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茹,楊道文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醫(yī)院 中醫(yī)肺病一部,北京 100029)
咳嗽變異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指以慢性咳嗽為主要表現(xiàn)或唯一表現(xiàn)的特殊類型支氣管哮喘[1]。吾師楊道文教授從醫(yī)數十年,對CVA 有獨特見解。筆者于2017年6月~2019年9月隨師跟診, 此期間導師診治了20 余例CVA 患者, 經過短期治療能降低患者咳嗽的頻度和程度,長期治療能有效緩解及控制患者的癥狀,減少咳嗽復發(f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F(xiàn)將其治療CVA 經驗簡述如下并舉驗案1 則。
中醫(yī)學中并無與CVA 相對應的病名記載, 國醫(yī)大師晁恩祥根據CVA 的癥候特點體現(xiàn)了“風邪之為病,善行而數變”、“風勝制動“、“風盛則攣急”等病機特點,即提出“風咳”的辨證診斷[2]。肺主氣,為氣機出入升降之道,主清濁之宣通,以降為順,以宣為貴,其為嬌臟,只受得自然界之清氣,受不得外來之邪氣,邪氣客之則嗆而咳,只受得臟腑之精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干之亦嗆而咳。CVA 屬于風咳,病因雖亦可分為外感、內傷,其中風邪是導致CVA的主要誘因,病機為“風邪犯肺,肺氣失宣,氣道攣急”。
CVA 病因、病機以及臨床表現(xiàn)均以“風”為特點,“風”貫穿了CVA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演變過程。楊師認為“風邪”有內外風之分,內風多則之肝,常因外風引動內風,致使CVA 急性發(fā),故當“從風論治”,治宜“疏風解痙”。
2.1.1 風從外受者,當祛外風
楊師常以炙麻黃、炒苦杏仁、炙枇杷葉、炙百部為疏風宣肺的基本方, 炙麻黃為疏風宣肺之品,《神農本草經》言麻黃能“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其清陽上達、辛散溫通之性,既善通肺氣之郁閉,又可平氣之上逆,為平喘治咳之要藥。杏仁、枇杷葉、炙百部降肺氣止咳,四藥合用可疏風宣肺,降肺下氣之功,可配伍蟬蛻、僵蠶、紫蘇葉、防風增強疏風宣肺之功,五味子、牛蒡子、青果、紫蘇子等緩急、舒緩氣道之功,以達治療咽癢、氣道敏感之效。蜂房一藥取類比象,形似肺葉,具有內空質輕,輕清上浮,具有宣肺解表、祛風通絡之功,能降低氣管緊張度, 緩解氣道痙攣。
2.1.2 風從內發(fā)者,當熄內風
楊師認為,蟲類藥物如全蝎、蜈蚣、僵蠶、地龍,蟬蛻走竄搜剔,熄風通絡,且血肉有情之品,易為人體吸收,如清代醫(yī)家葉天士所言“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著,氣可宣通,搜剔經絡之風痰瘀, 莫如蟲類”[3],其中蟬蛻和僵蠶為楊師在治療肺系疾病時最常使用的藥物,蟬蛻既可宣肺主外風以利咽透疹,又可平肝主內風以解痙,用于喘咳之疾,肝肺同治。僵蠶入肝肺經,具有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之效,為治療咳喘之佳品。
肝肺經絡相連,肝之經脈上入膈膜,分布脅肋,并注于肺,肺經循行“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肝主疏泄,具少陽升發(fā)之氣,宜升,肺主氣,司呼吸, 主宣肅,宜降[4]。楊師認為剛臟與嬌臟剛柔并濟,是共同促進營衛(wèi)氣血的正常運行的基礎,一旦肺氣失于肅降,勢必影響肝氣之升發(fā),肝火上犯于肺,肺咳更甚,兩者相互為患,遂使CVA 纏綿難愈。
因此楊師在治療CVA 時,將宣肺與疏肝相結合,使全身上下氣機調暢,肝氣得疏則木火自解。楊師常用醋柴胡、酒黃芩,白芍為調理肝氣基本藥對。柴胡入少陽肝膽, 調暢氣機,黃芩也為少陽要藥, 直折郁熱,二藥相合, 升散外邪, 疏肝理氣,配伍酒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相互為用,使疏肝而不傷陰血,斂陰而不致氣滯。若肝郁氣滯甚者加香附、玫瑰花、郁金、青陳皮、佛手、川楝子、延胡索行氣開郁止痛; 肝膽濕熱者加龍膽草、梔子、茵陳清熱利濕; 肝火亢盛者加青黛、龍膽草、梔子、夏枯草以清肝瀉火,疏肝清木而制木以安金; 肝陰血不足者加當歸、 熟地黃、 桑葚滋養(yǎng)肝陰; 肝陽上亢者加生牡蠣、生龍骨、磁石、紫貝齒以平肝潛陽。
《素問·咳論》其云:“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闭f明雖然“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但是以肺胃兩臟關系最為密切[6],其生理特點均為以和降為順,在生理功能上肺金依賴脾土,在病理上又存在著“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的關系,且肺與胃相助為用,即肺主氣,其肅降為胃之通降之基礎,而胃之通降也是肺之肅降之必要條件[5],正如《素靈微蘊》記載: “胃降則肺氣亦降”,若兩者中任何一臟腑出現(xiàn)氣機異常,均可影響對方的氣機運行,CVA 發(fā)作時肺氣上逆亦引起胃氣上逆。
故楊師治療CVA 時非常推崇肺胃同降。常用旋覆代赭湯通降胃氣,再配以桔梗、枳殼,二者用量為1:2,一升一降,能調暢胸中滯氣。若胃氣上逆甚則呃逆、嘔吐者重用厚樸,加姜半夏以增強和胃降氣之力;中焦郁熱者,加黃連配黃芩泄中焦久郁之火,二者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胃火;對于胃火氣逆犯肺者,加萊菔子、瓜蔞子、葶藶子通降腑氣;胃火之甚即胃腸積熱、陽明腑實證者治宜加大通降腑氣的力度,加用大黃、芒硝以苦寒瀉下、攻積泄熱;有反酸、燒心、疼痛者加木香、砂仁、煅瓦楞子行氣和胃,制酸止痛。
患者女性,44 歲,2019年8月16日初診:主因“咳嗽1年余,發(fā)作并加重2d”就診?;颊呙坑谇锒竟?jié)頻發(fā)咳嗽,1年前受涼后出現(xiàn)干咳,夜間加重,少痰,無發(fā)熱、喘息,查肺功能示: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2d 前患者受涼后咳嗽劇烈,呈痙咳之狀,平臥、言語過多或情緒激動后則加重,反酸、燒心,晨起鼻塞,食納可,二便調,眠差,舌紅苔白,脈弦滑。既往過敏性鼻炎病史。中醫(yī)診斷為“咳嗽”,辨證為:風邪犯肺,肺胃氣逆證。治則:祛風宣肺,疏肝降逆。處方為:醋柴胡5g、酒黃芩20g、酒白芍30g、 炙麻黃10g、 炒苦杏仁10g、 炙枇杷葉15g、 炙百部15g、紫蘇葉10g、紫蘇子20g、僵蠶10g、蟬蛻10g、蜂房10g、矮地茶10g、厚樸10g、蒼耳10g、辛夷10g、旋覆花15g、代赭石10g、桔梗5g、枳殼10g。4 劑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溫服。
2019年8月23日二診:咳嗽程度和頻度減輕,仍有夜間刺激性咳嗽,涕未作,有痰,色白,咽喉不利,反酸燒心,噯氣,納眠可,大小便調。舌淡紅苔白,脈滑。處方為:前方去醋柴胡、酒白芍、酒黃芩、蒼耳、辛夷,厚樸增加至15g,加浙貝母、牛蒡子、西青果。共7 劑,水煎服。
2019年9月30日三診:藥后咳嗽較前減輕,夜間可平臥,偶有夜間咳醒,反酸、燒心消失,處方為: 去浙貝母、牛蒡子、西青果,加全蝎3g、白芍30g、川牛膝60g、降香10g。5 劑,水煎服。藥后諸癥盡消,繼服7 劑鞏固療效。
按:四診合參,楊老師認為此案為外風引動內風致使咳嗽變異性哮喘急性加重,肝為風木之臟,同氣相求,上侮肺金,肺氣失宣,上逆為咳,肺氣上逆加之肝氣橫犯于胃,致使胃氣當降不降。方中柴胡、白芍、黃芩疏肝理氣,麻黃、枇杷葉、百部紫蘇葉、紫蘇子、蜂房、矮地茶疏外風宣肺止咳,僵蠶、蟬蛻熄內風止痙,肺開竅于鼻,肺氣不宣則鼻為之不利,加入蒼耳子、辛夷祛風通鼻竅,旋覆花、赭石、厚樸降逆止嘔,桔梗、枳殼調理上下氣機,全方共奏疏風宣肺,疏肝降逆之功,升降如常則咳逆自平。二診中增加厚樸劑量以增強降氣之功。三診諸證折去大半,仍恐有伏風之邪,故加入全蝎搜風通絡以熄風,白芍養(yǎng)陰斂肺柔肝,防辛散過度、氣機不暢,防日久生瘀之弊,用川牛膝、降香活血化瘀,既去除余留之邪又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