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婷婷 滕銀燕 孫瑋明 林海霞 鄭磊 田新橋
糖尿病心肌?。╠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作為糖尿?。╠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嚴重且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伴隨DM患者數(shù)量的增長而迅速增多,已成為DM患者發(fā)生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DCM的防治研究成為近些年醫(y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學者基于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特點[1-2],構建了aFGF的突變體,即改構型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modified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MaFGF),經(jīng)實驗證實MaFGF在改善心功能障礙方面極具前景[3-4],但因其穩(wěn)定性差[5-6],易失活,且目前缺乏高效的靶器官速遞技術,使藥效得不到充分發(fā)揮,限制其臨床應用與開發(fā)。超聲靶向微泡擊破技術(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 恰是超聲醫(yī)學領域新興靶向傳輸技術,是利用超聲波空化效應與聲孔效應增加血管內(nèi)皮通透性,增加外源性物質(zhì)到達靶位的數(shù)量,從而發(fā)揮更強生物學作用,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發(fā)揮越來越大的價值[7-9]。因此,本研究擬應用UTMD技術將MaFGF靶向遞送到DCM大鼠的左心室,再應用超聲心動圖、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及病理學檢查等多種方法評價其對DCM大鼠左心室收縮功能的改善價值。旨在為DCM的防治研究提供更多的實驗數(shù)據(jù)與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1.1 材料 健康雄性SPF級Sprague-Dawley大鼠75只,鼠齡 40~50d,體重(210±25)g,由溫州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K(浙)2019-0001];MaFGF凍干粉由溫州醫(yī)科大學生物與天然藥物開發(fā)中心有限公司提供;微泡對比劑采用SonoVue(Bracco公司,產(chǎn)品批號:18A022A)。實驗采用Acuson Sequoia 512C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Siemens公司),線陣探頭(15L8w-S),頻率12 ~14 MHz。TUNEL試劑盒購自羅氏公司(批號:11684817910),鏈脲佐菌素(STZ,批號:WXBC6558V)、天狼星紅染色試劑(批號:29384K)購自美國Sigma公司。
1.2 方法
1.2.1 制備MaFGF的超聲微泡混懸液 50μg MaFGF凍干粉與5ml 0.5%氯化鈉溶液混合,輕度振搖充分溶解后形成單純MaFGF溶液。再將5 ml單純MaFGF溶液注入SonoVue瓶中,形成MaFGF-SonoVue混懸液,臨用前持續(xù)振蕩搖勻。結合既往研究使用的MaFGFSonoVue混懸液中含MaFGF的濃度為10μg/ml[3]。
1.2.2 動物模型建立、分組和干預 75只大鼠在通風恒溫的SPF級動物房內(nèi)適應性飼養(yǎng)1周(室溫約20~24℃,平均濕度約50%~60%,人工控制開關模擬晝夜變化,飼養(yǎng)過程中無菌水自由供給),禁食不禁水12h。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挑選15只作為N組,不做干預,余60只經(jīng)腹腔一次性注射70mg/kg的STZ(使用前用pH為4.5的檸檬酸緩沖液稀釋為1%溶液)誘導建立DM模型,分別于注射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尾靜脈取血測空腹血糖濃度,血糖濃度持續(xù)穩(wěn)定在16.7mmol/L以上,且出現(xiàn)多飲、多食、多尿現(xiàn)象后,繼續(xù)高糖、高脂飲食飼養(yǎng)8周,研究發(fā)現(xiàn)DM大鼠8周后就出現(xiàn)心功能異常,即認為形成DCM模型[10]。將造模成功52只大鼠(剔除8只造模未成功)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4組,分別為DCM 組 、MaFGF 組 、MaFGF-SonoVue 組 、MaFGFSonoVue+UTMD組,每組13只。
N組及DCM組不做干預處理,MaFGF組及MaFGFSonoVue組大鼠由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3ml/kg)后分別經(jīng)尾靜脈一次性緩慢推注MaFGF溶液及(MaFGF-SonoVue)混懸液,1min內(nèi)完成注射。MaFGFSonoVue+UTMD組大鼠麻醉后,剃掉心前區(qū)鼠毛,將超聲儀探頭置于心前區(qū)皮膚,取乳頭肌水平左室短軸切面,聚焦深度為 3.5~4.0 cm,經(jīng)尾靜脈一次性緩慢推注MaFGF-SonoVue混懸液,1min內(nèi)完成,當心肌內(nèi)見大量微泡充盈時即用機器自帶的MBD功能反復多次爆破微泡(機械指數(shù)MI=1.9),直至微泡完全消失。實驗大鼠給藥劑量為15μg/kg。每周干預2次,連續(xù)4周。
1.2.3 圖像及數(shù)據(jù)采集 干預4周后,所有大鼠逐個稱重、記錄數(shù)據(jù),麻醉后連接心電圖,行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檢查,測量各組大鼠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I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IDs)、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及左心室短軸縮短率(LVFS)。隨后啟動VVI成像模式,于乳頭肌水平左心室短軸觀采集連續(xù)3個心動周期的二維灰階動態(tài)圖像,存入MO光盤,然后導入Siemens Sygno US Workplace 3.01分析軟件進行分析,測定左心室6個室壁節(jié)段的收縮期平均峰值速度(Vs)、徑向應變(Sr)及徑向應變率(SRr)。
1.2.4 心肌細胞凋亡指數(shù)(AI)檢測 處死大鼠,打開心包,剔出左心室,取乳頭肌水平左心室心肌,置于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24h,石蠟包埋,連續(xù)約5μm切片,按照試劑盒指示進行TUNEL染色,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每組取12張切片,每張切片隨機取20個400倍視野,計數(shù)該視野細胞中染色陽性的細胞數(shù),AI(%)=視野內(nèi)的陽性細胞數(shù)/視野內(nèi)總的細胞數(shù)×100%。
1.2.5 血管周圍膠原面積與血管腔面積之比(PVCA/LA)檢測 取每組大鼠心肌組織切片,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天狼星紅染色。封片后置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隨后應用IPP6.0軟件分析計算PVCA/LA,每組取12張切片,每張切片隨機取20個400倍視野。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數(shù)據(jù)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樣本均數(shù)比較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方差齊性者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方差不齊者采用Dunnett's T3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大鼠一般情況 實驗結束,N組無死亡,DCM組死亡4只,MaFGF組及MaFGF-SonoVue組各死亡3只,MaFGF-SonoVue+UTMD組死亡2只。
2.2 各組大鼠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及VVI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超聲心動圖比較及VVI指標比較
由表1可見,干預4周后,DCM組LVIDd及LVIDs均較 N 組增加(均 P<0.05),而 LVEF、LVFS、Vs、Sr及SRr卻明顯下降(均 P<0.05);MaFGF 組和 MaFGFSonoVue 組 LVEF、LVFS、Vs、Sr及 SRr較 DCM 組上升(均 P<0.05),LVIDs 卻減低(均 P<0.05),但兩組間無明顯差異;MaFGF-SonoVue+UTMD組LVIDd及LVIDs均較 DCM 組降低(均 P<0.05),且 LVEF、LVFS、Vs、Sr、SRr較MaFGF組及MaFGF-SonoVue組均明顯升高(均 P<0.05)。
2.3 病理學檢查結果 TUNEL染色示凋亡細胞核呈棕黃色,正常細胞核呈藍色,干預4周后,N組心肌僅有極少數(shù)細胞發(fā)生凋亡(插頁圖1a);DCM組細胞凋亡增多(插頁圖1b);MaFGF組及MaFGF-SonoVue組凋亡細胞數(shù)目相近,但較DCM組減少(插頁圖1c、d)。MaFGFSonoVue+UTMD組凋亡細胞數(shù)較其他治療組減少(插頁圖 1e)。
天狼星紅染色顯示DCM組血管周圍纖維化情況較N組明顯增多(插頁圖2a、b),MaFGF組及 MaFGFSonoVue組均較DCM組略好轉(插頁圖2c、d);MaFGFSonoVue+UTMD組較其他治療組好轉(插頁圖2e)。
2.4 各組大鼠AI及PVCA/LA比較 見表2。
表2 各組大鼠AI及PVCA/LA比較
由表2可見,DCM組AI及PVCA/LA均較N組明顯升高(均 P<0.05);MaFGF 組及 MaFGF-SonoVue組間AI及PVCA/LA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較DCM組均略下降 (均 P<0.05);MaFGF-SonoVue+UTMD 組 AI及PVCA/LA較其他治療組均明顯下降(均P<0.05)。
DCM的概念是Hamby于1974年首次提出[11],是指獨立于DM基礎心肌組織發(fā)生結構與功能的損傷,逐漸進展將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已成為DM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DCM確切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普遍認可針對抗氧化應激損傷、誘導心肌血管生成、改善心肌微循環(huán)狀態(tài)、抗心肌細胞凋亡及纖維化治療等是DCM防治的重要策略[12]。因此具有抗氧化損傷、擴張血管、營養(yǎng)神經(jīng)及保護心臟等功能的aFGF成為具有治療DCM潛力的藥物,但aFGF同時兼具誘發(fā)腫瘤風險,限制其應用,于是我們使用具有aFGF同等心臟保護作用的突變體,即MaFGF。研究發(fā)現(xiàn),在冠心病大鼠模型心肌組織中注射MaFGF可顯著減少心肌細胞凋亡并改善心功能[5],另有研究表明MaFGF可能通過抗氧化應激來抑制DM誘導的心功能障礙[6]。然而MaFGF是一種穩(wěn)定性較差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在體外極易失活,全身給藥不良反應大,目前缺乏安全、速效、可控的靶向給藥手段,以至MaFGF無法得到開發(fā)與推廣。
UTMD恰是超聲醫(yī)學領域發(fā)展較快的靶向遞藥技術,具有靶向性強、侵襲性低、免疫原性低、毒性低、組織特異性及可重復性等優(yōu)點[13]。田新橋等[14]利用UTMD遞送aFGF有效改善DCM大鼠的左心室收縮功能。張明等[15-16]利用UTMD技術將分別包載bFGF、aFGF的納米粒靶向遞送到DM誘導的心肌組織中,結果明顯延緩DCM進程,改善心臟功能,減輕心肌細胞纖維化和凋亡現(xiàn)象,提升心肌組織微血管密度??梢奤TMD技術為MaFGF靶向治療DCM實驗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我們利用UTMD技術將MaFGF送達DCM大鼠心肌組織后及時爆破,觀察該靶向給藥系統(tǒng)下DCM大鼠的左心室收縮功能變化。實驗末,應用常規(guī)超聲及VVI檢測發(fā)現(xiàn):DCM組LVIDd及LVIDs均較N組增加,而LVEF、LVFS、Vs、Sr及 SRr明顯減低,說明 DCM 大鼠左心室功能明顯受損;經(jīng)TUNEL染色及天狼星紅染色后顯示:AI及PVCA/LA較N組明顯增高,說明DCM組大鼠出現(xiàn)明顯細胞凋亡及血管周圍纖維化現(xiàn)象。而經(jīng)過MaFGF及MaFGF-SonoVue治療后較DCM組 LVEF、LVFS、Vs、Sr及 SRr增高,LVIDs、AI及 PVCA/LA 降低,說明大鼠左心室收縮功能、細胞凋亡及間質(zhì)纖維化現(xiàn)象得到改善,但兩種方法療效沒有差異性。MaFGFSonoVue+UTMD 組大鼠 LVEF、LVFS、Vs、Sr及 SRr較其他治療組明顯增高,說明UTMD技術可提高藥物對左心室收縮功能療效,AI及PVCA/LA明顯降低,可見MaFGF保護心肌的機制可能是從抗細胞凋亡、抗間質(zhì)纖維化方面發(fā)揮作用??傊?,UTMD靶向遞藥系統(tǒng)為DCM防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靶向輸藥手段,在臨床應用上極具前景,MaFGF有望成為治療DCM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治療組之間LVIDd無明顯改善,可能是因為給藥時間短或者樣本數(shù)量較小,超聲微泡作為藥物或者基因的載體,載藥量較低,穩(wěn)定性較差,局部維持時間較短,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