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茜,蘇春景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的概念與時俱進,至今尚未完全達成共識。有學者綜合了較為權威的概念后,將人工智能概括為“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guī)律,構造具有一定智能行為的人工系統(tǒng)”[1]。另有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是“利用數(shù)字計算機或數(shù)字計算機控制的機器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感知環(huán)境、獲取知識并使用知識獲得最佳結果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2]。人工智能涉及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社會科學等多種學科,是未來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方向。進入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技術步入高速發(fā)展期,給整個社會及各行各業(yè)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2017年,國務院發(f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在國家戰(zhàn)略層面對我國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進行了部署。世界各主要國家都積極部署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戰(zhàn)略,希望在人工智能時代搶占先機。
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yè)領域的深度結合,將改變或重塑傳統(tǒng)行業(yè),問題青少年領域也不例外。問題青少年,一般指具有個體發(fā)展異常、外化的行為問題或社會化缺陷等特征的青少年,其類型包括但不限于心理與行為障礙青少年、越軌青少年、虞犯青少年、違法犯罪青少年等。對問題青少年的矯正與管理涉及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醫(yī)學、管理學、社會服務與公共安全等多學科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帶來諸多行業(yè)變革的同時,也為問題青少年的矯正與管理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美國匹茨堡大學的一項針對問題青少年的大規(guī)模縱向研究結果顯示,問題青少年的智商(IQ)往往較低。該研究顯示,青少年越軌行為與智商分數(shù)之間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問題青少年韋氏智力測驗(WISC-R)的測驗分數(shù)比正常青少年平均低8分。[3]此外,有研究也表明,罪錯少年的認知過程也是錯誤和不適當?shù)模麄儠で饨绲男畔?,引起社會適應不良和越軌行為。相比于正常青少年,問題青少年在邏輯認知與道德歸因等方面顯著不成熟。例如,一項包含50個單個樣本研究的元分析研究指出,罪錯少年與他們的同年齡對照組相比,道德判斷的水平更低。[4]基于以上的研究結論,社會信息加工模型理論(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縮寫為SIP)為問題青少年的不良認知過程提出了可能的解釋:個體之所以對相同的社會情境有不同的反應,是由于個體認知加工過程的不同。該理論認為,個體從開始處理社會信息,到社會行為最終呈現(xiàn),包括6個連續(xù)的步驟:分別是(1)編碼階段,(2)解釋過程,(3)澄清或選擇目標,(4)搜尋反應階段,(5)決定反應階段,(6)行為執(zhí)行。而實驗證明,具有攻擊性行為的青少年與正常青少年相比,在5個認知加工階段皆表現(xiàn)出差異,他們更多地作出惡意歸因,更少地表現(xiàn)出負罪感與羞恥感,更易怒并且不易控制脾氣等。[5]
基于這些研究結論,在認知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好地幫助問題青少年發(fā)展認知能力,并改善認知過程中的缺陷。目前,人類已經可以使用實驗等技術方法探究產生認知的腦神經機制,然而由于腦神經結構與認知過程極其復雜,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清楚地從神經認知學的視角,探明腦神經的活動機制,從而解釋個體認知的產生與過程。[6]例如,人工智能的代表性技術之一——人機交互技術就主要研究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信息交換。其中,腦機交互技術,又稱為腦機接口,指不依賴外圍神經與肌肉通道,直接實現(xiàn)大腦與外界的信息傳遞。依靠腦機交互技術,可以檢測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并將其轉化為人工輸出指令,實現(xiàn)替代、修復、增強、補充或改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輸出,從而改變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與內外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作用。[7]在問題青少年的矯正中,一方面,對于因腦神經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認知障礙,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更準確地識別引起認知障礙的腦神經結構與功能的異常,從而更具有針對性地治療與恢復腦神經結構與功能,提高問題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對于認知過程存在缺陷的青少年,可以通過將中樞神經活動轉化為人工輸出指令的方式,使個體認知過程的“黑箱”外顯化,從而更清晰準確地探明問題青少年的認知過程與方式,找到其認知缺陷的所在,極大地提升矯正的效率與效果。
問題青少年群體往往還伴有不同程度的學業(yè)障礙,包括低學業(yè)成就、低學業(yè)投入、缺課逃學等。[8]1969年,赫希(Hirschi)提出了經典的社會紐帶理論,認為“投入”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紐帶,個體在傳統(tǒng)而良好的目標中投入的能量越多,則出現(xiàn)越軌等問題行為的可能性則越少,因為那意味著個體要付出更高昂的代價。[9]恢復性矯正觀則認為,矯正罪錯少年不僅要改變他們的缺點和問題,更要識別其個人與環(huán)境中的優(yōu)勢,從而發(fā)展罪錯少年的個人能力,促使他們成為有能力、負責任的社會成員,這種矯正是更長遠而有效的。[10]由此可見,促進問題青少年的學業(yè)發(fā)展,增強他們的學業(yè)興趣與學業(yè)能力,引導他們?yōu)閷W業(yè)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可以降低他們出現(xiàn)越軌行為等問題行為的可能性。
目前,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已經從教育技術、教育環(huán)境、教學形式、教育關系等各方面改變了教育活動。在教育技術方面,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人機交互、虛擬現(xiàn)實等人工智能技術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教育環(huán)境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使教育環(huán)境進一步朝向智能化、信息化、現(xiàn)代化轉變。在教學形式方面,翻轉課堂、創(chuàng)客教育、MOOC、STEAM教育等教育新樣態(tài)隨之興起,使教育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自適應學習等成為趨勢。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為精準化、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11]同時,人工智能也轉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關系,將師生關系轉變?yōu)榱恕叭恕獧C—人”的三維關系,未來的教育將可能是教師與人工智能教師協(xié)同共存的時代。[12]
教育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為面臨學業(yè)障礙的問題青少年帶來了多種應對方法。首先,對于那些伴有學習障礙,如聽、說、讀、寫障礙的問題青少年,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好地針對問題青少年的特殊需求輔助教學,使教學以更適合與易于接受的方式展開。例如,對于聽覺障礙青少年,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捕捉教學過程中的聲音信號,并根據(jù)聲譜分析將其轉化為文字信號,服務于聽力障礙青少年的學習。[13]其次,對于缺乏學習動機的問題青少年,MOOC等教學形式為青少年帶來了海量的知識內容,及多元化、趣味性的授課方法,教學甚至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青少年可以便捷有效地獲取符合自己學習興趣的知識進行學習;同時,翻轉課堂、自適應學習等方式,使學生掌握了更多的學習自主權,而教學有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也更加個體化,更符合學生的興趣與需求,這都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后,智能教育機器人的出現(xiàn),使智能機器人同時扮演青少年的“老師”與“學伴”,教育機器人可以依據(jù)青少年個體認知、情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針對性地滿足青少年的學習需要,并滿足其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等核心需求。[14]
研究表明,在問題青少年群體中,心理與精神障礙發(fā)生的比例顯著高于正常青少年群體。在美國,心理障礙在普通青少年群體中的比例大約為20%,而這一比例在少年犯群體中則至少為普通青少年的兩倍以上。[15]在我國的研究中,心理測驗結果也同樣顯示出未成年犯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群體。[16]問題青少年的不良心理與精神障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問題青少年群體常伴有不良情緒與情緒障礙等。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罪錯少年往往具有較為嚴重的負性情緒,如憤怒、恐懼、抑郁、自殺意念等,并且伴隨情緒的不穩(wěn)定,如焦躁不安、高沖動性以及較強攻擊性等易激惹特征。[17]中國的一項對未成年犯心理狀況的研究顯示,未成年犯在抑郁、焦慮、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情緒方面顯著高于正常少年群體,同時未成年犯也普遍存在人格障礙,表現(xiàn)出冷漠、內向、固執(zhí)、攻擊性、情緒不穩(wěn)定等特征。[18]另一項研究表明,我國青少年罪犯的抑郁發(fā)生率高達72.6%,而自殺意念檢出率達到12.8%。[19]
其次,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和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是問題青少年群體中較常見的兩種精神障礙類型,且這兩種障礙經常合并發(fā)生。品行障礙以攻擊他人、破壞財物、欺詐和盜竊等為主要癥狀,常會直接導致違法犯罪行為。并且品行障礙兒童常常伴有冷漠、缺乏共情,對他人漠不關心等,因此更難以被矯正。品行障礙如果未能及時矯正與治療,將會發(fā)展為危害更大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我國的一項關于男性青少年罪犯心理障礙的調查顯示,在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罪犯中,不同地區(qū)樣本的品行障礙的患病率介于69.1%~86.6%。[20]ADHD則以注意力難以集中、多動和易沖動為主要特點。ADHD對青少年的學業(yè)表現(xiàn)、認知功能、社會關系都會造成顯著破壞。在美國,普通學校兒童中ADHD的患病率在3%~5%之間,而在罪錯少年群體中則達到16.6%~21.4%。在中國,在少年犯群體中ADHD的患病率達到31.04%,明顯高于普通人群。[21]
基于這種情況,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的智能醫(yī)療及其相關智能產品,可以服務于問題青少年的不良心理與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矯正治療。首先,對于情緒不良與情緒障礙的青少年,基于人工智能的“社交機器人”與“陪伴機器人”可以發(fā)揮積極作用?!吧缃粰C器人”與“陪伴機器人”是兩種可以滿足人類部分情感需求的智能機器人,它們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人類的情感與社會活動的需要,通過表情和身體表達等擬人交互活動,帶給人們快樂的體驗,與人類建立親密關系等。[22]隨著人機情感交互技術的愈加成熟,社交與陪伴機器人可以營造更積極的情感氛圍,改善或治療個體的不良情感,對抑郁、焦慮、情緒不穩(wěn)定等不良情感狀態(tài)或情感障礙都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此外,智能醫(yī)療對于問題青少年心理與精神障礙的診療也將發(fā)揮作用。目前研究已經證明,大腦前額葉功能紊亂與ADHD、攻擊暴力行為、反社會行為、青少年犯罪呈現(xiàn)相關。[23]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與神經認知科學相輔相成,增加了人類對大腦及神經結構與功能的認識,也為解決腦神經功能缺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2013年美國政府“通過推動創(chuàng)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 Neurotechnologies)的計劃,旨在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開發(fā)腦科疾病的治愈方法,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協(xié)同發(fā)展。[24]最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臨床人員更準確地診斷與治療問題青少年的不良心理與精神障礙。我國學者陳冰梅等人將人工智能與人工神經網(wǎng)絡結合應用于模擬人類醫(yī)學專家大腦診斷思維模式診斷兒童心理障礙,這一系統(tǒng)可以診斷95%以上的兒童心理障礙,包含17大類、61種常見的兒童心理障礙,如多動癥、品行障礙、精神發(fā)育遲滯、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此外,該診斷系統(tǒng)還能夠對每種障礙提出處理意見。經由與資深專家的診斷結果比對,該系統(tǒng)的診斷符合率為99%。[25]
1.基于圖像理解的智能安防技術
基于圖像理解的智能安防技術是一種利用人工智能對視頻、圖像進行存儲和分析,從中識別安全隱患并對其進行處理的技術,主要包括提取檢測畫面目標,并區(qū)分不同事件的打架檢測、人員聚集分析等技術,以及對畫面中特定物體進行識別的車輛檢測、人臉檢測等技術。[26]這些技術可以服務于對問題青少年群體的管理。例如,打架檢測、人員聚集分析等技術,可以應用于校園死角、城鄉(xiāng)接合部等高風險區(qū)域,用于及時識別并預警可能產生的攻擊暴力行為、非正常聚眾行為等,防患于未然,降低問題青少年出現(xiàn)違法犯罪、越軌行為的概率,并幫助相關人員及時介入干預,降低問題行為所造成的危害性;而車輛、人臉識別等技術,則可以幫助相關人員識別、追蹤、監(jiān)管高風險的問題青少年等。
2.大數(shù)據(jù)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的行為預測模型
在智能警務與犯罪預防領域,通過大數(shù)據(jù)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將現(xiàn)實中某些現(xiàn)象或規(guī)律轉化為數(shù)據(jù),進行大規(guī)模的數(shù)據(jù)分析和建模,可以實現(xiàn)對行為及其所導致結果的推導、預測等,實現(xiàn)智能化的預警機制與安全監(jiān)測,將對問題青少年的管理進一步提早到預警、預防的層面。例如,有學者提出可以基于貝葉斯網(wǎng)絡——一種不定性因果關聯(lián)模型,建構精神障礙者暴力危害行為的智能預警模型,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該模型可以基于觀測到的某些風險因素,如作息不正常、情緒不穩(wěn)定、拒絕服藥等表現(xiàn),去預測個體出現(xiàn)攻擊暴力行為的可能性。[27]
3.智能的心理評估技術
在對問題青少年的矯正與管理中,相關人員經常應用心理測驗等評估的方法,對個體危險性與需求進行評估,以便進行個體化的矯正與管理。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往往以文字符號為載體,非常依賴被測試者的個人理解能力與自覺,且很難識別被測試者的故意隱瞞、撒謊等態(tài)度、行為。目前,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如表情識別、聲音檢測等技術進行個體人格與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量已成為可能。加夫里列斯庫(M Gavrilescu)基于個體差異性建立了一種新型的面部識別系統(tǒng),可以有效降低欺騙性。在此基礎上,加夫里列斯庫與同事提出了一種面部特征分析系統(tǒng),用以預測人們的16種人格因素(16PF)。該系統(tǒng)能夠在1分鐘內準確預測個體的16PF人格,比16PF人格問卷更快速實用,適合于短時間內預測人的個性特征。[28]這種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測量,更便捷、真實,能較準確地反映問題青少年的真實風險與需求,有助于相關人員更有效地為其制定個體矯正與管理計劃,并對其矯正質量、再犯風險等因素作出更客觀的評估。
對于卷入司法體系的問題青少年,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變革傳統(tǒng)的、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使集靈活、快速、長效、共享、預測等特點為一體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成為可能。
在問題青少年進入司法體系的初期,公、檢、法等相關部門就可以利用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特征采集與識別技術,為問題青少年建立個人身份信息檔案。同時,人工智能的心理評估技術與行為預測技術等,可以更加客觀真實地評估與預測未成年犯的個體危險性與需求,這些評估與預測的結果也將記錄在電子檔案中,成為其個體化矯正方案制定、矯正效果評估的重要參考。
在矯正的過程中,對問題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狀況的評估與預測也將持續(xù)跟進,其結果將在智能檔案中及時更新,矯正人員可以依據(jù)問題青少年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矯正計劃?;谥悄芗夹g的電子檔案省去了傳統(tǒng)檔案在各部門、人員之間調度與交接過程,使有關青少年的個人身份識別信息,風險與需求的變化情況,歷經的司法步驟等信息,清晰、準確,變更及時,對罪錯少年的矯正與管理更加靈活、專業(yè),并具有連貫性。此外,全國性智能管理平臺的建立,將有助于在全國范圍內實現(xiàn)對罪錯少年的聯(lián)動管理,促進矯正經驗的交流與信息共享,加強個體化矯正水平,實現(xiàn)全方位的社會幫扶機制。
對于刑釋解矯的問題青少年,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大數(shù)據(jù),可以實現(xiàn)對他們的長效追蹤管理,跟蹤刑釋人員的社會融合情況,預測其再犯風險等,實現(xiàn)智能的長效管理機制。對于在刑釋解矯后有某些需求的問題青少年,可為其提供必要的社會幫扶與預防性措施。例如,對于失學、失業(yè)青少年可協(xié)調其就學或提供針對性的就業(yè)信息與培訓;而對于表現(xiàn)出再犯風險的青少年,社區(qū)、司法所人員等可以對其進行預防性的矯正干預,防止再犯。同時,前文所述的智能醫(yī)療、情感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也可以有效幫助刑釋解矯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盡快恢復健全的社會功能與家庭功能。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現(xiàn)代社會各行各業(yè)帶來了巨大變革。本文從人工智能與問題青少年的認知發(fā)展、學業(yè)發(fā)展、不良心理與精神障礙診療等矯正領域,以及人工智能與問題青少年的管理技術、管理模式等方面,探析了人工智能方法技術在問題青少年矯正與管理方面的應用,這其中的一些技術已經應用于實踐,比較成熟,另一些則是未來可能的發(fā)展方向與趨勢。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是時代的大勢所趨,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潮流中,各國都積極應對,搶占先機。對問題青少年的矯正與管理也應順應時代,求新思變,尋求與人工智能技術方法的有效結合,從而提升完善對問題青少年的矯正與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必須看到的是,本文所探析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與發(fā)展趨勢都是建立在理想狀態(tài)下的愿景,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人工智能與問題青少年矯正與管理的結合,必須克服許多技術與倫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