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根據2020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fā)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達到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4.5%;其中20-29歲網民占比最高,達到21.5%,學生網民群體最多,占比26.9%。[1]大學生作為大多處于20到29歲年齡段的學生群體已經成為使用互聯網的領頭羊和主力軍。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與飛速發(fā)展,已經深刻影響和改變了高校師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引領和開啟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紀元,也影響著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新時代如何推動民辦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更好地發(fā)揮校園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成為當前民辦高校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了更加全面真實地了解民辦本科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收集資料的方式進行定量研究,調查采用概率抽樣的方法,選取了湖北省三所民辦本科高校在校大學生為對象,共發(fā)放問卷900份,收回有效問卷867份,問卷有效率96.3%。本次問卷發(fā)放采用配額抽樣的方式,針對所選取學校學生的性別、年級、專業(yè)、政治面貌等基本特征按比例進行分配。經過真實有效的調查和統計,獲得了詳實的一手數據資料,在對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和提煉出了民辦本科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要研究民辦本科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情況,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對于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筆者主要設置了“您通常使用什么設備上網?您平均每天上網時長大概多少?您上網主要進行以下哪些活動?”三個問題。從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學生使用的上網設備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最高,達到86.04%。從上網的時長來看,35.87%的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長在4到個6小時之間,占比最多;32.41%的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長在2到4個小時之間,還有24.8%的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長超過6個小時。另外,對于“您上網主要進行以下哪些活動”這個問題,學生的選擇比例排列由高到低分別是娛樂、社交、學習、看新聞、游戲和網絡購物。這三個問題的數據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fā)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關于網民上網設備、人均上網時長和手機各類應用占比時長的數據結果基本一致。從數據資料我們可以看到,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主要上網設備;大部分的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長在4小時以上,還有部分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6個小時;學生上網的活動比較豐富,上網進行娛樂和社交的人數比上網進行學習的人多,而還有相對比例的學生上網主要是打游戲。
在了解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了解了民辦本科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具體情況。對于“您平時有關注學校關于網絡文化建設方面的信息嗎?”這一問題,21.34%的學生表示非常關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方面的信息,56.21%的同學表示平時比較關注這方面的信息,12.87%的學生反應不太關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方面的信息,還有9.58%則完全完全不關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方面的信息。從學生四個選項占比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還是比較關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方面的信息。當問到“您所在學校的網絡硬件配套設施和設備能滿足您的網絡需求嗎?”12.69%的同學表示學?,F有的網絡硬件配套設施和設備已經能完全滿足自己的網絡需求,57.55%的學生選擇所在學校的網絡硬件配套設施和設備基本能夠滿足自己的網絡需求,26.18%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網絡硬件配套設施和設備不太能滿足自己的網絡需求,另外還有3.58%表示學校的網絡硬件配套設施和設備完全不能滿足自己的網絡需求。我們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同學認為學校的網絡硬件配套設施和設備還是比較完備的,能夠滿足自己的網絡需求,但仍有部分學生認為學校的網絡硬件配套設施和設備有待完善和提高,滿足不了自己的網絡需求。
在“您覺得學校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投入多嗎?”這個問題的選擇上,9.23%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投入非常多,50.98%的學生表示投入比較多,35.64%的學生認為學校投入不太多,還有4.15%的學生表現學校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方面完全沒有投入。從這一數據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選擇“投入不太多”和“完全沒有投入”的學生比例還是比較大的,這說明民辦本科高校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投入還有待提高。
當問到“您經常通過哪些平臺了解校園文化、新聞等相關信息?”時,學生的選擇排序依次是班級QQ群、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移動平臺,學校官網、BBS等平臺,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校園板報、宣傳欄、廣播電臺等平臺。我們可以看到,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短視頻、網絡直播等自媒體的興起和發(fā)展,學生了解校園文化、新聞等相關信息的平臺日趨多元化,這給民辦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民辦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面臨新的挑戰(zhàn)。
在回答“您所在學校的官網、公眾號等網絡平臺是否經常發(fā)布校園文化相關的信息?”這一問題時,85.01%的學生表示學校的官網、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經常發(fā)布校園文化相關的信息,14.99%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官網、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并沒有經常發(fā)布校園文化相關的信息。這組數據分析表明絕大部分民辦高校能夠很好地運用各種網絡平臺發(fā)布校園文化相關的信息,但也仍有一部分高校沒有很好地通過網絡平臺去發(fā)布校園文化相關信息。另外,對于“您認為學校的網絡文化建設平臺是否多樣化?”的回答,有74.28%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網絡文化建設平臺多樣化,25.72%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網絡文化建設平臺缺乏多樣性。
從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保障機制上來看,58.48%的學生認為所在學校設有保障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機制,41.52%的學生認為學校沒有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機制,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很多民辦本科高校還是缺乏校園文化建設機保障機制。對于“您認為學校網絡文化建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這一問題的回答,學生認為認為學校網絡文化建設存在內容缺乏思想性和趣味性、形式單一不夠多樣化更新速度慢、不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等問題。從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民辦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內容、形式、更新速度、聯系學生實際需求方面還有很多提高和改進的地方。
綜合學生對民辦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問卷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在網絡發(fā)展新形勢下,民辦本科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總體趨勢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一是學生網絡行為缺乏正確導向,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缺乏網絡信息甄別和選擇能力。二是學校網絡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網絡需求。三是網絡文化建設形式缺乏多樣性,學校對于傳統校園文化建設平臺依賴大,偏重于校園官網、微信公眾號、BBS等早期自媒體平臺,對新興的抖音、小紅書等短視頻自媒體平臺應用不夠。四是,校園文化內容缺乏思想性和趣味性,存在重形式輕實效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脫離,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五是缺乏校園文化建設機保障機制,沒有很好地整合優(yōu)勢資源,無法形成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合力。
第一,堅持網絡文化建設正確導向。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導向,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2]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引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同時,積極培育校園網絡行為文化,加強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和網絡道德教育,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習慣,引導校園網絡輿論導向,積極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第二,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制定符合本校發(fā)展實際的校園網絡建設規(guī)劃,加強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校園網絡硬件、軟件投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網絡文化需求。強化校園網絡安全監(jiān)管力度,嚴控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為學生提供清朗的校園網絡環(huán)境。
第三,豐富校園網絡資源。緊密結合學校發(fā)展特色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拓寬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平臺,創(chuàng)新校園網絡文化載體,豐富校園網絡文化內容,精心打造融時代性、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特色校園網絡文化。在推動推動校園文化與互聯網的高度融合的基礎上,將校園網絡文化與傳統校園文化相結合,整合校園文化建設平臺與資源,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機制,增強校園網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體系。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管理體制與政策保障,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體系,完善各項培訓、考核機制,強化網絡文化管理隊伍建設,激發(fā)師生共同參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動力和熱情,形成協同育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