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標
(江蘇開放大學,江蘇 連云港 222006)
近年來,我國教育學者開始提出高校思想政治親和力以及文化親和力等相關問題,極大程度體現(xiàn)了我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的縱向發(fā)展,但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親和力的內涵缺乏一定的現(xiàn)實途徑研究。一定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內必要的教育體系,也是我國的教育文化形式之一。在和諧社會以及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親和力的聯(lián)系,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強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隨著經濟迅速發(fā)展,我國在思想、文化上都出現(xiàn)了肉眼可見的轉變,在價值觀發(fā)生深刻變遷的基礎上,大眾文化的內涵對生活的滲透也逐漸加深。而轉變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很多價值觀需要當今社會重新確立。據(jù)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價值觀的重新選擇,需要親和力的摻入來確立新的目標。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特殊性。教育對象是已經成熟或趨于成熟的中青年,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并參加過各類實踐探究,形成了獨有的社會經驗和榮辱觀,所以對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也必然要通過培養(yǎng)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來進行引導工作。但是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工作,始終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看待問題,并沒有將學生看成是交流者,更多的則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卻不能坦然說出。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方向與形式,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樣一來,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1]。
親和力,顧名思義在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更加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的方式進行內容講解。對于思政教育的親和力來說,是通過更加開放共榮的民主方式進行的,并在一定條件下力求追尋大自然與人的和諧共處,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等。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和特點出發(fā),在一定程度上能對大學生提升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解、認同感等產生積極作用,從而更加激發(fā)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與民族情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較為繁瑣且任務量較大的系統(tǒng)性工程。思想教育人員必須通過不斷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改善教育觀念,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高,對大學生的接納程度以及相關工作在學生中的認可度起到決定性作用,使學生更加接納并熱愛相關內容,務必會得到更加良性的循環(huán),從而在提升教師教學效率的基礎上,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2]。
思想文化建設內容,顧名思義是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傳承,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也僅僅有二十余年的歷史,但關于它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早在古代就有了十分親密的接觸。其中文化是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教育是在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被融合進去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層面上被提及到的,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所以思想政治文化也擁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主要承載著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效果。通過對學習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被相關的社會所接受,在提升價值內涵的基礎上,獲得社會生活應掌握的必備技能,從個人發(fā)展到廣泛意義的社會成員。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親歷者和傳承者,具備明顯的思想政治學科優(yōu)勢,并且也是新一代思想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高校對于思想政治與文化的建設,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身的文化積淀,集成深厚的思政與文化內涵后擁有著引領社會進步的發(fā)展動力,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文化親和力更容易形成,也更容易被創(chuàng)造。高校需要通過新時代下的新思想,不斷創(chuàng)造出迎合社會乃至全球發(fā)展的文化親和力內涵,才能被包括新一代大學生在內的全球人士所接納[3]。
對于大學生來說,具備典型的趨同心理,當今時代更加多元的文化觀念,很容易將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思想搞亂。但是當今的大學生群體,最主要的學習內容就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文化觀念,這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優(yōu)良的生存土壤。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巨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與社會主義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不斷提升教育文化與思想政治文化之間的契合程度,能夠讓當代大學生更加趨近親和,更加迎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對獨立且繁雜,以理論和知識體系進行支撐,并且還配備一定程度的指導方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在當下思政教育當中具有絕對的領先地位,也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內涵的凝練。并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具備一定的社會價值,其中對于文化的傳播與批判等都存在普遍認知,而這些潛在認知是基于科學理念基礎上形成的。除此之外,對于人文與科學的理念也進行了有機的統(tǒng)一,從而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形成較有內涵的文化體系。
大學生思想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熏陶,很大程度上延續(xù)了“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文化思想理念。對于這種文化理念,我們可以將其分成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等,最基本的就是“以人文本,以和為貴”,這種文化思想理念傳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當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升華了相關文化體系的內涵。對于親和力來說,表達的并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疏深度,更是一種契合于心靈的感化能力,真正具有人文性質的親和力,是通過博愛與情懷換取內心的寄托,從而引發(fā)更多學習者的共鳴。也正因為大學生的受眾特性,才能夠極大程度體現(xiàn)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所以才有更加具有感召力的互動和共鳴[4]。
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從當代大學生自身需求進行教育的整改,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生利益,滿足學生需求;尊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權益,注重發(fā)揮大學生的優(yōu)良素質,從而提升大學生在自我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與引領作用;以全面發(fā)展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為基本目的,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深入,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質與理論素養(yǎng),其中包括提升個人品德修養(yǎng),加強人格魅力;完善自身知識架構,提升理論素質。充分理解學生們的需求,從思想上熱愛教育工作,并具備更加良好的品行和親和力,從而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教育工作者面對的是具有多元信息和廣泛求知欲的大學生群體,對自身人文素養(yǎng)以及知識儲備,具有嚴峻考驗。據(jù)此,教育工作者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針對自身優(yōu)勢多涉及相關領域,成為讓學生信服的教育行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新是把握時代脈搏,迎合社會現(xiàn)狀所進行的時代性改革。首先對于改善國內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應確立相關目標,堅持先進與統(tǒng)一的發(fā)展理念;其次要堅持系統(tǒng)和開放性的統(tǒng)一理念,拓展相關的教育內容,最后在教育模式上,要堅持國家教育改革制度與教育模式改善方向一致[5]。
在以知識付費為背景的經濟條件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需要更多更專業(yè)、高水平的人才提供實效性的工作輸出。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研究,也很大程度上展示國家的思想文化理念和歷史文化積淀,是大學生在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度的發(fā)展,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打造,從而極大程度促進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更具針對性,通過國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能夠有效為我國經濟發(fā)展提供更加切實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