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遼寧省丹東市實驗小學,遼寧 丹東 118000)
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和支撐。只有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數(shù)學等學科的學習才能順其自然。學好語文的標志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擁有大量的文字素材。語文學習和英語不同,英語學習中不同等級學生的單詞掌握數(shù)量不同,但語文學習不像英語等級考試那樣有具體的詞匯量要求,平時要求最多的是讀和寫的要求。但讀和寫的深度和能力具體到什么程度沒有嚴格要求。大多數(shù)情況下,試卷中的閱讀理解學生會做,但不能得全分,作文語言缺乏文學底蘊。造成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語文的詞匯量不夠,對字詞含義了解不深不透,進而影響閱讀理解,造成不能拿全分的局面。為此,擁有大量的語言詞匯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從定量的角度看,擁有2500個常用字,1000個次常用字,同時由此衍生出的5000條詞匯和1000條成語及熟語。只有擁有一定量的語言材料,閱讀和寫作才能有深度。二是擁有一定量的人文知識。小學階段閱讀的書籍中要有大量的人文經(jīng)典書籍,語文來源生活也要回歸生活,生活中的科技、歷史、社會等方面需要語言進行分析和歸納概括,為將來用好用活用足語文打下基礎。三是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概括起來是“聽說讀寫”。面對新課改、面對大數(shù)據(jù)、面對智慧云教育等平臺的不斷更新,時刻打開傾聽的窗口,讓學生聽各種經(jīng)典,在聽的過程中引發(fā)個性思考和傳承;說出自己的感受,遇到具體的生活場景、精彩的表演等場合,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此刻的思考和感受,這是未來學生個性化最大的體現(xiàn);讀的習慣一直是學習語文的主線,經(jīng)典誦讀和閱讀是好習慣,必須時刻培養(yǎng),從不認識的生字查字典到看到字典中具體用法,再到聯(lián)想記憶和深層次的分析,再到記錄,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閱讀理解鏈條;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作文是寫的最后呈現(xiàn),在這之前時刻鼓勵學生寫隨筆,具體的題材可以是多樣的,關于一個話題的開展,不僅要有記敘文還要有詩歌,大膽運用詩歌體現(xiàn)所想所感,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的空間,打開學生的語言思維。四是擁有良好的語言習慣。面對新課改的趨勢,我們已能把握到未來講的是“大語文”,語文體現(xiàn)在“語”和“文”兩個層面,其中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目的,所要運用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日常交際語言表達規(guī)范、清通而得體、多種風格語言形態(tài)等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五是擁有良好的寫作習慣。作文的類型多種多樣,好作文不僅是語言運用得當,更重要的是學生思維方式的轉化,是自我心聲的美好表達。在自身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將自己對問題的感想表達出來,不管這個感想成熟與否,先讓學生鼓起勇氣勇于表達,然后通過日常教學中的課文和課外書不斷規(guī)范學生的寫作語言,最終通過不斷打磨,將學生的作文向語言形象、結構設計精巧引導。只有通過不斷練筆,才能將讀的、想的和學的進行統(tǒng)一結合。
小學語文的教學不同于數(shù)學學科,數(shù)學學科是“數(shù)感”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不是由陌生到熟悉,而是由熟悉的陌生到熟悉的熟悉;不是由未知到已知,而是由知之膚淺到知之深刻。因此,語文教學的方法思路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熟悉到熟悉的逐步深化。思維方式是一個學生人生的體現(xiàn),與數(shù)學等理科不同,語文教學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數(shù)學老師的任務是將我們由知識的陌生境界帶領到知識的熟悉境界,由知識的未知境界帶領到知識的已知境界;但小學語文教學則未必要老師把我們引領到全新的或者陌生的知識境界,因為我們所要學習的語文課程是熟悉而陌生的內(nèi)容,是無須老師講解也能讀下去并能有一定理解的內(nèi)容。“熟悉而陌生”的概念不難理解,簡單的是一個學生對一篇課文看似會讀,但不一定能讀懂,僅僅停留在看的層面,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語文老師不斷地分析、聯(lián)想、拓展,引導學生由會到懂再到用的一條學習脈絡中。所以,講授小學語文課程,要深刻要創(chuàng)新,結合目前國家提倡的教育大數(shù)據(jù),靈活開展多種教學形式,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點的理解,由會讀轉變?yōu)檎娑鏁膶用?。二是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學習動力。未來語文學科教育應著重于四大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為此,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從激發(fā)興趣為切入點,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比如在內(nèi)容上,通過結合大時代背景講述文學經(jīng)典,在對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中,感受先賢高潔的品行,觀照歷史,思考當下,讓學生從小形成立意高遠的視角,心懷家國天下;除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還涉獵國外的經(jīng)典文學讀物,包括現(xiàn)當代的很多兒童文學經(jīng)典,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視野更寬廣,對文學的認識更加全面和客觀。在形式上,采用專業(yè)通俗化的教法,結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同時借助科技的力量,展開體驗式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習課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是以人物、背景、歷史、故事為線索,讓學生在語文課上既能學到中國古代最經(jīng)典的國學知識,還能學到歷代成語典故由來、詩歌以及跟歷史風貌有關的古代文化知識,重點是以開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在教學中的具體實踐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識詞認字。字詞是基礎,對于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新詞,一定要及時查字典弄清意義,并結合語境弄清為什么用這個詞而不能用另一個近義詞,在理解詞語詞典意義的基礎上理解它豐富的語境意義和言外意義,特別是隨著新課改后小古文篇數(shù)的不斷增加,對字詞意思的理解更為重要,要講深講透。二是提煉豐富思想。課堂學習的不斷拓展,最后必然要用精準的語言進行概括歸納。課堂中始終圍繞通史博文(通曉歷史脈絡,博覽文學經(jīng)典)、知人論世(知曉人物生平,縱論古今中外)的學習理念,提升語文素養(yǎng)。三是提高訓練能力。語文學習跟其他學科也是一樣,要重視“練習”,不練相當于白學。新課改后的小學部編版教材的課文有一定的邏輯性,課文中有相應的寫景寫人甚至是童話寫作,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寫作技巧,鼓勵學生主動拓展寫作領域、積累寫作素材,嘗試散文、詩歌、童話等多種形式,打開學生的寫作窗口,基本原則是寫作不拘泥于技巧的堆積,注重釋放學生寫作空間。四是增加文化底蘊的積淀。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注重的是各種積累,最終以學生自身的文化底蘊呈現(xiàn)出來。每一年人民日報有優(yōu)秀書單推薦,基本主題是讀經(jīng)典、悟經(jīng)典。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書籍,了解歷史、社會、人物、科學的脈絡。讓學生不斷加深理解文章、領悟道理、吸收文化、鑒賞古今比較,不斷評價和探索書籍的思維演變歷程,從中不斷拓寬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同“一生一課”一樣,讓學生明白一本書能改變?nèi)说囊簧?,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要加大對科技、文化、社會等多方面進行了解,只有加大閱讀,才能理解社會、理解人情,將自身的處事方式不斷修正,向優(yōu)秀的人、向英雄人物靠近,學習其精神實質(zhì),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通過閱讀不僅改變自身行為習慣,還能提升思想道德素質(zhì),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不斷積淀文化底蘊,提升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