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從瑜
(江蘇省常熟中學,江蘇 蘇州 215500)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滿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語文教學過程不但是師生動態(tài)運用資源的過程,也是不斷生成新資源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不但要充分開發(fā)與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與情境,而且要發(fā)揮自身的教學智慧,利用好教學過程中新生成的資源,如教材文本、各種話題、問題質(zhì)疑、學生成果、拓展材料等。拓展材料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生成資源之一。新課標下,如何開發(fā)和利用拓展材料來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是全體一線語文教師面臨的新課題。下面以《〈伶官傳〉序》一文的閱讀教學為例,就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剩余價值”進行拓展延伸學習的問題作初步的探討。
文本有課內(nèi)教材文本和課外閱讀文本兩大類,在選擇拓展延伸文本時,既要符合教學目標,也要適合學生實情。筆者認為,課內(nèi)文本是閱讀教學拓展延伸的首選,因為它有助于“一課一得”總體目標的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一課一得”,即一堂課上學生能理解一個問題,明白一個道理,掌握一種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設定的教學目標必須瞄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核心教學目標,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語文教材文本內(nèi)涵都非常豐富,會給人以多樣化的啟示。在“一課一得”教學原則下,一篇文本就會有許多“剩余價值”,即留下課內(nèi)還沒有顧及消化吸收的許多精髓。特別是初中教材文本,由于學生當時的人文積淀欠缺,致使理解感悟不深,這些文本就可作為高中閱讀教學中拓展延伸的材料。在選擇文本時,教師必須要將具有“相似點”的兩篇文章放到一起,其中一篇作為主體教學文本,一篇作為拓展延伸的內(nèi)容。當然這并不排斥課外文本的選擇,只不過優(yōu)先選擇課內(nèi)文本而已。
在學習《〈伶官傳〉序》一課時,確定怎樣的核心教學目標是筆者重點思考的問題。該文論述思路清晰,作為一所四星級重點高中的高三學生,讀懂這樣的文章還是比較容易的。清代沈德潛譽此文為“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緣何沈德潛有這么高的評價?筆者發(fā)現(xiàn),《〈伶官傳〉序》雖是一篇史論,但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不僅內(nèi)容上抑揚對比,形式上也靈活多變。南宋李涂在《文章精義》中有評價:“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海?!睔W如瀾,瀾者,起伏而多致也,這三個字恰當?shù)卦u價了歐陽修散文的重要風格,即像波瀾起伏般富有層次和變化。《〈伶官傳〉序》不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嗎?因此,宜將教學目標設定為“理解和鑒賞‘歐文如瀾’的藝術特點”。為加深學生的理解,筆者利用初中教材中僅有的一篇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作為拓展延伸材料。該文章雖在初中要求學生熟讀背誦,但初中教師受學情的限制,往往會留下很多教學中的“剩余價值”。筆者充分挖掘利用其“剩余價值”展開拓展延伸閱讀,引導學生從“歐如瀾”這個角度鑒賞該文,在相似性的比較中達成核心教學目標,實現(xiàn)“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
提高拓展延伸閱讀的效果,除了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外,智慧地選擇課內(nèi)文本也很重要,這時可把目光首先聚焦于學生熟悉的初中同類教材,挖掘并利用其“剩余價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瞄準教學目標,完成知識的“遷移拓展”是筆者反復思考的又一問題。首先是教師要通過研讀教材文本,從積累的教學經(jīng)驗中挖掘出拓展延伸的“生發(fā)點”;其次是利用已學課文,讓學生產(chǎn)生“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從而激起濃郁的學習興趣;再次是引導學生從“舊知”走向“新知”,初步完成知識的“遷移拓展”;最后是布置合適的作業(yè),鞏固“一課一得”。
學習《〈伶官傳〉序》時,筆者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入“歐如瀾”這一評價,讓學生思考其內(nèi)涵,點明歐文“富有層次和變化”這個藝術特點后,提出問題情境: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層次”和“變化”的?接著重點通過“朗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品味歐陽修對于莊宗“盛”的贊嘆和“衰”的嘆惋。學生一開始讀得并不好,筆者通過范讀,讓學生體會語氣節(jié)奏等朗讀技巧的變化。如在誦讀“得天下”部分時,要讀出贊揚之情,必須要重讀能表現(xiàn)莊宗形象的一系列動詞。此外,到末句感嘆句時,語調(diào)一定要激昂,通過重讀“壯哉”爆發(fā)出情感。而在誦讀“失天下”時,要讀得低沉緩慢,有個學生朗讀時還用顫音把“何其衰也”的“也”讀出了一股心酸的味道,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又如,為表現(xiàn)莊宗失天下之速,歐陽修連用了幾個四字短語,給人一種排山倒海之感,在朗讀時,雖同是陳述句,就不能再有“得天下”時那種平緩的語氣,而是要加快速度。在這樣的閱讀指導中,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大家不僅讀出了情感的共鳴,也體會到了歐陽修行文的變化。接下來是思考分析環(huán)節(jié):從哪里可看出歐文富有層次和變化的特點?在學生暢談感悟的基礎上,師生總結出:①層次:內(nèi)容上,盛衰對比,借古諷今,層層深入;情感上,由贊到嘆到思,波瀾起伏,暗合褒貶。②變化:句式上,整散結合,長短句結合,靈活多變;語氣上陳述句、反問句、感嘆句、疑問句,感情飽滿;表達方式上,敘議結合,搖曳生姿。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通過投影《醉翁亭記》第一段,讓學生按合作學習小組討論,本段是如何體現(xiàn)“歐文如瀾”特點的。有了之前的學習經(jīng)驗,不少學生都能從內(nèi)容和形式的角度出發(fā),說出自己的體會。如有個學生談道:本段中使用了多個“也”字,并與“者”組成“者……也”句式,富有節(jié)奏感。還有學生說到“移步換景”,從山寫到樹,繼而寫到泉水,最后才寫到亭子。層層渲染,引人入勝。學生的思維就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打開了,對文本的鑒賞能力相比于初中有了很大提升。
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過程,既是師生互動,充分利用文本“剩余價值”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完成固有知識遷移與未知知識拓展的過程。
同閱讀的拓展延伸一樣,作業(yè)的安排也要與設置的核心教學目標相一致,以引導學生達成“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教師應盡量將課內(nèi)文本作為作業(yè)素材,讓學生繼續(xù)深挖和細讀。據(jù)此,筆者布置了如下作業(yè):品讀《醉翁亭記》,試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評論該文是如何體現(xiàn)“歐如瀾”(層次、變化)的散文特點。由于在課上已有賞析的示范性發(fā)言,學生完成該作業(yè)難度不大,關鍵是要促使大家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從作業(yè)反饋來看,很多學生都能集思廣益,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如有的學生關注到全文虛詞“也”和“而”的使用之于音韻變化的作用:“全文用21個‘也’,其中‘……者,……也’12組,24個‘而’。這些高度重復的詞,營造了一個回環(huán)往復的文學藝術世界。”又如,有的學生談到歐陽修“樂”的不同層次:“除去第一節(jié)層層推進的寫作技巧外,全文還很有層次地刻畫出了‘樂’的幾種內(nèi)涵。從山水之樂到游人之樂再到山林禽鳥之樂,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樂,所謂‘天人合一’是也。但游人之樂、禽鳥山林之樂和太守之樂又是不同的。太守的歡樂不僅是與民同樂,更是一種忘卻等級和禮法的快樂。這又是更深一層次的‘樂’。文章最后一句的自得溢于言表,貶謫的痛苦被歐陽修樂觀的心緒化解了。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在赤壁下泛舟的蘇子?!?/p>
從上述的文本解讀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解讀在初中“與民同樂”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不僅讀出了歐文的層次與變化,更加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更可喜的是有學生將歐陽修的散文與高二時學過的詩詞相聯(lián)系,認為歐陽修詩文的風格也有一致性:“高二學《蝶戀花》,猶記得老師給我們看的一句評價:‘此首寫閨情,層深而渾成?!詈笠痪湟蚧ǘ袦I,此一層;因淚而問花,此一層;花竟不語,又一層;不但不語,又亂飛過秋千,又一層意也。短短十四個字,竟然包含了這么豐富的意蘊。觀永叔之詩,不與文相通嗎?”這樣的解讀視角,可以說是教師都沒有想到過的。
在拓展延伸學習中,學生多層次、多視角賞析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點亮他們思想的火花,他們就能讓你看到無限的燦爛。教師在拓展延伸引導中,同樣受到啟發(fā)與提高,真正體現(xiàn)了師生共同成長發(fā)展的新課改理念。
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在發(fā)展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核心素養(yǎng)中同樣起有促進作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根據(jù)“一課一得”原則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并靈活運用已學課文特別是初中語文教材的“剩余價值”,完善初高中篇目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不但能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文本的利用率,也能讓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