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欣
(深圳大學 廣東·深圳 518060)
對于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自上世紀四十年代已經(jīng)開始。眾所周知,學困生是學習的落伍者,做好他們的工作難度較大,常收效甚微。我國素質教育的精髓是使每個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關注學困生成長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為讓每一位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除學業(yè)表現(xiàn)外,教師更應關注學困生的精神健康,為其心理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
在對學困生進行輔導時,教師應在“一對一”精準教導、“點對點”答疑解惑的同時融入心理學知識,并對學困生群體共性問題進行整體幫扶,在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交流中不斷反思和總結,實現(xiàn)教學相長。
學困生被定義為智力和感官基本沒有問題,在環(huán)境和文化上也非處于劣勢地位,但在知覺準確性、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感的表達、自我概念、控制位點和社會互動等方面存在一點或幾點問題,從而導致學業(yè)表現(xiàn)不佳的學生。
學習困難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消極且持久的。成績的長期落后、付出努力卻失敗的經(jīng)驗積累,會讓學困生的自我概念趨于消極,對自己能取得成就的期待也逐漸降低。
學習困難和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會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huán)。比如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跟不上課堂進度時,就會覺得上課“無聊”,然后就不再認真聽講。再如,在讀寫方面吃力的學困生常會感到懊惱和厭煩,從而排斥閱讀和寫字。而上述行為又會導致他們的作業(yè)和測驗成績不理想,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學習產(chǎn)生畏懼心理。另外,學困生還可能被同伴排斥、疏遠,缺少了同伴交往的學生會感到孤獨。無力感、孤獨感和抗拒心理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會使學困生更不愿努力克服困難,從而導致其學習困難情況持續(xù)和加重。
識別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是和學生接觸得較多的群體之一,在對學困生的識別和轉化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發(fā)展心理學和異常心理學知識,對不同成因的學困生有針對性地幫扶。
教師應了解到,除了遺傳生理因素外,學習困難的成因是多樣的??陀^方面,如閱讀障礙,學生可能是在書面、口頭和非言語的信息加工上存在問題;如兒童多動癥,可能是注意的范圍和持續(xù)性有問題,不能專注于一件事,小動作多。主觀方面,如今網(wǎng)絡發(fā)達,意志力薄弱或家庭教育方式不當?shù)膶W生易在虛擬世界消耗大量時間,甚至形成網(wǎng)癮,使其分配在學習上的時間不足,導致知識儲備欠缺;也有可能在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下,學生認為“讀書無用”而輕視學習,或是家人對學困生失去信心,降低要求,使得學生也自感學業(yè)前途無望,從而自暴自棄。
若高年級學生在漢語拼音和簡單英文聽讀上存在困難、經(jīng)?;煜嗨谱帜?,教師就應通過訪談、查閱作業(yè)等方式推斷其是否在感知覺上有障礙,并據(jù)此制定幫扶方法,比如可以從基礎教起,選取教學視頻,通過視、聽、說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學習。若學生沒有做筆記和及時復習的習慣,或家長經(jīng)常反映學生背單詞時總是前面記后面忘記,教師則應避免只簡單重復“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而應為學生和家長都講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理論,即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收各種信息,但大腦的容量是有限的,無法儲存所有東西,所以遺忘會在記憶后迅速開始,不到半小時就會遺忘大約一半的內(nèi)容,六天后就只剩四分之一,由此證明及時的復習是必需的,然后再輔以對學生的引導和督促,使其做筆記的習慣慢慢養(yǎng)成,并減少家長的焦慮,增強其耐心。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人性抱積極態(tài)度,關注人的價值和尊嚴,認為無論是成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有追求成長的內(nèi)部動力,并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和積極的改變?!耙詫W生為中心”理論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最令我心曠神怡的體驗是欣賞一個人,這就如同欣賞日落一般?!碑斘覀兛创晃粚W生本身的時候,也應該如同欣賞絢爛的晚霞一般,不去做顏色及其濃淡的評判,而是懷著一種對天地杰作的敬佩之心。
因此,教師要欣賞、尊重和相信學生,通過少年兒童的視角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處境,將真誠、溫暖的態(tài)度傳遞給他們,并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循循善誘,適當引導,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按自己的經(jīng)驗和實際條件尋得最佳解決方法。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家長對學困生進行積極關注,學生犯錯時對事不對人,包容其情緒,但要有條件接納其行為,轉變其不合理思維,保護學困生的心理健康。
然而,當今仍有部分老師和家長為讓學生達到期望標準,錯誤地將成績作為給予他們關愛和尊重的條件。學業(yè)上的失敗和家人對其傳達出的失望與不滿,會讓學困生內(nèi)化他人的評價,對自我的看法產(chǎn)生偏差,貶低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
若有成績一直不太理想的學生想?yún)⒓优d趣班,但其家長卻不同意,認為學習成績不好興趣愛好方面再優(yōu)秀也無用,這容易讓學生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從而導致其情緒低落,對學習失去信心。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并達成共識,即不能單純以學習成績?nèi)ピu判一個學生的全部,而應多肯定、接納和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共情,肯定其對興趣愛好的追求,鼓勵其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并不予評判學生因此可能導致的消極行為和情緒,而是積極引導他們自己思考消極應對帶來的危害和后果,促使其自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提出改正措施。
很多家長在孩子取得理想成績時就用零花錢或想要的物品來強化他們的表現(xiàn),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就嚴厲批評他們。雖然家長這樣做有時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做法不建議使用。
學習動機可分為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nèi)部動機如好奇心和勝任感能較持久地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而外部獎勵如金錢、物品雖然在短時間內(nèi)可能激發(fā)學習熱情,但可能會使學生偏離真正的追求目標。長此以往,一旦撤除獎勵,動力就會消失,所以這對學生的主動學習是不利的。因此,教師和家長應不斷激發(fā)學生內(nèi)部動機,用具體而非籠統(tǒng)、針對過程而非天賦的語言評價學生,以避免學生產(chǎn)生困惑或過度驕傲。
如果學生對語文或英語學科提不起興趣,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外語,回答問題時經(jīng)常喪氣地回答“不知道”。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學生感覺較新奇的知識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興趣,如用漢字的演變進程、更生動更形象的小篆來輔助語文教學,用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小知識來輔助英語教學。并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闡明學好英語的實際意義,如可以和國際友人直接溝通交流,可以了解到更豐富多彩的世界等等。學生開始主動提問時,教師不僅應當耐心解答問題,也要不時對其表現(xiàn)出的求知欲和專注力進行鼓勵和表揚。在學生有明顯進步時,教師可以及時對其認真的態(tài)度和付出的努力進行贊賞,使學生更加善于思考和喜愛提問,從而逐漸增加對學科知識的興趣,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學習困難的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客觀存在的,對學困生的教育和幫助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師應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分析和識別出學困生,通過人本主義思想和正確的教育方式關愛、鼓勵、引導學困生,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相信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每位學困生都能不斷進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