(fā)展中的病理產物,又是導致痹病發(fā)生的因素,停留機體,氣機受阻,不通則痛。辨清痹證之因,有的放矢,方能有效祛邪。
1.3 遵循病程:痹證的病程往往久長,初起衛(wèi)外不固,內里虧虛,而致痹痛,《素問·五臟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靈樞·五變》中提到:“粗理而內不堅者,善病痹?!薄稘健ぶT痹門》有載“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氣濕氣而成痹也”“風為百病之長”,痹痛呈現(xiàn)游走性并遇風加重;寒主收引,其性凝滯,侵襲人體,使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易阻遏氣機,流注關節(jié),出現(xiàn)關節(jié)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風、寒、濕痹日久易化熱傷陰,形成久熱不解。到后期邪卻而正更傷或邪盛正衰,痰瘀互結。方師指出了解痹癥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助于早治療而防變,有效控制病情惡化。
1.4 標本同求:“標本”是中醫(yī)診治疾病時分析各種病證,分清主次,解決主要癥狀的治療理論?!端貑枴吮静髡摗酚休d“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在痹證治療中尤為重要,《本草經疏》中說“受邪為本,現(xiàn)癥為標;五虛為本,五邪為標?!狈綆煆娬{,治病求本是正氣通調、陰陽平衡、血氣貫通的根本,痹證之邪源因體虛,標為痛及活動障礙等經脈阻礙之癥,治療中切勿一味宣痹通絡,根據(jù)病情緩急配伍關元、足三里、太溪等調補穴位。
1.5 補瀉有法:針刺補瀉就是通過針刺腧穴,采用適當?shù)氖址ぐl(fā)經氣以補益正氣,疏泄病邪而調節(jié)人體臟腑經絡功能,疾去正安?!鹅`樞·經脈》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薄疤搫t補之”即將機體衰退的機能興奮起來;“實則瀉之”是把亢進的機能“抑制”下去,從而達到維持機體機能的相對平衡。方師指出在痹癥的治療中應遵循“先補虛、后瀉實”的原則,若實過強,如實熱偏盛,痰瘀阻滯等則應瀉補同施,以瀉為主,穴取曲池、內庭、血海等,以重插輕提手法為主,可配合刺絡拔罐法,但應用時切記要辨證準確,勿犯虛虛實實之誤。
1.6 另辟蹊徑:肥胖與痹癥有一定關系,極度肥胖者,常易合并痹癥。肥胖多責之脾腎,脾主肌肉,腎主骨,“肥人多濕”“肥人多氣虛”,易阻礙氣機,運化失健,加速痹癥的發(fā)展。且體重過大,導致關節(jié)負荷加劇。方師指出治療時可適當減脂,輔助用穴,補氣化濕,以利病情好轉,緩解肌肉關節(jié)的壓力。
1.7 長期守方:守方即醫(yī)者辨證準確,治病所用之法及所用之主穴不變或少變,守之長久,往往運用于慢性病中,比如痹癥,病程長,非短期可愈;傳變非速,即無論實證、虛證或虛實相兼之證,多在某經、某狀態(tài)長期表現(xiàn),因此需要堅持治療,長期守方,積累針灸之效應,調節(jié)體內環(huán)境,才能使病情得緩,進而向愈。
2.1 辨證施治:辨證施治是中醫(y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在痹證診治中尤其如是,方師指出,痹證的辨證以寒、熱、瘀、虛為主,痹證包括行痹、著痹、痛痹,雖同有關節(jié)疼痛,但各有特點,行痹表現(xiàn)為關節(jié)酸痛游走不定,可取風門、風池、大椎配血海、三陰交以踐“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著痹伴有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癥狀,灸豐隆;痛痹關節(jié)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宜用電針及局部阿是穴灸法。熱痹可見關節(jié)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多兼有發(fā)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苔黃燥,脈滑數(shù),取大椎、曲池以瀉熱。痹證日久,多成痰瘀、虛證,致頑痹,可取豐隆、膈俞、百會、關元等配合拔罐或灸法。
2.2 辨病施治:分述如下。
2.2.1 肩關節(jié)周圍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又稱肩凝癥、凍結肩,是肩關節(jié)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無菌性炎癥,以肩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肩凝癥的辨證可分為風寒濕型、瘀滯型及氣血虛型,其中瘀滯型肩凝癥患肩疼痛以夜間為甚,逐漸加重。取穴當以肩部局部取穴及遠道取穴為主,如肩髎、肩髃、臑俞、肩前及外關、合谷穴,以疼痛為主可施用瀉法或平補平瀉,選用電針2/100Hz連續(xù)輕刺激加強治療;以肩關節(jié)活動不利為主,可選用灸法溫通經絡。
2.2.2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多侵犯小關節(jié),常為對稱性,病程緩慢,常伴有多系統(tǒng)損害,乃自身免疫疾病。方師治療上強調針刺手法的運用,比如齊刺法、傍針刺,《靈樞·官針》有載:“齊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笨芍委熀盎舴秶^小而深的痹證針刺方法?!鞍槾陶?,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贝朔ǘ鄳糜谕袋c明顯,固定不移,日久不愈的痹證。是先直刺一針,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針,正傍配合,痹證得緩。并施以補法為主,捻轉補法尤宜,可通調經絡深部氣血,平衡自身免疫。
2.2.3 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病程綿長,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缺陷有關,好發(fā)于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缺乏特異性治療藥物,患者多尋求針灸治療,針灸是緩解該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該病病位在督,腎主骨生髓,多腎陽虧乏,臨床治療中,方師常用夾脊穴及骶部八髎穴排刺,配合風池、腎俞、絕骨、陽陵泉等通陽益腎化瘀通絡,并選用夾脊多穴以溫灸,溫通助陽以祛痹邪。
林某,女,57歲。2018年7月10日初診。患者因“反復雙膝疼痛3年,加重1月”就診,X線片顯示:雙膝臏骨軟化、脂肪墊鈣化;膝關節(jié)周圍韌帶鈣化:關節(jié)間隙變窄、不等寬以左膝為甚。診斷為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刻診:雙膝關節(jié)內外膝眼壓痛+,左膝屈曲75°外旋15°,右膝屈曲95°,外旋10°,下蹲明顯受限。膝軟乏力,舌質淡苔白,脈沉細。辨證屬痹證(虛痹),予以補益脾腎,通絡止痛。取穴以局部結合遠道為主,方擬:雙側內、外膝眼、鶴頂、血海、三陰交、足三里、絕骨。施以輸刺法,以捻轉補法為用,足三里、三陰交以溫針灸,內、外膝眼穴電針疏密波,連續(xù)刺激30分鐘后起針。針灸后患者疼痛有所緩解,隔日1次,7次為1療程,經過2個療程治療患者雙膝關節(jié)疼痛乏力均有明顯改善,又堅持治療1個療程,癥狀不明顯。按:患者證屬本虛標實,虛痹,腎氣虧乏之像,患者年事已大,脾腎耗傷,加之病程日久,閉阻經絡,無以濡養(yǎng)骨脈,而致經脈失養(yǎng),不通則痛。方師在治療時遵從整體觀,重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局部取內、外膝眼、鶴頂穴疏通經絡;久病致瘀,選用血海穴活血;三陰交、足三里、絕骨穴補益脾腎,益氣升陽,并電針、灸法鎮(zhèn)痛溫通。諸穴諸法,相得益彰,疾病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