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良策廣告有限公司(東莞,523000) 謝梓健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以下簡稱《輔行訣》)為近代新出。據錢超塵先生出版的《傷寒論文獻新考》所述,此書原藏于河北省威縣張大昌家中 。1965年張大昌將《輔行訣》抄寫稿寄贈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當時未引起重視。1974年春,張大昌再次寄稿,這次引起了院長王雪苔、文獻學家馬繼興的重視。據張大昌回憶,此書是其祖父張光榮于1915年從敦煌一位姓王的道士處購得,后來送回家中世襲珍藏。張大昌追述,此書在文化大革命中,原卷被毀,今存的《輔行訣》是傳抄本。
研究員馬繼興隨后于1974年3月出具了鑒定意見:“初步認為《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抄本所據的原書,不論在其所保留與引用的古俗寫、諱字、古藥名、藥量、古經方名,與其組成藥味、所引古醫(yī)書與篇目、佚文、古醫(yī)家字號、別名、古病證名稱以及方劑配伍特征、文章結構與風格等各方面內容,可以確定絕非近世或今人仿造贗品,因而其成書年代下限絕不晚于北宋初期以前,是很值得重視的?!盵1]48- 49馬先生指出,抄本不避唐宋帝諱,且出現了大量隋唐之際的古俗字。
張正烺、李學勤于1975年5月出具了鑒定意見,指出《華陽隱居內傳》(宋賈嵩撰) 卷中之末有“華陽先生在世所著書”19種166卷,“先生在山所著書”13種57卷,其中皆無此書[1]49- 50。兩位先生認為,此書非近代人偽作,亦必非陶弘景自著,如云“隱居曰”“陶氏云”“陶云”,認為里面有許多不是陶弘景的東西。張正烺、李學勤還指出,“輔行”二字連文最早出現于《孟子》,因而“輔行”不是宗教術語,而是道教、佛教的人都可以用。
筆者從佛教詞匯的角度,指出部分內容必非陶弘景之言,當為北宋以后人所補入,與馬先生的觀點有出入,亦佐證了張、李兩位先生的觀點。然后再解釋“輔行訣”的宗教意義,有利于認識《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的寫作意義。
為確認《輔行訣》的成書年代,本文考證“神識”屬于佛教詞匯,“默契”屬于佛教禪宗詞匯??甲C方法共有3種。
一是檢索法。中國知網提供了強大的古籍檢索功能。在中國知網古籍檢索中輸入該詞匯,不但可以顯示詞匯最早出現于什么文獻,還可以自動計算詞匯與該文獻的“相關度”。古籍檢索工具會綜合計算文獻所處的時期以及詞匯與該文獻的相關度,將最早、最相關的文獻顯示在頭條。同一朝代的文獻,將相關度較高的文獻顯示在頭條;同一相關度的文獻,將最早的文獻顯示在頭條。我們可以憑借它來斷定該詞匯的出處。
二是訓詁法。《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漢語大詞典》可作為考證的依據?!墩f文解字》是東漢許慎所著,解釋字的含義;《康熙字典》成書于清代,列舉了從東漢到明代的韻書、字書。以上兩部字典都著眼于字。當代學者新編的《漢語大詞典》著眼于詞匯,可以補字典之不足。
三是文獻閱讀法。這里所指的文獻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各類佛經原文以及《佛學大辭典》(在線查詢網址為https://foxue.supfree.net/)。假如《佛學大辭典》收錄了該詞匯,說明該詞匯在佛教中有重要地位,意味著該詞匯很可能源于佛教,是佛教專門術語。通過閱讀佛經原文,以理解該詞匯的含義,從而確認該詞匯是否源于佛教。第二種是現代學者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主要用于綜合多位學者的觀點,把握佛教的發(fā)展史,以此作為考證的依據之一。
1.神識
《輔行訣》中的瀉肺湯曰:“救誤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識迷妄如癡,吐血、衄血,胸中煩滿,氣結。”調中補心湯曰:“治心勞脈極,心中煩悸,神識慌惚方?!薄遁o行訣》抄錄《湯液經法》證文如上,后文為“依此諸方,撰寫為《傷寒論》一部”,稱此方源于《湯液經法》。而筆者考證得知“神識”是佛教詞匯,不應當源自《湯液經法》。
首先運用檢索法。在中國知網古籍檢索中輸入“神識”,發(fā)現該詞首見于東晉法護翻譯的佛經《佛說大方等頂王經》,同時也大量出現在各類佛經之中。其次采用文獻閱讀法?!斗饘W大辭典》載有“神識”一條。
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猶言靈魂。寶積經百九曰:“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fā)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松褡R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痹鲆话⒑浧咴唬骸拔崾巧褡R也,吾是形體之具也?!彼帋熃浽唬骸氨俗陨砼P在本處,具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楞嚴經八曰:“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地獄。”
結合以上兩種考證結果,可以確證“神識”是佛教詞匯,有其專門意義,且與《輔行訣》上下文意義相合。
通過佛教詞匯考證醫(yī)書篇章真?zhèn)?,前賢已有先范。民國學者章太炎在《金匱玉函經校錄》中曰:“篇中引張仲景則非仲景自述甚明,亦恐尚在王叔和后。蓋其言地水火風和合成人,一氣不調,百一病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起。此乃釋典之說,王叔和生魏晉間,佛法未盛,不容言此。以此知為江南諸師所述,《千金方》又敷暢之耳。”
章太炎依據佛教教義指出《金匱玉函經》的證治總例出自六朝江南醫(yī)師?!稖航浄ā芬娪凇稘h書·藝文志》,猶在東漢張仲景、魏晉王叔和之前。所以依據“神識”這一佛教詞匯,我們可以斷定《輔行訣》中的瀉肺湯、調中補心湯的文字并非出自《湯液經法》。此外,書中載有《湯液經法》五方,皆稱之為補方。分別是養(yǎng)生補肝湯、調中補心湯、建中補脾湯、寧氣補肺湯、固元補腎湯。按清代徐大椿《醫(yī)學源流論》載:“古人病愈之后,即令食五谷以養(yǎng)之,則元氣自復,無所謂補藥也。神農、仲景之書,豈有補益之方哉?間有別載他書者,皆托名也。自唐千金翼等方出,始以養(yǎng)性補益等各立一門,遂開后世補養(yǎng)服食之法。”
清代徐大椿認為,在唐代孫思邈之前,醫(yī)家并無專門補益之方,亦無所謂補藥。而《輔行訣》中已有五臟補瀉之法,稱其源于《湯液經法》,結合以上多條證據,確實可疑。
2.默契
《輔行訣》載:“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硕逦?,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筆者考證如下。
首先采用檢索法。在中國知網古籍檢索中輸入“默契”一詞,發(fā)現該詞最早見于唐初《周書》,且僅1條?!吨軙份d:“自魏末離亂,孝武西遷,朝章禮度湮墜咸盡。辯因時制宜,皆合軌度,性強記默契,能斷大事?!逼浯我娪谖宕鷷r期的禪宗語錄,亦僅為1條?!蹲嫣眉份d:“皇帝默契玄關,一言遂合?!薄澳酢币辉~,多見于宋代士大夫之詩文,再變?yōu)槌烧Z,為世俗所用。另有一相似之詞“冥契”,出現于陶弘景《真誥》。但二者尚有差別,“冥契”用例較多,通過中國知網古籍檢索,僅在南北朝已顯示11條結果,而“默契”僅在唐、五代出現,且僅顯示2條結果,亦即陶弘景若要表達這一含義,當用“冥契”而不是“默契”。
其次采用文獻閱讀法?!斗饘W大辭典》相關解釋如下。
【默不二】維摩居士,默然無言之入不二法門也。【參見: 默然】
【默然】維摩會上顯不二法門,三十一圣,各說不二之法相,文殊說無言無說,是為不二法門,維摩于最后默然無言。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曰:“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言語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弊⒃唬骸罢卦唬荷现T菩薩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無言,凈名無言于無言,此三明宗雖同而亦有深淺?!笔乐^為維摩一默。
【默傳】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在宗門傳授言語之外,故曰默。六祖壇經曰:“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p>
【默傳心印】禪源諸詮二曰:“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后印之,令絕余疑,故云默傳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p>
印與契同義。“默傳心印”即“默契”。史金波指出,禪宗提倡師徒之間互相默契,以心印心,而不重視佛教經典的鉆研[2]。結合以上證據,可以斷定“默契”是佛教禪宗詞匯。那么梁代陶弘景有無可能接觸到這一禪宗詞匯呢?筆者認為不可能。佛教禪宗始祖達摩在梁代入中國,與陶弘景同時。禪宗不立文字,默契心傳之旨,陶弘景必不得而聞。且禪宗興盛于唐代六祖慧能以后。結合以上證據,可以確認“默契”并非出自陶弘景,很可能為宋代以后人所補入。
對“輔行訣”三字的解釋,張正烺、李學勤在1975年5月出具的鑒定意見中提到:“從書名看,“輔行訣”三字極可注意?,F存佛教典籍有《止觀輔行傳弘決》一書,唐釋湛然著,是天臺宗的著作。天臺宗注重醫(yī)學,這書里也談到一些有關醫(yī)療的事,但將兩書對照,看不出有什么關系?!吨褂^輔行傳弘決》可以簡化稱為《止觀輔行決》,然如簡稱為《輔行決》,把表明宗旨的“止觀”二字省略,便很不妥當了。所以,看不出這兩部書有關系?!拜o行”二字連文最早見于《孟子·公孫丑下》:“孟子為卿于齊,出吊于滕,王使蓋大夫王罐為輔行?!薄拜o行”是副使,即輔位或助再之意(按,原文如此)。之是一個代的詞匯(按, 原文如此),佛教、道教的人都不妨用,不是什么宗教術語?!盵1]49
當時專家的鑒定意見認為“輔行訣不是什么宗教術語”,于是擱置它了。筆者的考證,或許對此事有益。
“輔行訣”是佛教術語,與“心法”“口訣”意義相近。《孟子》中雖出現“輔行”二字,但其意義不同?!睹献印分靶小笔侵杠囆?;佛教之“行”是指修行?!斗饘W大辭典》對《止觀輔行傳弘決》解釋如下。
【口訣】口授決定之要義也。止觀大意曰:“咸須口訣,方成一家行相?!?/p>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之“輔行訣”,蓋取義如此?!胺ㄒ倍忠嗫蔀樽C。按此推測,《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一書成書年代應在《止觀輔行傳弘決》之后,即唐代以后。
清代《丁甘仁醫(yī)案》馬福祥序文曰:“夫醫(yī)之為術,濟世活人,而世往往視為神秘,深隱莫測,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訣,致使數千年之醫(yī)學,竟爾失傳。”由此亦可知“口訣”為宗教術語。
用“口訣”“心法”行醫(yī),當在宋元以后。元代名醫(yī)朱震亨撰有《丹溪心法》,方廣撰有《心法附余》,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多處提到“心法”,且專立有《心法》一篇。今按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上·歷代諸家本草》,心法亦始見于金元之時。曰:“【潔古珍珠囊】時珍曰:書凡一卷,金·易州明醫(yī)張元素所著。元素,字潔古,舉進士不第,去,學醫(yī),深闡軒岐秘奧,參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藥性之氣味、陰、陽、濃、薄、升、降、浮、沉、補、瀉、六氣、十二經,及隨證用藥之法,立為主治、秘訣、心法、要旨,謂之《珍珠囊》,大揚醫(y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p>
以“心法”言醫(yī)事,濫觴于明清醫(yī)書,筆者不一一列舉?!靶姆ā鄙杏凶兺ǎ翱谠E”則只資以記誦,益趨于簡陋矣。李時珍曾作《瀕湖脈學》,指出《脈訣》為宋代人假托王叔和之名偽作??梢姶祟愥t(yī)書多不可取也。此處筆者按醫(yī)學史,認為以“輔行訣”言醫(yī)事,當為金元以后之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