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沙沙(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8)
齊白石的“萬蟲寫照、百獸傳神”源于一種感恩自然的“德”。自然界中的美產生美感,但審美主體的情感更是美感的主宰,同樣是觀山詠水,卻會因為不同的情感產生“山歡水也笑”、“山泣水也悲”的不同鏡像。美不盡取決于眼睛,更取決于情感。在美術教育中直接德育,以德育美,是將德育以透明的方式進行美術教學,既育美又育德。德育可以通過五覺直達內心,合理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進行顯性德育,是教師根據人性自然進行德育的教學藝術,這樣教學引導學生將要立何德,目標明確,教學形式直接?!队蒙时磉_情感》一課選自人民美術出版社十四冊第四課,屬于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是學習者欣賞表現型作品的最佳課時,運用媒材和手段大膽創(chuàng)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
憾人心者,莫先乎彩,但色彩在生活中過于司空見慣,學生容易習以為常,而對其嗤之以鼻。人生最大的喜事莫過于“失而復得”,失去才明曉珍惜,使學生意識到色彩的情感性,以兩個視頻對比色盲患者與普通人眼中的世界,創(chuàng)造情境體驗,激起學生對繽紛色彩的珍惜、感恩之情。視頻中表現的是兩段相同的舞蹈,一邊是普通人的視角,可以看到色彩在跳躍,舞蹈因此而絢麗多彩。另一邊是色盲的視角失去了豐富、只余存單調。世界有近4500萬盲人,3億色盲癥患者,他們的世界沒有色彩斑斕。對比之后,學生更加敬畏、感恩司空見慣的色彩。教師是一種誘發(fā)劑,用一種情境體驗喚起學習者心底隱藏的珍惜與感恩的情感,珍惜意識加強,內心對色彩真正的熱愛,發(fā)自內心去創(chuàng)造藝術,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藝術。有了道德情感所驅,學生會感受到色彩的生命,繪畫的狀態(tài)會是“我不能不畫”,而非“我能畫”,美將更接近人性美。
教師的人格本身就是就是一種德育方式,古語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鼻擅畹睦谜Z言直接德育觸動學生的聽覺,揣摩語言的魅力,利用語言的即時性、生動性直擊學生的內心,是中學美術教育中顯性德育的教學藝術。在美術實踐中,學生將自己道德意象、審美意象用畫筆表現出來,最能完全的體現學生的真善美。教師應注重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德育實施,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之余被自己的畫作所感化。在《用色彩表達情感》一課中為了以美育德,將設計師生合作示范、學生小組創(chuàng)作等教學藝術。我將以溫暖的情感為主題,讓學生與我共同進行創(chuàng)作。我將為學生朗誦游子吟,讓學生感悟母親針線中的暖暖柔情。
賦予美育以顯性的德育,恰似給予美重生的力量。但是顯性德育硬講效率較低,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在教學中應該讓德育的內容與形式更賈精致,將“德育”揮發(fā)在空氣中感染學習者,讓德育在完成別的任務中無形的完成。
美術課堂的生命在于美術的藝術性,美術是人類心靈的創(chuàng)造物,反過來,又以其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著人類的心靈。它的特殊審美特性是濃郁的情感性和思想性。沒有情感的美術應該是說教,失去思想的藝術應是說夢。這些情感與思想隱藏在美術中,是道德教育能夠隱藏在美育中的本質原因。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控訴法西斯的暴行,吳冠中的《回家》流露了對家鄉(xiāng)的眷戀…中學美術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專業(yè)技能的教育手段,更是以自身的情感價值喚醒學習者心中最直觀的道德觀念。這就意味著美術中蘊含這強大的德育力量。美術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學中做“加法”挖掘隱身的德育。
圖1 畢加索 《格爾尼卡》
圖2 吳冠中 《回家》
以其中張大千先生的《幽谷清霞》為例,分析道德教育在其中的隱藏性。美術的造型基礎是點線面與色彩,這幅畫中強烈的色彩令形體逐漸模糊,旨在讓學生專心于感悟作品中的色彩傳達的情感。整幅作品以大面積的潑墨潑彩表達出一種雄厚之美。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千先生將自己置身于濃郁的青綠之中,從自然界感受著舒適清幽,遂信筆抒寫。畫中運用深邃的藍綠表現山川,如若寶石一般,卻又用一抹亮色構繪的飛瀑若隱若現,給我們一種敬慕莊重卻輕盈跳躍之感,這就是大千先生給我們的大千世界。色彩對視覺神經的沖擊超乎了想象。色彩是使畫面有審美意義和道德價值的重要元素。美術中奪目色彩啟發(fā)的情感是道德教育的潛在能量,能叫學習者回味再三。當然,美術本體語言除了色彩外,還有造型、肌理、體量感等等,這些都是美術中隱形的德育可以依存的元素。
圖3 張大千 《幽谷清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色彩都會有不同的情感,讓學生的個性化得以發(fā)展也是德育的一種實現。上節(jié)課是《用裝飾色來表達》系統(tǒng)的講解了色彩,與本課構成體系卻又相互獨立??鬃诱J為教學是為了喚醒學生,應該把自主權還于學生,避免學生怠于感受與思考。因此,在教學前應該找準學生已知與未知的切入點,切勿將教師的色彩情感強制加于學生,在佳作鑒賞環(huán)節(jié)考慮更換教學方式。我將采用師生交換角色法,以此突破“滿堂灌”的枯燥教學,給學生表達自我情感的機會,并給教師傾聽學生心聲的機會。為保證可實施性,在課前為學生分好小組,挑選教材上較為通俗易懂的作品,或者由小組成員在討論協(xié)商以后挑選感興趣的類似圖片,作為本小組的授課內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當中,小組長明確每個成員的職責任務,做好協(xié)調工作,監(jiān)督每人都參與到學習任務當中。
在教學實踐中,小組分派代表上臺授課,教師此時當學生坐聽百家爭鳴。學生找出畫面主要色塊,感悟畫家如何用色彩表達情感,講解畢加索、梵高以及教材上作品,由具象到抽象作品的鑒賞,展現出學生在課下做的功夫,完成
本節(jié)課的重點講解,化解以往鑒賞環(huán)節(jié)的枯燥。學生的授課的最后一幅作品為斯塔爾的《月》,豐富生動、自然真實,總體感覺細致的色彩表現出思鄉(xiāng)的哀傷。學生 覺得這幅畫給他們的第一感受恰似一個奔波的父親外出出差, 月圓佳節(jié)不能與家人團聚,只能賞月感懷,畫面中的色彩是情感的主導因子,天空藍色卻是灰悶,月圓但是暗淡。學生的解說,讓我也假想,假若深處外地,看到的必定不是皎潔的月光,正應了那句“月是故鄉(xiāng)圓”。
假如一開始是從教師的視角講解一幅作品,學生未必能夠真正的領悟作品的情感,而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刻板的感受一幅有情感的作品,這是對藝術的不尊重,也是對美術教學的不尊重。寓教于情,讓學生的情感融入課堂,讓更多的美打動內心,讓學生真實的情感感受美,潛移默化的誘發(fā)并彰顯美術教學的德育力量。
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好學科的具體知識,還要具備各種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我以顯性德育引導學生聯想溫暖的情感,之后用海綿在油紙傘上做范畫。海綿和油紙傘的運用讓學生眼前一亮,增添繪畫趣味性,拓展繪畫的形式美。首先讓學生通過情感定畫面的主色調,聯想到“和煦的陽光”、“母親的笑容”等等,選擇三至五種色彩,運用點線面設計畫面布局。學生參與示范,通過實踐插入冷暖色、補色、間色等色彩知識。最后請同學們?yōu)楫嬈鹈?,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潑灑點染,情感的自由釋放,讓學生人格完善更進一步。
適當的教師示范引領學生實踐。根據教材上“學習建議”加以拓展,作業(yè)布置如下:學生以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作業(yè)。用色彩在油紙傘上表現某種情感,可以根據圖片聯想,也可以自由選擇一種,不要求表現具體物象,降低美術技能難度,學生利用畫筆將自己的情感直接抒發(fā)。有情感的繪畫,讓學生明晰不能為了畫畫而畫畫。在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會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根據每個同學不同的個性風格傾向、內容表現等,加以引導和完善,使每組學生的作品都能漸趨一種獨特的美感。學生的情感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不同的作品反映了以美育德的不同教學效果。學生完成作業(yè)之后評價反思,學生展示作品,教師加以點評。點評應保護個性,發(fā)展個性,不能以干凈整潔或者像不像為衡量標準,而是讓學生亮出名稱,解說作品表達了哪種情感。此時教師語言藝術也是一種隱形德育。
在教學中,我們說直接德育與隱性德育,并不是說哪一課以哪一個教學方法為主,另一課以其他的教學方法為主。我們說美術有真善美,并不是說真善美是相互割裂的。實際上,隱性德育與顯性德育者在教學中也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惟其如是,才能將美術的德育功效彰顯的淋漓盡致,使美術教學充滿科學性、藝術性。
圖4 斯塔爾 《月》