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琪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200)
語文新課標強調: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約束,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現(xiàn)實是教師費心費力,學生勞心勞力,卻難見成效。
不少老師或迎合高考走捷徑,讓學生進行模式化寫作,學生思維固化,文章千篇一律,缺乏個性;或停留于理論層面的指手畫腳,學生知其“應然”,如何下筆仍云里霧里;或滿足于作文訓練次數(shù),而無明確的教學計劃,帶有很強的隨意性。
學生消極被動,普遍缺乏寫作欲望和激情,寫作成了義務和應付,厭寫、怕寫或想寫而不會寫是普遍現(xiàn)象。言之無物、乏味空洞、無病呻吟等現(xiàn)象隨處可見,更有甚者,胡編亂造,思維混亂,空話套話廢話連篇,慘不忍睹。
如何擺脫這一尷尬局面,筆者結合多元化的作文學案進行了一定的嘗試與思考。
以讀促寫是作文教學的常規(guī)思維。學生可加深對文本的感悟,可借此完成語言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亦可習得相關寫作技巧。
筆者在執(zhí)教《留侯論》后讓學生以“忍”為話題進行寫作,學生能靈活運用張良、劉邦等事例,或一例分說,或對比論證,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措辭說理皆可圈可點,但在立論方面卻受文章影響,出現(xiàn)了“一邊倒”的現(xiàn)象。
誠然,如葉圣陶先生所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在閱讀教學中融入作文教學,讓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確實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但若提供的文本過于單一,則會限制學生思維,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個性化寫作。
有了前車之鑒,筆者在執(zhí)教《上善若水》后,以學案形式補充《都江堰》《梭羅與瓦爾登湖》等文本, 讓學生以此探究“水的智慧”。通過閱讀與交流,學生不僅看到了水“處低位而不卑,利萬物而不爭”的同濟天下、與世無爭,“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無有入無間”的以弱勝強、百折向東,“山不轉水轉”的婉轉自如、適時而變,“沉靜而又活潑,內斂而又激情,單純而又豐厚,順應而又堅韌”的獨特個性,更由水及人,升華為“人生三境界”:百折不撓、同濟天下、功成身退。
圍繞同一話題,以學案形式提供多元化閱讀文本,不僅增加學生閱讀量,拓寬學生視野,還能在“生——本、師——生、生——生”的多維對話中,激發(fā)“求異思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一旦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發(fā)散的、深入的,寫作便有了多姿多彩的可能。
多元化文本提供了多種解讀的可能,有時單一的閱讀材料亦可有多重指向。以《守歲》(郭文斌)為例,學生可由此關注傳統(tǒng)節(jié)日,可思考文化積累與傳承,可反思今人對物質的依附,亦可探究“懷念過去”與“活在當下”的關系。
理想很美好,現(xiàn)實卻使學生常“說不清”,或該省不省當刪不刪,或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素材篇幅較長,如何壓縮取舍,怎樣合理剪裁才能有的放矢?筆者以學案形式,就如何定向轉述、如何出彩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筆者提供兩則材料《年逾九旬挑戰(zhàn)莎翁全集》《“狂人”許淵沖:詩譯英法唯一人》,要求學生運用所給素材,在“堅持、工匠精神、生命的意義”中任選一個觀點,完成200字議論文片段寫作。隨后從同類習作中選出三例,讓學生鑒別優(yōu)劣并分析原因,從而明確“定向——篩選以扣觀點”和“轉述——表達以證觀點”的重要性。再結合素材具體分析,明確素材與觀點的匹配性,鼓勵學生大膽剪裁,嘗試寫作。
當然,筆者未止步于此,學生能用對的事實證明對的觀點,懂得用事實奠基是第一步,但要讓文章出彩,則需更進一層,由“述”而“論”,學會“雄辯”。
筆者提供一則經(jīng)大幅剪裁的80字議論文片段,讓學生修改、潤色,學生積極主動,發(fā)揮小組優(yōu)勢,巧用人物原話,引用關鍵詞句,并綜合多種論證方法,融入多變句式、多樣修辭,還加入精妙詩意的語言,將原本枯燥乏味的80字拓展為有理有據(jù)、文采飛揚的300字,達到了“事實+觀點,1+1大于2”的效果。
通過此類學案強化,學生靈活運用素材,瞄準靶心,“指哪打哪”“打哪指哪”的論證分析能力有了明顯提升,議論文片段升格、寫作的邏輯、如何讓論證走向深入等才有了可能 。
以作文學案形式進行理論層面的寫作指導確有必要,但要內化為實際寫作能力,還需滲透于日常寫作訓練中,故有針對性地編寫作文評講學案極為重要。
眾所周知,作文評講需依托學生優(yōu)秀習作,否則空對空的指導難見成效。筆者在編寫作文評講學案時最大的苦惱莫過于學生寫作水平有限,優(yōu)秀習作寥寥。筆者調整思維,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優(yōu)選片段進行分享。
素材運用方面,挑選能活學活用教材資源的,或高頻素材中剪裁獨到的,或分析視角新穎的,或是“人人眼中有,個個筆下無”蘊含哲理的生活現(xiàn)象的。例如馬謖立下軍令狀來守街亭,自認為飽讀兵書,屯兵山上,卻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無能,笑魏軍膽小,自詡聰明,剛愎自用,致使街亭失守,蜀國損失慘重。這自作聰明的代價實在太大了。(《聰明與老實》))
遣詞造句方面,除挑選句式整齊、手法多樣、用詞精巧的優(yōu)美語句,議論文寫作評講更要挑選語言簡潔凝練傳神,富有哲理或極具說服力,甚至語言犀利、一針見血的。例如中國式家長的溺愛,遠不止“媽媽愛吃魚頭”,更有甚者,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照單全收,從不說“不”,久而久之,孩子沒有擔當不說,竟還有了“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錯覺,待他走出溫室步入社會歷練時,稍微有點不如意或是遇到點挫折,就難以接受乃至不堪一擊了。(《說“不”與成長》)
當然,一篇好文章除了有素材、語言的奠基,更需思維的支撐。編寫學案時,更要精選見解獨到、鞭辟入里的片段,提升學生的思想內涵和說理能力。例如周瑜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但現(xiàn)實往往是——既生瑜,必生亮?!爸T葛亮”幾乎是每個人生命中必會遭遇和經(jīng)歷的,繞不開攆不走,讓你煩惱讓你憂。既如此,我們又何苦做那心量狹小的“周瑜”呢?(《煩惱與心量》)
片段分享不僅解決了作文評講的材料問題,實現(xiàn)了資源利用最大化,也最大限度地肯定、鼓勵了學生,調動了寫作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可根據(jù)個人需要,或補充豐富已有素材;或比較借鑒,取長補短;或激活思維,多角度分析;或另行構思,連綴成文??傊魅∷瑁饔兴?,各有所得。
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比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判斷,建立對寫作的真切感受,喚起寫作的“興味”,構建屬于自己的寫作“模型”,才能真正擺脫理論層面的“紙上談兵”,切實提高寫作能力。
作文訓練常遇“瓶頸”,如議論文如何寫出層次,轉出“生面”,走向深入?記敘文如何寫出畫面感,如何構思獨到、意味深長?除理論層面的“指手畫腳”、片段式作文分享,教師“以身試水”很有必要。
例如“幸不不幸”作文訓練中,在學生已有的論述基礎上,筆者加了這樣一段話:“然而幸與不都只是人生的插曲,似水流年才是人生的主旋律。沒人愿意過庸碌的生活,幸與不幸都能打破庸常,但都只是暫時。寄希望于外力來改變人生的人,無論是奢求幸運還是妄想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從本質上看,都已陷入不幸了。因為人生真正的不幸在于怠惰,在于毫無意義的懊悔,在于怨天尤人著空耗時光。相對而言,無知而蒙昧的人是幸運的,辛勞而知足的人也算得上幸福,因為他們安于平淡的人生,并未感覺不幸?!比绱?,便在原有基礎上宕開一筆,寫出了層次,走向了深入。
又如“月有陰晴圓缺”作文訓練中,學生青春年少卻大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似超脫,實則故作老成。筆者以下水作文《我自將心向明月》反彈琵琶:“在人生之暮年,滄桑閱盡后,呈現(xiàn)一種通達平和,波瀾不驚,是返璞歸真的智慧。但青年人還沒絢爛就歸真,那是真嗎……我自將心向明月,何妨明月照溝渠。我愿做一俗世凡人,得意時縱情大笑,失意時淚流滿面;舉世而譽之我會勸,舉世而非之我會沮;這才是生命應有的溫度和質感?!比绱?,便提供了另一種聲音,拓寬了思維。
再如“聰明與老實”作文訓練中,筆者將學生《拆遷》(記敘文)的結尾修改為:“老李對自己的聰明才智洋洋得意,卻在第一步‘打地基’上就遇到難題:作為最后一個住戶,臨近河流,土質松軟,地層塌陷,地基不穩(wěn)。想要彌補這先天不足,代價難以估算。就在老李在將拆遷賠償金全部砸進去并為每天都在漲價的建筑材料發(fā)愁時,忽然發(fā)現(xiàn)當初第一個拆遷的老王,那個老李向來看不上的老實人,居然占據(jù)了優(yōu)勢位置的‘門面房’,一樓門面的年租金便是上萬。在老李還在為造房四處奔波時,老王已坐享幸福美滿的生活了?!憋@然,修改后的結尾更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誠然,“以身試水”考驗教師的寫作能力,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從經(jīng)驗里發(fā)芽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教師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目的的積極嘗試、經(jīng)驗總結、成果分享,能給學生以良好的示范和啟發(fā),也是切實提升寫作能力的重要推手。
總之,寫作教學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系統(tǒng)工程。作文學案作為最常見的教學模式,易于操作,更可借助多元設計適應不同教學需要,實現(xiàn)分層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通過進一步探索與實踐,我們還能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實提升學生寫作水平,守好語文教學的這“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