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乘浩 劉 祎 郭晨陽 李煒弘 湯朝暉#
1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2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橄欖體橋腦小腦萎縮(OPCA)臨床多強調(diào)補腎,但部分案例患者初期脾虛夾濕癥狀明顯,先宜針灸、臟腑推拿配合健脾除濕,脾運納開過后再補腎填髓。本案治療謹守病機,多法并用取效較好。總結(jié)介紹如下。
葉某某,女,47歲。2018年12月9日就診。主訴:走路不穩(wěn)3余年,加重伴上肢震顫1月?;颊?余年前開始出現(xiàn)走路不穩(wěn),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睜眼無力,腹脹納差,大便數(shù)日一行,先干后溏,乏力,眠可。外院就診后診斷為橄欖體腦橋小腦萎縮,經(jīng)多次住院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F(xiàn)診見行走不穩(wěn),難以獨立行走,伴雙上肢靜止性震顫,四肢無力,生活難以自理。??茩z查:難以獨立行走,神志清楚,語言流利,高級神經(jīng)活動正常,雙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5-級。四肢肌張力增高,跟腱反射未引出,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輪替試驗不準,四肢淺感覺對稱,腦膜刺激征陰性,雙側(cè)巴彬斯基征陽性。中醫(yī)四診:患者形體消瘦,痛苦面容,面色萎黃,口唇淡而偏黯,聲音低微;舌脈:舌淡、苔白厚膩而微黃,雙脈沉右關(guān)滑。西醫(yī)診斷:橄欖體腦橋小腦萎縮;中醫(yī)診斷:顫證(肝腎虧虛兼脾虛夾痰夾濕)。
因患者脾虛夾濕癥狀明顯,故治以健脾化痰除濕為主。治療:①臟腑點穴:開闌門,瀉建里。首先是開闌門。令病人仰臥,解開腰帶,站在病人的右側(cè),用右手拇指按住闌門穴(臍上1.5寸),左手大指迎住巨闕部位,右手中指旋轉(zhuǎn)推按,俟指下氣通為止。然后是瀉建里。病人保持仰臥,站在病人的右側(c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轉(zhuǎn)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闕部位,以建里穴氣通為止。②針刺:內(nèi)關(guān)(雙)、上脘、中脘、下脘、天樞穴(雙)、神闕、氣海、足三里(雙)、豐?。p)、三陰交(雙)。神闕穴用盒灸,艾灸30分鐘。取針后,患者仰臥位,神闕穴閃罐,至腹部皮膚潮紅。每天1次。治療后第2天復診時患者自訴治療后矢氣明顯,腹脹減輕。連續(xù)治療5次后,患者無腹脹,納開,便暢,走路不穩(wěn)略有緩解。望其舌淡而瘦小、苔薄白,六脈俱沉細。有形痰濕之邪已除,肝腎虧虛征象盡顯。辨證為肝腎虧虛,髓海不足、清竅失養(yǎng)。治療當培補肝腎,填精補髓、通督開竅。治療:針刺:①百會、中脘、氣海、足三里(雙)、太沖(雙)、太溪(雙)、三陰交(雙);②四神聰、風池(雙)、肝俞(雙)、腎俞(雙);③風府、大椎、至陽、筋縮、命門、腰陽關(guān)、懸鐘(雙)。常規(guī)操作方法,3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治療1次。治療30次后,走路不穩(wěn)、雙上肢靜止性震顫、頭重腳輕癥狀明顯緩解,可以獨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治療頻率改為每周1~2次,患者至今情況穩(wěn)定。
按:橄欖體橋腦小腦萎縮是遺傳性共濟失調(diào)中較常見的一種類型,是主要累及脊髓、小腦和腦干的進行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病。臨床上以進行性小腦性共濟失調(diào)為主要癥狀,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此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本病可歸屬于中醫(yī)學顫證范疇,與肝脾腎關(guān)系密切。多以肝腎虧虛、脾胃虛弱為本,痰濕內(nèi)聚為標。初診脾虛夾濕征象明顯,所以第1療程以行氣健脾、化痰除濕為主要治法。以臟腑點穴行氣除濕,王樂亭創(chuàng)制的“老十針”——內(nèi)關(guān)、上脘、中脘、下脘、天樞穴、氣海、足三里,能健脾、理氣,加豐隆穴以化痰,三陰交以健脾除濕。神闕穴艾灸以培補元氣,神闕閃罐以加強行氣除濕之力。治療5次后,患者舌、脈俱發(fā)生明顯變化,痰濕之邪已除,肝腎虧虛、髓海不足之征明顯。故法隨機變,取百會穴通絡(luò)、開竅;取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以補氣健脾,以滋化源;太沖、太溪滋補肝腎;針刺四神聰以健腦開竅,風池以祛風止顫,肝俞、腎俞以培補肝腎;針刺風府以祛風健腦,因督脈“上入絡(luò)腦”,所以取督脈穴位大椎、至陽、筋縮、命門、腰陽關(guān)五穴通督健腦;加懸鐘,以增強補髓填精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