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紅
(內江師范學院 四川·內江 641100)
閱讀推廣是社會發(fā)展和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自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閱讀,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并就全民閱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的就是要從生產領域著手,以減少無效供給和擴大有效供給為目的,以此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供給側發(fā)力,為消費者提供符合需要的產品。因此,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去思考如何助推閱讀推廣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閱讀推廣面臨的新挑戰(zhàn),在厘清學校教育和閱讀推廣內在關聯(lián)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校教育如何通過一系列改革為閱讀推廣提供新動力。
從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可以看出,2018 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與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但與歐美發(fā)達國家及周邊地區(qū)相比,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仍存在有較大的差距[1]。同時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較2017年增加了0.20本,我國超過半數(shù)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有所下降,手機閱讀的讀者比例上升比較明顯。針對閱讀量偏少、數(shù)字化閱讀比例上升、碎片化化閱讀特征明顯、深度閱讀占比偏低等問題,在圖書供給日益增加、文化消費日趨多元化的新形勢下,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思考助推閱讀推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圖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有效解決圖書供需兩端不平衡、不合理、不協(xié)調等突出問題。
(1)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圖書供給面臨閱讀供給優(yōu)化的挑戰(zhàn)。優(yōu)化閱讀供給就是要解決在當前閱讀內容已經非常豐富的基礎上,去思考如何重點優(yōu)化供給結構來引導和促進國民閱讀內容的優(yōu)質合理。這就需要供給方如圖書館要充分分析和把握不同群體的閱讀習慣,在適度保持一般技能型和娛樂消遣性閱讀供給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年齡、職業(yè)、學歷群體,考慮城鄉(xiāng)差距,以精細化、精準化的內容供給,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以期促進閱讀興趣的提高和閱讀內容的合理優(yōu)質。
(2)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閱讀推廣面臨新興陣地建設的挑戰(zhàn)。引導民眾合理閱讀就要充分發(fā)揮好閱讀推廣主陣地的孵化和助推作用。圖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建好用好閱讀推廣的主陣地,如城市公共圖書館、社區(qū)圖書室、農家書屋等。對于學校而言,圖書館自然就成為了閱讀推廣的主陣地,學校進行閱讀推廣就要充分發(fā)揮圖書館、教室、櫥窗、閱讀角的推廣作用。同時要重視電子閱讀平臺建設,如網站、微信、微博等,通過在內容提供和推廣形式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利用電子閱讀平臺引導和推動學生養(yǎng)成讀好書、汲取閱讀正能量的良好習慣,建設好新興閱讀主陣地。
(3)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閱讀推廣面臨建立服務長效機制的挑戰(zhàn)。圖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對自身圖書供給進行管理,通過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來轉變發(fā)展方式。建立閱讀推廣服務長效機制有利于推動閱讀推廣服務各項工作更加規(guī)范、專業(yè)。建立一支合理的閱讀推廣隊伍是完善閱讀推廣服務長效機制的關鍵。學校通過圖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chuàng)新機制體制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閱讀推廣人,更有利于建立閱讀推廣服務長效機制。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教育改革應在保持自身“硬保障”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校“軟實力”。而基于學校歷史傳統(tǒng)和物質基礎上的學校軟實力,都是圍繞著“人”而形成的。以師生閱讀興趣和習慣、閱讀數(shù)量和質量等指標代表的教師和學生的閱讀力,對學校教育及學生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學校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圍繞閱讀力、文化力、管理力、創(chuàng)造力等的整合,在全校范圍內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必然會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為師生閱讀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因此,學校的教育改革必將為閱讀推廣注入新的動力。
學校通過閱讀推廣,加強閱讀文化建設,構建“閱讀+”課程體系教育,將閱讀深度融入各個學科課程,可以打破各學科之間的界限,構建起全學科閱讀。把課內外、校內外閱讀進行有機結合,便可以打破時空壁壘,構建起全時空閱讀。[3]把閱讀推廣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以經典教育促進經典閱讀,藉此形成良好的閱讀風氣,品味好作品、好圖書,可以有效提升師生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形成積極向上的學風和校風,為學校內涵式發(fā)展提供有效的精神動力。[4]把閱讀推廣融入教育全過程,“以文化人”促進師生個體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質的提升,可以促進學校內涵式發(fā)展的能力提升;把閱讀推廣融入教育全過程,打造書香校園,產生良性文化氛圍,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行為,為學生學習和教師科研奠定豐富的資料基礎,從而促進學校校園文化發(fā)展,提升學校內涵式發(fā)展的活力。
在閱讀推廣的過程中,人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在學校教育中,教育承載著文化傳承和文化育人的功能,教育的深遠目的就是要教育學生如何去閱讀。當前,學校發(fā)展正從過去的外延發(fā)展進入內涵發(fā)展的新階段。學校教育在繼續(xù)重視“硬保障”的同時,更注重學校的“軟實力”建設。閱讀力作為衡量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閱讀興趣和習慣、閱讀數(shù)量和質量的重要指標,對學校“軟實力”的提升,對學校教育及學生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學校,圖書館承載著閱讀推廣的主要功能。但是,作為普通教師,其閱讀行為、習慣、興趣和能力,在促進學生閱讀、學生發(fā)展及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說:“提高教師素質的最好方法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當書籍成為老師的至愛時,讀書也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因此,教師通過閱讀,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家長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學校可以通過各種形式鼓勵和激勵教師多讀書、讀好書,努力營造有助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和諧的、書香的閱讀文化校園,通過學校教育,讓不喜歡閱讀的人喜歡閱讀,讓不會閱讀的人學會閱讀,讓有閱讀障礙的人跨越障礙閱讀。[5]在學校,教師都是閱讀推廣人。學校應通過提高教師素質不斷加大校園閱讀推廣隊伍建設。
對于學校而言,圖書館自然是作為學校閱讀推廣的重要窗口。而校園閱讀氣氛的營造,僅僅依靠圖書館陣地顯然是不夠的。這就要求學校應從全局入手,在依托學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教師教育各環(huán)節(jié)、校園各角落,全校參與,在信息數(shù)字化的大數(shù)據浪潮下,充分利用各種媒介,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優(yōu)化服務形式、提升服務效能,努力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閱讀空間,從而打造學校閱讀推廣新生態(tài),并藉此不斷提升學校閱讀推廣的輻射影響力,全面推動全民閱讀。圖書館作為學校閱讀推廣的主陣地,應開辟藏書室、開放紙質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等,做到班班有讀書要求,生生有閱讀計劃,室室有閱讀角。校園里可建立書香走廊、書香辦公室、書香教室,努力營造校園讀書氛圍。同時,學校應充分利用電子閱讀平臺,以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APP等各種形式開辟新陣地,努力打造閱讀推廣新生態(tài)。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質增效。閱讀推廣倡導全民閱讀,通過閱讀推廣在滿足人民對一般技能型和娛樂消遣性閱讀的基礎上,更多的是應該增加閱讀的質量和數(shù)量。學校教育在提高教師素質,拓寬閱讀推廣主陣地的基礎上,為更好的促進閱讀提質增效,就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閱讀推廣服務方式,建立完善的閱讀推廣服務長效機制。為此,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閱讀文化,提升教師閱讀能力,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合格的閱讀推廣人,為建立完善的閱讀推廣服務長效機制提供人力支撐。并通過線上線下閱讀推廣活動、室內室外場所(如教師、辦公室、文化長廊等),為建立完善的閱讀推廣服務長效機制提供平臺支撐。
總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閱讀推廣同樣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題。在機遇和挑戰(zhàn)面前,學校教育在發(fā)揮閱讀推廣主陣地作用的同時,在自身由外延式發(fā)展向內涵式發(fā)展改革的過程中,應不斷提高教師素養(yǎng),提升教師閱讀能力,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各種平臺,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努力加強書香校園建設,形成良好的校園閱讀文化,為閱讀推廣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