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勛如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安徽 合肥 230011)
與古典詩詞相比,現(xiàn)代詩時代背景較近,不拘泥于格律規(guī)范,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但有些詩歌意象獨特朦朧、藝術手法多樣、情感內蘊深刻,理解起來也有相當?shù)碾y度。與古詩文教學相比,當下的現(xiàn)代詩教學則略顯尷尬,需要得到進一步重視和加強。在近幾年開始使用的“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現(xiàn)代詩(包括散文詩)往往是兩首或者幾首被編排在同一個單元,筆者經過實踐和思考,認為對現(xiàn)代詩教學來說,比較閱讀是切合實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故撰文以作探討。
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施之以比較閱讀,既符合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理念,又符合構建多樣化的教學內容的要求。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比較閱讀,大多是對兩個或者多個文本進行比較進而深度理解文本的閱讀。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兩篇或多篇作品放在一起閱讀并加以比較,分析其異同,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是一種有效性的探究式的閱讀教學方法。
2016年教育部審定的“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面世,入選的現(xiàn)代詩歌情況為:七年級上冊、下冊共7首;九年級上冊、下冊的第一單元,都是以現(xiàn)代詩為主的詩歌單元,共12首。初中階段,總計多達19首?!敖y(tǒng)編本”教材中,往往是兩首或者幾首現(xiàn)代詩歌被編在同一個單元,這為教師和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提供了便利。例如,七年級上冊《散文詩兩首》,泰戈爾的《金色花》以一個兒童天真爛漫的口吻敘述自己化為一朵金色花與媽媽的三次嬉戲;《荷葉·母親》的作者冰心,其詩歌創(chuàng)作曾受到泰戈爾的影響,在教學中,將兩位著名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鑒賞,是比較合適的。又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短詩五首》,有《月夜》《蕭紅墓碑口占》《斷章》《風語吟》《統(tǒng)一》等中外作品,這樣的課文編排便于師生將兩首或多首詩歌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激發(fā)學生的詩歌閱讀興趣。閱讀課如果僅采用單一的“閱讀—鑒賞”模式,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比較閱讀則不然,它所提出的比較性任務,更容易激起學生興趣去閱讀和思考。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詩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如詩歌所展現(xiàn)的不同意象、風格,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不同的情感思想等,進而深入理解詩歌內涵。例如,學生預習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以其愛國主題,如何進一步激發(fā)起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可以推薦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引導學生將兩詩進行對比閱讀?!段矣脷垞p的手掌》以“手掌”代指詩人自己的意志、情感,撫遍祖國山河,《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則用了一連串的意象將祖國的貧窮落后與蘇醒崛起表現(xiàn)出來;戴詩以觸覺代視覺,向讀者展現(xiàn)了戰(zhàn)時淪陷區(qū)遭受的黑暗與解放區(qū)的溫暖光明,舒詩用博喻和排比將十年浩劫之后祖國的百廢待興以及對未來的美好希冀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對于學生熟悉的愛國主題,不同的詩人的不同藝術表達方式,能夠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與審美能力?,F(xiàn)代詩歌具有濃郁的抒情性、豐富的想象力、精練的語言、優(yōu)美的韻律,欣賞現(xiàn)代詩歌,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還能提高其閱讀鑒賞水平。有比較才有鑒別,相比傳統(tǒng)的閱讀與鑒賞模式,比較閱讀能讓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葉圣陶先生說:“比如讀了某一體文章,而某一體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樣,大同之中不能沒有小異,而相同之處不能沒有個優(yōu)劣得失;必須多多比較,方能進一步領會優(yōu)劣得失的所以然?!睆娬{了比較對閱讀鑒賞的重要性。
有利于優(yōu)化閱讀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筆者曾在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法進行現(xiàn)代詩教學。在教《散文詩兩首》時,先帶領學生研讀《金色花》,領略孩子與母親間的天倫之樂,進而結合《荷葉·母親》一詩,指導學生賞析文中優(yōu)美語句,理解紅蓮荷葉的象征意義,揭示兩者之間的共同主題“贊美母愛”;討論環(huán)節(jié),將《荷葉·母親》的實寫與《金色花》的虛寫相比較,讓學生了解中外詩歌藝術的獨特之處。學生在課堂上踴躍參與,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筆者認為,運用比較閱讀,有利于優(yōu)化閱讀教學,提升現(xiàn)代詩教學質量。
目前有些“教師在選擇對比文章時,往往沒有規(guī)律,沒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對應的文章內容……隨意選擇比較素材”。選取典型案例,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經驗,以后遇到類似作品,舉一反三。例如,七年級上冊《散文詩兩首》中《金色花》和《荷葉·母親》同為贊美母愛主題,但前者是虛寫,用假想的手法以一個兒童的口吻寫與媽媽一天三次嬉戲的場面,從母子間的對話與親密可以看出母親對孩子的愛;后者是實寫,以作者自己的口吻寫雨中的荷葉為荷花遮風擋雨,同時伴隨著自己的三次心情由郁悶到釋然的變化,并由此聯(lián)想到母親對子女付出的無條件的愛,對兩者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感受作者抒發(fā)的贊美感激母親的情感的同時,找到詩歌閱讀鑒賞的突破口,在面對詩歌閱讀時不再無從下手。比較閱讀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好課本上的作品,還要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自主閱讀和思考的好習慣。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不管是教學目標的設定,還是教學方式的選擇,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因此,選取的比較對象,應當符合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認知水平。例如,七年級下冊《外國詩兩首》的情感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得平易近人,似乎在與讀者進行面對面的交談,詩句清新流暢,飽含深情,又富有哲理意味,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堅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而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對人生道路的選擇表達自己的想法,詩中為未選擇的路而嘆息,字里行間帶有憂郁色彩,也能引起讀者共鳴和思考。比較兩首詩表達的感情思想時,老師要注意初中生的認知水平,不宜講解過深,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一味地灌輸人生大道理,而是要正確引導學生去體會和思考,兩首詩的情感基調有所不同,但表達的人生態(tài)度還是一樣:不管是面對挫折還是面臨選擇,我們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比較方法的運用,要能引起學生對詩歌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讓學生主動去閱讀和探究。例如,九年級上冊《我愛這土地》和《鄉(xiāng)愁》,一個抒發(fā)戀土深情,一個抒寫思鄉(xiāng)愁緒。根據課文導讀提示部分,學生在預習時就了解詩歌所寫內容和所抒情感,那么如何再次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教師值得關注的地方。兩首詩歌都簡短易讀,但遣詞造句卻不簡單,教師可從此處入手,用詞語替換法來比較詩人在表達上有何不同效果。例如,《我愛這土地》“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中的“嘶啞”用“嘹亮”來替換,表達效果如何,以此來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仿寫,詩人寫的是祖國遭受苦難之時,學生可依據詩歌的體式,表現(xiàn)當代社會的和平富足,兩者對比,使學生加深對詩人所抒發(fā)的愛國情感的理解,《鄉(xiāng)愁》的教學也可如此。比較時,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加深其理解,進而有所感悟和思考。
筆者認為,比較閱讀是初中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對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以及詩歌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并從比較閱讀運用的依據、意義以及方法策略等方面作了簡要探討,希望為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