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嫻 羅曉蕾 高 慧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廣西南寧 530222;2.江蘇省揚州市中醫(yī)院針灸科,江蘇揚州 225009
2020 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流行,面對此次疫情,中醫(yī)藥全程參與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彰顯了中醫(yī)藥的特色和優(yōu)勢。筆者注意到,在對于其他疾病,例如帶狀皰疹的治療方面,中醫(yī)藥亦有較好的療效,因此作如下綜述。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患者而引起的皮膚病,以紅斑和條帶狀水皰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可發(fā)生于身體的任何部位。中醫(yī)學中稱之為“火帶瘡”“蛇瘡”“蛇串瘡”“纏腰火丹”等。該病多因風火之邪客于厥陰、少陽經(jīng)脈,郁于肌膚、經(jīng)絡;或因外感毒邪,內生濕熱,郁蒸肌膚從而紅腫發(fā)皰。中醫(yī)治療帶狀皰疹有中藥內服、外敷、針灸、火針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色療法,本文綜述中醫(yī)藥在帶狀皰疹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現(xiàn)報道如下。
中藥治療帶狀皰疹歷史悠久,其記載最早可見于《諸病源候論》。中醫(yī)根據(jù)疾病的分型進行辨證施治,肝經(jīng)濕熱型帶狀皰疹,以清肝瀉火、解毒祛濕的中藥治療;脾經(jīng)濕蘊型帶狀皰疹,可健脾胃,除濕毒;氣滯血瘀型帶狀皰疹患者,選用延胡索、制香附等藥物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醫(yī)者在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以清熱涼血,祛瘀通絡等藥物組方,對帶狀皰疹的治療行之有效。張志忠[1]使用藍青敗毒湯治療80例帶狀皰疹患者,患處有紅、熱表現(xiàn)者加用丹參、牡丹皮各12g,治療1~2個療程后,患者患處紅腫疼痛程度及體表皰疹完全消失,治療效果顯著。李天航等[2]自擬中藥方治療帶狀皰疹,組方用薏苡仁30g,白芍21g,金銀花 21g,板藍根 21g,黃芩 15g,白芷 15g,龍膽草12g,紫草 12g,車前子 12g,元胡 12g,梔子 10g,丹皮10g,柴胡 10g,川芎 10g,細辛 3g,甘草 6g;同時,對發(fā)于頭面部、胸腹部以及下肢的皰疹在辨證的基礎上進行藥物的加減;治療2周時,中藥組總有效率為97.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2%,優(yōu)于對照組。唐藝洪等[3]應用柴胡疏肝散治療60例帶狀皰疹患者,收到良好療效。江應政[4]報道用龍膽瀉肝湯合川芎茶調散內服治療220例帶狀皰疹患者,每日一劑,分早中晚溫服。該方藥清瀉肝火,袪熱除濕,總有效率97.06%,明顯高于對照組。趙揚等[5]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疏風解毒膠囊口服治療帶狀皰疹,使得止皰時間和結痂時間明顯縮短,對帶狀皰疹的恢復具有明顯的療效。
藥物外敷是中醫(yī)治療帶狀皰疹的一種方式,有操作簡單、方便的特點。李彩喬等[6]研究雄青散外敷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對照組采用抗病毒的藥物阿昔洛韋及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藥物維生素B12進行治療,以10d作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雄青散對患者進行外敷治療;該研究對患者的皰疹止痂、結痂和脫痂時間進行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皰疹結痂、痂皮脫落時間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獨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趙菁[7]自擬開腠止痛湯外用,同時配合中藥霧化療法來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患者,開腠止痛湯組方為:白及10g,白蘞 10g,白鮮皮 9g,地榆 9g,白龍 9g,蜀椒 9g,桔梗 9g,麻黃6g,吳茱萸6g。該研究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患者,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疼痛改善的情況、痂殼完全脫掉的時間以及疼痛緩解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由實驗結果可知,在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患者方面,開腠止痛湯外敷配合中藥霧化療法療效較好,綜合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臨床治療方法。胡麗華[8]用敗毒止痛酊治療帶狀皰疹152例,治愈率達94.7%。李琳[9]用自制的黃連膏涂擦,取得滿意療效。
王丹等[10]對周光教授主證主方治療帶狀皰疹進行探討,采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口服及止痛散外敷治療2周,方藥組成:土茯苓30g,赤石脂、夏枯草、馬齒莧各15g,黃芩、梔子、茵陳、板藍根、元胡、鬼箭羽、陳皮各10g,川楝子、龍膽草各6g,療效較好。孟亞東等[11]用中藥內調和外敷的方法治療老年帶狀皰疹,對照組予維生素B1以及甲鈷胺片口服和更昔洛韋注射液靜滴;治療組則在此基礎上,加入中藥內調外敷,內調組方:當歸、葛根各30g,連翹20g,地膚子、白芍、金銀花、黃芪、丹參各15g,藏紅花、川芎、馬齒莧各10g,甘草6g;中藥外敷方藥:將雄黃、生半夏、黃柏、白鮮皮、伸筋草、五倍子研成細末,加白醋和溫開水攪成膏狀,每6小時換藥1次。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以及治療后疼痛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刺絡放血法是一種傳統(tǒng)醫(yī)療手段,祛瘀血,通經(jīng)絡,使之“通則不痛”,具有適應證廣、起效迅速、簡便、成本低廉等優(yōu)點。宋丹丹[12]將66例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均為33例。治療組用刺絡拔罐聯(lián)合圍刺治療,觀察兩周后評定療效,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記錄兩組患者綜合療效評價、皰疹癥狀時程比較指標、疼痛評價指標(VAS評分)等,結果對照組的有效率75.76%,顯著低于治療組的90.91%。對于疼痛評價的比較,治療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疼痛強度緩解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療效顯著。裴瑩[13]在原始疹發(fā)點刺絡拔罐治療26例帶狀皰疹,活血祛瘀,通絡瀉毒;患者經(jīng)治療后,皮疹消退,疼痛減輕或無,治療有效率達100%。李慶祥[14]針對發(fā)于頭面部的帶狀皰疹,輔以三棱針對患側耳尖穴、雙側三商穴進行刺絡放血;針對皰疹在胸脅部的患者,輔以大椎穴、至陽穴刺絡拔罐,同時對耳尖穴、至陽穴、大椎穴等每日刺絡放血。刑亞齊等[15]在帶狀皰疹患者的皮損局部用刺絡拔罐的方法進行治療,采用七星針叩刺皰疹區(qū)域的皮膚,使皮膚上的水皰破裂,并且略有出血,再在叩刺部位用閃火法拔火罐,最后用TDP燈照射患處。治愈64例,占94%,好轉4例,占6%,總有效率為100%。
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可引火外出,加快皰疹干涸、結痂速度;同時疏通經(jīng)絡,調和局部氣血,緩解帶狀皰疹神經(jīng)痛,降低后遺神經(jīng)痛的發(fā)生率。
王曉濤[16]使用局部圍針刺法,患者患病部位止皰時間、結痂時間皆優(yōu)于普通針刺夾脊穴加辯證取穴的方法,治療有效率93.3%。楊洋等[17]采用眼針及皮損區(qū)局部圍刺治療,有效率96.67%,較口服泛昔洛韋片、腺苷鈷銨等西藥結合半導體激光照射治療的有效率高。黃繼升等[18]采用“鄭氏溫通”針法,針刺患者雙側中脘、天樞、陰陵泉、足三里、后溪穴及皮損局部,治療40例脾虛濕蘊型帶狀皰疹患者,總有效率82.5%。金鳳萍[19]采用鄭氏涼瀉針法治療肝膽濕熱型帶狀皰疹,對45例患者選取雙側支溝、后溪、太沖、大椎等穴位及皮損局部針刺,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帶狀皰疹皰皮損指標均優(yōu)于西醫(yī)服用口服鹽酸伐昔洛韋片,明確涼瀉針法治療以肝膽濕熱為主的帶狀皰疹有效性及優(yōu)效性。
倪貴桃[20]使用圍刺法聯(lián)合火罐治療帶狀皰疹,有效率88.6%,優(yōu)于單純使用圍刺法的68.6%。彭書玲[21]拔罐加圍刺治療帶狀皰疹患者,總有效率為97.14%。對照組患者予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jīng)治療,有效率為74.29%,拔罐加圍刺法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較好,能迅速減輕患者疼痛和燒灼感。林林雁等[22]針灸聯(lián)合刺絡拔罐,對照組患者口服氨酚考酮片和阿昔洛韋靜脈注射治療,有效率為82.50%,而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傅鈺婷[23]應用針灸聯(lián)合刺絡拔罐療法治療帶狀皰疹,針灸主穴選用膈俞、心俞、腎俞和相應神經(jīng)節(jié)段夾脊穴。肝膽火盛者配俠溪、行間;脾胃濕熱者配陰陵泉、內庭;瘀血阻絡者配三陰交、血海。單側膈俞、心俞刺絡放血拔罐,治療后3周總有效率達到100%。
王茜茜等[24]應用電針結合龍膽瀉肝湯治療帶狀皰疹,總有效率為92.8%,對比口服阿昔洛韋、呋喃硫胺、芬必得,外用阿西洛韋軟膏治療效果更佳。李娜等[25]圍刺法聯(lián)合馬齒莧汁外敷治療帶狀皰疹,能瀉火解毒,利濕行氣,止痛,有效率100%。楊劍等[26]采用針灸配合自擬清熱利濕飲治療帶狀皰疹,針灸以足少陽膽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和足厥陰肝經(jīng)穴位為主;中藥藥方為當歸、生地黃各15g,柴胡、車前子、郁金、延胡索、澤瀉各10g,黃芩8g,山梔子12g,龍膽草18g,生甘草6g。經(jīng)治療后,總有效率83.33%,患者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低于西醫(yī)常規(guī)營養(yǎng)神經(jīng)、抗病毒治療。龐飛等[27]在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jīng)、調節(jié)免疫力的基礎上合并溫針灸和自擬瀉火解毒散外敷治療氣滯血瘀型帶狀皰疹患者。自擬藥物瀉火解毒散組成為柴胡20g,黃芩、延胡索、黃柏各15g,生大黃、乳香、沒藥各10g,冰片5g。治療3個療程后,有效率94.34%,患者皮損評分和中醫(y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
帶狀皰疹發(fā)病多伴濕邪,“濕為陰邪,非溫不解”,火針具有針和灸的功效,火針點刺可借火之力,增強經(jīng)氣的陽熱,“火郁發(fā)之”,以祛邪外出,予邪以出路,使邪祛疹消?;疳樎?lián)合中藥內服、中藥外敷、刺絡拔罐等治療手段,可增強扶正驅邪之效,促進患者局部皮損結痂、脫痂,縮短病程。
孔美君[28]火針刺后溪穴、夾脊穴、支溝穴治療帶狀皰疹,患者滿意度高于維生素、口服鹽酸伐昔洛韋。孫濱等[29]采用火針點刺加辨證施護治療帶狀皰疹,對患者皮膚護理,環(huán)境,飲食等予以指導,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該病并積極配合治療,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易佩玉[30]采用毫火針針刺脾虛濕蘊型帶狀皰疹,取患者阿是穴、皮損對應節(jié)段夾脊穴、支溝穴、后溪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患者比普通針刺治療的皮損結癡、脫痂速度快,止皰時間短。王曉明[31]火針圍刺治療帶狀皰疹,20例患者全部治愈,有效率100%。何克林等[32]采用夾脊穴火針深刺配合局部阿是穴點刺治療帶狀皰疹,首先將燒至通紅的中火針迅速刺入皰疹同水平以及上下相鄰3個節(jié)段的夾脊穴,針刺深度以針尖觸及椎板為度,再用燒至通紅的細火針快速沿神經(jīng)走行的皰疹部位點刺,10d為1個療程,治療有效率93.75%。
王明明等[33]以火針為主,聯(lián)合針灸和刺絡拔罐療法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總有效率100%,患者疼痛緩解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優(yōu)于西藥組。馮耀庭[34]采用火針配合藥罐、毫針治療帶狀皰疹,疏通瘀滯,祛濕排毒,清肝瀉火,明顯減輕患者疼痛,不良反應少。范梁松等[35]取皮損部位的龍頭、龍體、龍尾、龍眼結合夾脊穴放血,以熱引熱、驅邪扶正,使通則不痛,治療36例患者,總有效率97%。黃瑛等[36]中藥冷敷護理加火針結合中藥內服治療帶狀皰疹,總有效率96.8%。林荔君[37]采用火針聯(lián)合刺絡拔罐療法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患者,對照組患者口服泛昔洛韋片聯(lián)合甲鈷胺片治療。該治療方法在促進止皰、結痂療效和中醫(yī)臨床療效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
灸法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有保健、防病、治病之效,灸法可用姜片、蒜、藥餅等藥物,《備急千金要方》中有提及熱證灸法的作用,灸法可開門泄邪,解毒止痛,通行氣血。
李瑾[38]采用艾條回旋灸法治療帶狀皰疹,治愈率為100%。史興忠等[39]應用燈芯草灸皰疹局部以治療帶狀皰疹,患者止皰、止痛、結痂時間和評分及總分均優(yōu)于單純西藥抗病毒組。左甲等[40]給予阿是穴鋪棉灸結合圍針刺法治療帶狀皰疹,治療99例,總有效率92%。李洋[41]對30例帶狀皰疹患者應用雷火灸配合刺絡拔罐治療,與西藥治療相比,明顯縮短了帶狀皰疹的疼痛時間,并能有效降低后遺癥的發(fā)生率。曹榕娟等[42]在帶狀皰疹皮損部位采用棉花灸治療,與服用阿昔洛韋片的對照組對照,患者治療周期短,副作用少,治療有效率達93.33%。
張曼[43]將46例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23例,對照組予以阿昔洛韋口服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維生素B1、B12對足三里及夾脊穴進行穴位注射,以10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1.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57%。聶紅梅等[44]用針刺和拔罐結合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患者,針刺合谷、血海、三陰交、太沖、曲池、支溝,在此基礎上根據(jù)病位差異進行取穴的加減,并在皰疹局部用梅花針叩刺加拔罐。同時在足三里、曲池或夾脊穴中任意選擇兩穴注射2mL的柴胡注射液。以10d為1個療程,治療組有效率為97.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6%。薛南玲[45]針刺夾脊穴并加用電針,30min后用100mg,2mL的肌苷注射液與0.5mg,1mL的維生素B12混合,注射在夾脊穴及皰疹的周圍,總有效率94.73%。許綱等[46]將99 例患者隨機分為數(shù)量相等的三組,每組患者都口服鹽酸伐昔洛韋片,圍刺組在此基礎上取皰疹周圍阿是穴針刺,穴位注射組在皰疹周圍阿是穴處注射甲鈷胺注射液配伍利多卡因注射液;聯(lián)合組在圍刺的基礎上進行穴位注射。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止皰、結痂和脫痂時間均早于其他兩組,且聯(lián)合組患者局部皰液中NSE、SP和CGRP含量較治療前下降最為明顯。由此得知,穴位注射結合針刺鎮(zhèn)痛顯著,療效顯著。
帶狀皰疹是體表突發(fā)分布帶狀簇集性水皰的急性皮膚病。筆者通過整理中醫(yī)藥治療帶狀皰疹的文獻,總結發(fā)現(xiàn)如下:西醫(yī)治療帶狀皰疹以抗病毒、止痛、消炎為主要原則,治療藥物多選用伐昔洛韋、維生素,但通過西醫(yī)治療的帶狀皰疹患者易遺留后遺神經(jīng)痛。中醫(yī)從辨證論治的角度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治療,患者皰疹干燥、結痂、脫痂時間較西醫(yī)療法短,鎮(zhèn)痛效果佳,后遺癥較少或無,療效較好,臨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